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故宫大清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巍巍山海关,幽幽紫禁城。”作为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北京故宫,是中国古典建筑技艺的顶尖代表。建于明朝的故宫矗立了六百多年,见证了中国一个个时代的兴衰更替。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十年动荡岁月的紫禁城早已千疮百孔,不复当年金墙碧瓦荣光。一个民族要复兴,就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底蕴足够重视。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紫禁城,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便组织7万人进入紫禁城中进行“大清扫”,据说在当时的行动中还发生了很多怪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紫禁城的前身南京故宫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是为洪武元年。南京故宫被誉为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它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群的集大成者,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推翻元朝暴政将游牧民族赶回漠北草原建立统一的“大明王朝”后,朱元璋以“万事需从简”的命令修建了南京故宫。

其实历史上朱元璋并不想定都南京,在将自己的几个儿子沿着长线一线分别封王,让他们戍边。

这种政治结构是朱元璋和李善长交流商讨出来的,一来赶走元朝统治者后,北方地区统治力量薄弱,派自己的几个儿子带领军队镇压并长期戍守能威慑住北元想要再次南下中原的野心。

二来自己以南京称帝多年,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又有当地地主豪绅的拥护。三来明初时朱元璋并未给予各诸侯王治理当地的权利,而只是给予了兵权,如此“军政分开”能有效防止诸侯做大。

后来朱元璋也想过迁都,只不过他想迁都的地方让所有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既没有选择曾经繁华的都城洛阳和长安,也没有选择汴梁因为这里虽好却无险可守。

最终朱元璋一拍大腿决定迁都凤阳。

这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他就是在这里当了几年和尚后来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暴政。

其实朱元璋也有点“荣归故里”的想法,按理来说凤阳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建设,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地方。

在这样一个地方建都,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基础建设,然后还要大量引入人口,修建道路,所需耗费的成本根本是天文数字。

但朱元璋就是非凤阳不可,并且按照后来的考古挖掘,竟然真的在凤阳的某处发现了建造到一半的都城,也是相当宏伟。

据说是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日日上书表态迁都凤阳的各种不宜,例如如果迁回凤阳,则朝中跟随朱元璋起兵的“乡党势力”会就势坐大。而且凤阳并没有作为古都的先例,要建设凤阳需要长达数十年的不断经营才能成为帝都。

而明初刚经历战争千疮百孔正是需要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大兴土木,则容易引发暴乱。

最终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顾全大局停止了迁都凤阳的想法。

从后来的史料来看,定都南京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他虽然在南京修建了宫殿却对它并没表现出多大的兴致。时不时会以这里风水不好为由表达出自己想要迁都的想法。

他曾派太子朱标去洛阳和关中考察当地治安,实际上就是让太子去看看是否适合迁都。然后命运无情,这次考察结束朱标回到南京后便大病一场,最后于第二年1392年因病去世,享年32岁。

太子的死让朱元璋心力憔瘁,从此再无心提迁都一事,失去太子之后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一个更迫切的问题是,大明的江山该交给谁来君临驾驭呢。

天子守边疆

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属燕王朱棣最具才干。1390年奉父亲之命,朱棣率领骑兵开赴草原,直面北元的塞外强敌。

此前朱元璋也曾派其他藩王北击,但漠北草原的广阔和刺骨严寒让大多数藩王无功而返。只有燕王朱棣总是能出奇制胜,一次他一边派人与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劝降,一边让轻骑兵悄悄包围了乃儿不花的营帐。

见大势已去,乃儿不花只能去面见朱棣请降。而朱棣面对败军之将纡尊降贵,再三款待,热情与真诚的打动下,乃儿不花带领残部归顺朱棣,从此成为朱棣麾下一支强劲的骑兵,这也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一支立下汗马功劳的部队—朵颜三卫

朱元璋死后传位朱允炆,他下令撤藩引起各藩王不满,燕王朱棣也趁势以“清君侧”的名义带领军队在燕王府起兵,经过四年的拉锯战最终打入南京。

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南京城,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而朱棣打着“靖国难”名号的战争也被后世叫做“靖难之役”。

数不清的建文朝臣子因拒绝投降而被朱棣下令残忍杀害,这座经历了战争鲜血洗礼的城市怨气太重,并且朱允炆在南京根基太深,而对于朱棣而言坐镇南京除了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并没有什么

定都刚经历过屠杀又没有自己根基的南京显然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加上朱棣曾与北元交过手,他深知这个北方强敌的危险,在富庶的江南偏安一隅,则边疆不稳,等北元恢复元气势必会再次对中原虎视眈眈。

