信阳市息县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息县的历史前文已介绍,下面介绍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谯楼街道

2012年设街道,以域内古建筑命名。域内有始建于元代的古建筑谯楼,故名。

明清为在城里。1930年为息县第一区。1941年撤区,改为自强镇。1949年为城关区。1956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城关和城郊合并为城乡公社。1959年底城关与城郊分开,恢复城关镇。2012年设立谯楼街道。

淮河街道

2012年设街道,因淮河流经而得名。传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后又被称为淮河。

1961年属城郊区。1962年属城郊公社。1983年改设城郊乡。2012年析原城关镇的大河,原城郊乡的大何庄、三里井3社区居委会,原城郊乡的洪庄、周花园、十里、顿庄、曹园5村,设立淮河街道。

龙湖街道

2012年设街道,因水库得名。域内有龙湖水库,故名。

1961年成立城郊区。1962年撤销区成立城郊乡公社。1983年改设城郊乡。2012年8月原城关镇、城郊乡撤销,分别设立龙湖街道、谯楼街道、淮河街道。

包信镇

1987年置镇,因镇政府驻包信而得名。据古碑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赖子国”,汉为褒信侯国,南朝宋改名为苞信,唐为苞孚,北宋更名为包信。

秦属颖川郡。汉为褒信侯国,系周封赖国故地。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晋泰始二年(266)属汝阴郡。永熙元年(290)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南朝刘宋改名苞信。南齐初属豫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新蔡郡治苞信。唐属舒州,天祐元年(904)改名苞孚县。宋归京西路蔡州。金泰和八年(1208)属息州。明清设包信里。1930年设区辖7联保,45保。1941年撤区设镇。1949年设区。1956年建立中心乡。1957年中心乡改乡。1958年成立包信公社。1983年改设包信乡。1987年改置包信镇。

夏庄镇

1986年置镇,因镇政府驻夏庄而得名。传东汉末年王莽赶刘秀,刘秀逃到此处休息。当时田地荒芜,战马无处可栓。刘秀楔一木桩拴马。后人以楔桩拴马为由,称之为“下桩”,后雅化为夏庄。

明清时属梅魁里。1936年设联保属包信。1941年设保属夏兴镇。1949年建立夏庄乡。1950年设区。1956年撤区设中心乡。1957年撤中心乡设乡。1958年成立夏庄公社。1983年改设夏庄乡。1986年改置夏庄镇。

东岳镇

1998年置镇,因原政府驻地东岳得名。清初,此处兴建东岳庙,民众朝庙聚居于此,形成集市,集以庙名,称东岳。

清代设保属松乡里。1936年设联保属包信区。1941年设乡。1948年属东岳区。1956年设中心乡。1957年撤中心乡设乡。1958年成立东岳公社。1983年改设东岳乡。1998年改置东岳镇。

项店镇

1998年置镇,因镇政府驻项店而得名。清初,有项姓人家在此开店,起名项家店,后简称项店。

清代设保属临淮里。1941年置古项乡。1949年属项店区。1956年撤区建制,分邵楼,杨店中心乡。1957年撤销中心乡建立项店乡。1958年建立项店公社。1961年增设区,分3个区,4个小公社。1962年撤区恢复项店公社。1983年改设项店乡。1998年改置项店镇。

小茴店镇

1999年置镇,因镇政府驻小茴店而得名。清未,因此地盛产小茴,又发展为集市,店铺林立,故名小茴店。

明清时,属安阜里。1941年小茴店(保)属包信镇。1949年小茴店属包信区。1950年属夏庄区。1951年属乌龙店区。1956年属王新庄中心乡。1957年设小茴店乡。1958年改小茴店公社。1983年改设小茴店乡。1999年改置小茴店镇。

曹黄林镇

2013年置镇,因镇政府驻曹黄林而得名。明初,人烟稀少,从江西德安县移来曹姓、黄姓、林姓在此垦荒造林,开设店铺,故名曹黄林。

1932年设曹黄林区,属光山县。1951年由光山县划入息县,设乡属任店区。1958年设公社。1983年改设曹黄林乡。2005年许店乡并入曹黄林乡。2013年改置曹黄林镇。

孙庙乡

因乡政府驻孙庙而得名。传清朝年间,当地一孙姓富户,为儿子病愈还愿,修建庙宇,取名孙庙,继而逢会唱戏,商旅聚集,逐渐形成一农村集市,名孙庙。

明代属在城里、乔迁里。清代设保属乔迁里。1936年设联保属城关区。1941年设保属乔迁乡。1950年设乡属城郊区。1956年属何营中心乡。1957年属何营乡、孙庙乡。1958年何营、孙庙乡并入城郊乡。1961年建立孙庙公社属城郊区。1962年设孙庙公社。1983年改设孙庙乡。2012年何营村划入谯楼街道。

路口乡

因乡政府驻路口而得名。清初,几户人家在此开食宿店,渐形成集镇,因处在息县至正阳、土桥至辘轳湾两条官道的交叉口,故名路口。

明清时西部和南部属乔迁里,北部属新息里,东南部属古息里。1936年设联保属城关区。1941年西南部属乔迁乡,东北部属新彭镇(今彭店乡)。1949年设路口区。1956年撤区设路口中心乡。1957年设路口乡。1958年改为公社。1961年设区。1962年改路口公社。1983年改设路口乡。

