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挣扎是心理资本贬值耗尽之后最后的尊严

最近,美国的裁员潮是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那尤其是美国的科技公司,还有金融行业,整个裁员规模力度非常大,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那自从2023年开年一月份以来,亚马逊就宣布裁员1.8万人,1月18号微软宣布裁员1万人,另外谷歌、网飞、脸书等等科技公司都宣布裁员计划,整个科技行业在一月份就大约裁员四万人。

而且美国的企业裁员潮已经由科技公司蔓延到各行各业,在实体行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裁员;而中国的情况似乎同样并不乐观,百度、阿里、腾讯等等知名头部科技、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裁员,整个经济、就业市场陷入寒冬。

在这个寒冬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内卷”和“挣扎”。而当下的这种生存状态与心理资本贬值耗尽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每个人面临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导致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内卷、挣扎”:

1.青年失业率高企,就业意愿低下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从2022年3月份的16%上升到20%的历史高位。这个消息一出,一度冲上热搜,刷屏网络。同时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近日共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就业景气指数)为0.57,。与全国市场景气指数(1.63)相比,二者差距不断拉大,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剧。

而另外一个大家同样关注的消息,中国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22年已经超过1000万人,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还只有680万。虽然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就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在2017年开始下降,从2018年开始,这个数字已经是由正转负,同时,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比例,总体趋势也是下降的。这说明很多青年人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工作,那他们最终走向了哪里呢?

年轻人不出去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延迟就业”,“慢工作”,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加了80万人。报考公务员人数在2022年也是首次突破200万人 ,创历史新高。但是实际录用人数只有3.12万,报录比高达68:1,可见内卷竞争是有多么激烈。

2. 经济寒冬,企业裁员潮来临

自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的裁员潮可以说是愈演愈烈,根据名单中头部公司裁员统计,保守裁员数量已达8万余人,更不要说其他中小企业裁员数量,应该更是触目惊心。

而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2022年仅仅上半年全国约有46万家企业宣布倒闭,约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被注销。

在经济寒冬、裁员潮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厂也开始进行“人力资源优化”,这种大刀阔斧的裁员通常自上而下,连部分高管也会被列入裁员名单。

3.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不婚不育主义盛行

根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90后有约近1.9亿人,全国的结婚率从2018年千分之7.2降低到了2021年的千分之5.8。

我们要知道,截止到2021年,中国的90后基本上都已达到适婚年龄,而同年我国结婚登记数量仅仅只有763万对,仅仅1500万多人,占比还不到10%,也就是说90后人群中10个人里只有一个结婚。而其他大部分选择了不婚主义。

从去年的人口数据统计来看,我国的新生儿数量仅为1062万,这个数据和上一年相比,减少了140万,并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持续走低,就在前段时间,中国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新闻再一次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我们遭遇人口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房价高企,一面是逃离,一面是挣扎

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原因大家其实已经形成了共识:房价太高。

北京、上海每天上班通勤时间需要4、5个小时;近期许多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90后在鹤岗三万买房等等,这些背后包含多少因为房价过高而无奈选择内卷挣扎的新闻刷屏网络,一次又一次刺痛每个人的内心。

原来有个笑话说是,现在的房价都是丈母娘炒起来的,虽然是个玩笑话,但也证明了房子对婚姻的重要性。比如在80、90后群体中,有房者结婚比例达到了65%,而无房者结婚比例仅为25%,这就意味着,买房就有择偶优先权。

5. 房贷压力大,负债太高,低欲望消费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近44%的家庭拥有房贷,大约是1.05亿户家庭,房贷总额约为67万亿元左右,平均折算下来中国每个家庭的平均住房负债超过了60万元。而2021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万元。每月房贷支出就已经占据收入超过50%。

黄奇帆就曾直接指出,“房贷正在毁掉中国经济,挫败中国人的消费信心!”

高额的房贷,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育儿成本,让许多家庭正面临无钱消费的窘境,在痛苦边缘挣扎。

而“内卷”一词蹿红网络,也道出了大众的心声,年轻人面临就业、婚姻、买房;中年人面临房贷、失业、负债、育儿压力,老人面临养老、医疗压力,整个社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受到更大的挤压,导致整个社会焦躁不安,产生许多消极的行为方式。

这种消极乃至于沉沦心态和行为,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个背后的机制在于社会大众的心理资本出现了大幅的贬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心理资本

1.心理资本四要素

所谓心理资本,是在传统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等概念之外的另外一种资本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积极的心理动力,那这种积极的心理动力越大,这个人就越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和创造性。

相反,如果心理资本降低,那一个人的行为就越为消极,做事情的行动能力也会降低。

心理资本由希望、效率、任性、乐观四个方面构成。在这几个方面表现越好的人,就拥有越多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更高的人,工作更为积极,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发挥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个工作更为高效的完成。心理资本越低,人就越是容易呈现出没有希望、不乐观的情绪,那么工作表现也会更差。

最后当心理资本下跌到谷底的时候,人就不会有任何积极向上的动力,会直接选择躺平或是其他极端行为。

2.良好社会环境机制创造充足心理资本

那如果从心理资本这个角度来解释,就会发现当下中国社会大众会出现内卷、躺平,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心理资本消耗殆尽,年轻人选择延期就业,热衷于考研考公;中年人背负沉重房贷、不婚不育;老年人为养老而四处奔波劳碌,并不是因为他们自愿如此,而是因为自己连最后的资本也没有了,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如果一个社会是公平公正的,通过一个良性的游戏规则去鼓励劳动者和创造者获得财富,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新的发展机会,那么这样一个社会,整体上来说,人们的心理资本就比较高。

但是如果社会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并且无法让普通人看到能够依靠劳动和创造来改变生活状态的希望,人们的心理资本就会下降,也就是说整个外部社会环境造成心理资本下降,心理资本下降又会造成人们逃避现实,产生消极的心态和行为。

3.去全球化、后疫情时代短板效应

而心理资本的不断缺失,造成整个社会低欲望、几十年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疏离感,使得木桶效应在疫情后愈发明显。

全球化经济使得每个个体割裂开来,每个人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不过是小小螺丝钉角色,正如富士康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般,机械无脑,压抑整个人性,加之三年疫情的冲击,经济下行,整个社会的心理资本可以说是降到了谷底。

后疫情时代造成现代人和社会之间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一种无法融入的感觉,这种无法弥补的疏离感就是心理资本缺失的重要表现。

反映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就很像是所谓的短板效应,或者是木桶效应,那一个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不是看那个最高那块木板有多高,而是看最低最矮那块木板有多矮,那也就是说呢,不管金融资本,实业资本有多少,但是如果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很少的话,那么这个木桶终究是不能容纳太多的水的。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恶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资本   心理   木桶   疫情   寒冬   中国   消极   尊严   人数   社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