于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在朱棣的脑海中形成,那就是“天子戍边

历朝历代从没有人想过要把九五之尊的皇帝放在危险的边陲。朱棣的心愿所在便是他燕王的封地,曾经的元大都

定都北京不仅是朱棣想要让日后子孙戍边这么简单,按照朱棣的想法,他是要以北平为中心,将大明的疆土向外扩展,击溃北元,把国土向外不断扩展,最终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一样开疆拓土的君王

负责北京故宫修建的是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陈珪,陈珪本身是一位武将出身,但他年轻是爱结交能工巧匠,闲暇时也读一些建筑园林的书籍。加上自己又是朱棣身边为数不多能信任的人,因此自然成为了故宫修建的总负责人。

有意思的是,陈珪后来召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修建北京故宫,同时也吸收了部分越南地区的工匠参加了修建工作。

这本是体现明朝海容乃大包容天下的气势和胸径,后来被越南人叫做北京故宫是越南修建的,当时也在网络上引起多方争辩。

紫禁城的由来寓意是“天上的紫微星”,寓意住在紫禁城中的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拥有着人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力。

后来故宫历经各朝各代,也都经历翻修,一直到1644年崇祯皇帝身死,明朝灭亡,象征着明朝皇权统治的明故宫也就此落下帷幕。

清朝时期的紫禁城经过了较大的翻修,也留下了许多清朝特色的建筑古物,但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列强的入侵,等到新中国成立再接手的紫禁城已经完全不见当日“帝都”的景象。

繁重的清理工作

在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迁出紫禁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故宫一直是无人维护的状态。正门两侧杂草丛生,红墙之上斑驳点点,墙皮脱落,更有地方有炮火轰击的痕迹和子弹的弹坑。

前期的清理工作先是动用了7万人在紫禁城各处的杂草和故宫宫女等生活人员留下的生活垃圾的清理。

之前只是听说在将故宫居住人员迁出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生活垃圾没有清理,由于清朝灭亡后一段时间紫禁城中一切不变,依旧有宫女太监照顾皇帝生活起居。

但溥仪尚不知道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可宫中生活的大多数人知道紫禁城住不久了,皇帝也已经形同虚设。

于是在紫禁城还有人居住的最后几年,宫中各个宫女侍卫太监相互勾结,意图盗走紫禁城中的珍贵文物用作出去之后生活用。

因为心理清楚溥仪退位后的地位,所以他们在紫禁城中的行为更加放肆,经常闲暇时就在屋内吸食大麻,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并不花心思及时清理。

紫禁城,从那时候起便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堆积垃圾的地方

这清理工作首先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清理这些几十年前就积攒下来的生活垃圾,由于时间跨度较长,生活垃圾早已将一些过道堵住。

有的地方一些布料衣物丢弃的残布加上一些不明所以的垃圾堆积在一起,在时间和雨水的催化下逐渐液化成散发出恶臭的液体,给清理人员增加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第一批的清理工作用了近半个月,仅这一次大致的清理就扫出了17万立方米的垃圾!一方面说明了紫禁城的宏大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毕竟就算是现代一个一个居住人口上万的小镇也产生不了这个数量级的生活垃圾。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清理工作必须加快进行,否则这些东西继续腐败将会对紫禁城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紫禁城墙体的破坏倒还是其次,接下来更加艰巨的工作是经历动荡岁月之后,紫禁城内有部分建筑受到炮火波及,急需专家现场勘察修复。

同时残垣断壁在第二阶段也需要被清理,这又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量。

打扫干净紫禁城的外围之后,接下来便是对宫殿内清理。比起之前的两步,这一次的工程量显然更加繁重。

小到对每一片砖瓦,每一块地砖都要小心翼翼地进行擦拭,部分无法使用的需要及时更换,而且更换也有讲究不是随便找一块砖瓦放上去就行。

哪个位置少了哪一块具体到砖瓦是在明朝的还是清朝的都得上报上去,然后由专门负责人统一整理好上交,让专门人员烧制仿制同一时期的砖瓦,再进行更替才不会显得突兀。

故宫的清理工作前后总共持续了一年多,除了第一次大动员清理出的17万立方米的垃圾,后续又清理出8万立方米垃圾,总共达到了25万立方米之多!

在故宫清理期间,也有部分“灵异现象”的出现,比如看到宫女出现在过道内排成一排,又比如故宫的井晚上总是会传出哀叫声,清理人员在黄昏之后必须离开故宫的传闻。

其实后来证实这都是科学现象,并非鬼怪之事。

结语

如今的紫禁城繁华之景再入人们眼帘,红砖玉壁之下无不彰显着“帝都”的气势。

作为600年见证中华名族兴衰,朝代更替的故宫对于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它就那样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卧龙雄踞东方,不怒自威。向世界宣告者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荣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故宫   凤阳   帝都   紫禁城   大明   明朝   燕王   南京   清朝   垃圾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