彭店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彭店而得名。

清代,书生彭效忠进京赶考,路过此地捡到一些金银。后中七品知县,为还心愿来此修庙,以此纪念。后因庙会逐渐发展成农家集市,彭家人来此开店设铺,起名彭家店,后简称彭店。

清代设保属新息里。1936年设联保属城关区。1941年设新彭镇。1950年设乡属路口区。1956年设中心乡。1958年并入路口乡。1964年设彭店公社。1983年改设彭店乡。

杨店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杨店而得名。清代,杨姓人家在此设店形成集市,称杨家店,简称杨店。因距离县城25华里,又称二五杨店。

清代设保属古息里。1936年设联保属城关区。1941年设保属古项乡。1950年设乡属项店区。1956年设杨店中心乡,1957年撤中心乡设杨店乡。1958年成立杨店公社。1983年改设杨店乡。

张陶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张陶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张”“陶”二姓在此兴建店铺,得名张陶。

清代设保属胡庄里。1930年设张陶区。1936年设联保属包信区。1950年设张陶区。1956年撤区设张陶中心乡。1957年改为张陶乡。1958年改为张陶公社。1983年改设张陶乡。

白土店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白土店而得名。白土店含义有二:其一,因西周封地白公国位于此而得名。其二,集市附近土质略呈白色,所产大白菜,味佳筋少,远近闻名,故名白店。1983年5月因重名更名为白土店。

1941年西部和北部属正阳县王勿桥乡管辖,东部和南部属息县张陶乡管辖。1952年归息县管理。1975年成立白店公社,夏寨、魏寨、谢寨、郑楼、郑寨、米围孜村从东岳公社划入,白店、桂庄、时楼、余围孜、新庄、西李、钱围孜、王大围孜、徐兰围孜、大江庄村从张陶公社划入。1983年5月更名为白土店公社,12月改设白土店乡。

岗李店乡

因乡政府驻岗李店而得名。清初,李姓人家在此开设店铺,又因此地地势较高,得名岗李店。

清代设岗李店保属光顺里。1941年属龙岗乡辖20保。1949年属包信区。1950年设岗李店镇(乡级)属包信区。1956年设岗李店中心乡。1957年改为岗李店乡。1958年属包信公社。1964年从包信公社分出,设立岗李店公社。1983年改设岗李店乡。

长陵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长陵而得名。周武王年间称淮阳店。周武王第三十七子羽达在此镇守关口,后定都。羽达封长子为太子,太子逝世后,一说为“长陵”。二说为防盗墓,修墓数十座,似一字排开,其形无异,故名长陵。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为长陵郡,领苞信县。长陵县均属东豫州(州治新县)。唐武德四年(621)置长陵县,属息州。贞观元年废息州,长陵入褒信县。明代长陵属夏郎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保,属夏郎里。1930年设区。1936年属包信区,设联保。1939年设区。1941年撤区,设长陵镇。1950年设乡,属夏庄区。1956年属居楼中心乡。1958年属夏庄公社。1975年从夏庄公社分出,设长陵公社。1983年改设长陵乡。

陈棚乡

因乡政府驻陈棚而得名。清雍正年间,“陈”姓人家在此搭棚设店卖饭,后建庄取名陈棚。

明属息县政通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属南通里华安集保。1935年属长陵第五区、临河第三区。1939年属长陵第四区。1941年撤区设立乡镇,南部和西部属临河镇,东部属长陵镇,北部属夏兴镇。1949年建宋岗乡,属夏庄区。1956年置中心乡。1958年并入临河公社,称陈棚大队。1975年5月从临河公社分离,设陈棚公社。1983年改设陈棚乡。

临河乡

因乡政府驻临河而得名。此地临近淮河,又设有渡口,久而久之,多户人家聚集而居,为取庄名争执不下,当时一有名望之人,说:“我们紧靠淮河,吃穿住行,一切得益于淮河,干脆就叫临河”。故名。

清代设保属固城里。1930年设区。1941年设镇。1950年设乡属项店区。1958年设立公社。1975年析设陈棚公社。1983年改设临河乡。

关店乡

因乡政府驻关店而得名。明初,息县至潢川官道经此,设有驿馆、接官亭。后附近关庄村关姓居民迁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小集镇,起名关家店,简称关店。

清代设保,东部属明湾里,西部属闾河里。1936年设联保属一区城关。1951年设区。1956年撤区,设关店、吴村铺两个中心乡。1957年撤中心乡,设关店、吴村铺两个乡。1958年2月吴村铺乡并入关店乡,8月建关店公社。1961年设关店区。1962年撤区设关店公社。1983年改设关店乡。

八里岔乡

1983年设乡,因乡政府驻八里岔而得名。此地东距黄庄村、东北距任店集、南距曹黄林街、西南距梅寨村、西北距李堂集、北至“铁门坎”均为8华里,又处四方交通的交岔口,故名八里岔。

清属光山县斛山里。1911年属光山县任店联保区。1927年属光山县任安乡第七保。1949年成立八里岔中心乡,属光山县曹黄林区。1951年划归息县,设乡属任店区。1958年成立八里岔公社。1983年改设乡。2005年李堂乡并入。

#我眼中的信阳#​#信阳#​#信阳头条#​#息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息县   光山县   信阳市   淮河   城关   街道   乡政府   东岳   年成   清代   由来   公社   乡镇   名称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