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正迅速兴起,取代火葬只是时间问题?网友:不用买墓地了

1

“我死后选择树葬,一切从简不要大办。”

在梁从诫先生去世之后,家人遵从这份遗言,将骨灰分为了三份。

一份被埋到了故乡,而剩余两份则分别被葬在了清华和北大的“友谊林”里。

在根深蒂固的殡葬观念影响之下,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

“这样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成功人士’,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2

说到“树葬”这样的新兴殡葬方式,大概很多老人对此都不能理解。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殡葬模式都遵循着“入土为安”的说法。

一开始或许是因为达官贵人为了死后依然拥有权势和地位,才出现了这样的方式。

但后来人们也借此举行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来怀念逝者。

直到现在“入土为安”的观念也依然影响着绝大部分的老人。

其实关于“树葬”,是一种说“新”也好说“旧”也可以的殡葬模式。

而对于它的起源起源和发展,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在云南彝族就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说是在三国时期,曾经有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为了纪念去世的爱妾,就命属下用绸缎裹住尸体并放在了松树的枝干上面,周边的村民就在树下唱歌跳舞,举行悼念仪式。

但还有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说法,称“树葬”其实是起源于“树居”。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猛兽的攻击,往往都会住在树上。

因此他们认为,既然活着的时候就住在树上,那么死后也要葬在这里。

这样看来就不难发现,人们所选择的殡葬仪式,会与当时所处的生存、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现在的“树葬”就是在原来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对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良。

古代是直接将遗体进行包裹放于树洞之中,比较容易滋生细菌,现在则是将骨灰撒在树下,或者连同可以降解的骨灰盒一起埋起来。

不变的是家属一样可以随意悼念逝者。

他们会以树为碑,或者还有专门的祭祀墙,既能满足家属的需求,也能有效的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很多网友也称:终于不用再买墓地了。

而对于“占地修坟”的问题更是能有显著的改善。

相信梁从诫先生之所以会选择“树葬”,大抵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3

或许提起梁从诫我们都不是很熟悉,但他的祖父梁启超却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父亲梁思成也是我国有名的建筑学家,而母亲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

虽然出生于名门望族,父辈的光芒一直“闪耀”至今,但梁从诫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尽心尽力、不求回报。

梁从诫原本想遵循父母的愿望报考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但奈何并未如愿。

随后他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学校任职。

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他,后来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也变得格外关注。

他曾经说:

“希望在我的这一生里面,能够给中国的环境改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历史研究的梁从诫却偶然关注到了经济与环保之间的问题。

90年代正是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就将环境问题抛之脑后,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环境问题就越是严重。

他想要为这些地方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是凭借着自身的人脉,积极提出倡议,并寻求解决方法。

此外,他还专门去各个地方进行考察,力求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全身心投入中国的环保事业,梁从诫最终决定辞去历史研究相关的工作。

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不仅提出了很多环境改善的方案,还提出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3年的时候,他和好友一起发起了民间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中国首个民间环保组织,意义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跟大自然做好朋友。

这个组织的口号是“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而反观他们的行动,也是真正做到了的。

他不仅希望野生动物的保护能够由国家做出保障,更是想要呼吁人们真心善待它们。

虽然在建造初期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媒体宣传,更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但他们一直坚持了下去。

他们曾深入过青藏高原保护藏羚羊,也去到过西北解救金丝猴。

那时候梁从诫已经快要五十多岁了,还是坚持爬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山,只为亲手焚烧藏羚羊的皮。

日常生活中也会选择绿色包装的食品,出行也是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

“以身作则”的他带着原本不理解的亲朋好友,也渐渐加入了保护环境的行列之中。

就这样,梁从诫一直走在中国环保事业的最前沿。

他还曾代表中国的环保组织与美国领导进行过座谈会,被欧洲议会邀请做关于中国环保政策的演讲,还曾提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他一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竭尽全力守护着中国的环保事业。

在外人看来,梁从诫一直都有着文人的傲气、世家子弟的优雅,但也有自己的底线所坚持。

他也一直没有什么“架子”,在学术方面会主动与人研讨,“谢谢”这样的字眼更是时常挂在嘴边。

但是这样一位被众人爱戴的老者,最终还是逃不过岁月的流逝。

2010年10月28日,78岁的梁从诫先生最终在北京辞世。

就算是去世之后,老先生也选择将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事业继续贯彻下去,他叮嘱家人,死后一切从简,并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葬在树下。

最终在家人的决定之下,梁从诫先生的骨灰分成了三份。

一份撒在了清华北大的树林里,另一份则撒回了故乡“李庄”。

11月2日,在昌平区的“友谊林”里,开始了梁从诫先生的葬礼。

在一棵有20年树龄的松柏树下,他们挖开了一条环形沟,并将骨灰撒在了树边。

人们在旁边放上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并在瑟瑟的风中完成了只有30分钟的葬礼。

虽然仪式很简单,但却震撼了在场前来悼念的上千人。

“自然之友”的成员们也决定在环境教育的基地里建一片森林用于“树葬”。

梁老先生即使在最终时刻,也要向大家切身宣扬环保的意义:

“树葬”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尊重,更是对资源的节约。

现在梁从诫先生创办的“自然之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仍然有人一直坚持将他的观念坚持下去。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是人类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同时也因为这次具有意义的葬礼,使更多人认识和接受了“树葬”。

4

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殡葬仪式来看,墓穴的占地和价格都在上涨,即占领了土地,同时还要花费不少的价格。

而随着现在大力推行和支持“树葬”,推动绿色生态殡葬的发展,很多陵园都推出了公益性质的树葬环境。

即使是要付费的“树葬”陵园,价格也仅仅不到传统丧葬模式的一半。

况且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果在规划内的树林进行埋葬,选择不污染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还会获得几千元的奖金。

大概从19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的公职人员就已经开始担心城市墓地的面积是否足够了。

期间他们还曾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前往农村地区进行埋葬、或者将骨灰撒进大地。

从1999年之后,“树葬”这样的方式正式被提出。

但他们是提倡将骨灰埋在地下后,在上面种一棵树作为标记。

甚至在真云寺的庙中,专门开设了一片土地,用于进行“树葬”。

这其中没有大型的石碑,有的只是成片的树林,家人也可以随时来进行吊唁。

至此之后,日本很多寺庙都开始纷纷效仿,并且将其与佛教保护自然进行挂钩,而佛教的社会地位在日本也因此上涨了不少。

再根据日本的社会环境来看,很多家庭都是一个人养活几代人。

“树葬”的成本能够远远低于其它的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虽然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早早就实行这样方式的日本,亦或者是其他国家。

选择“树葬”的人仍然还是少数的。

而且依然会因为“究竟如何下葬好”、“是土葬好还是火葬好”这些问题引起讨论。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这样的殡葬方式也正在迅速地普及。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殡葬方式,其中人们对于逝者的情感都是一样的,都饱含着敬畏和怀念之情。

但绿色殡葬方式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我们要一直关注的命题。

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科学地去对待自然,守护我们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名门望族   入土为安   逝者   日本   骨灰   葬礼   墓地   殡葬   中国   仪式   家人   观念   事业   自然   方式   环境   时间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