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被认定自杀,为什么现在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杨丽雲


小明语录:

只有知道孩子的语言、对上话,他们的世界才会向你开放,否则就只是假装被你咨询。

01 学习过度的恶果

过度学习有两个恶果:一是孩子失去了童年时间、没有同伴玩耍的时间、没有户外活动和自然接触的时间。二、是过度学习导致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时间去充分地理解一个学科,没有时间去建立学科体系,学习变成了刷题式教育和背题式的考试

他们在学习中花了很多时间,仍然建立不起对一个学科完整体系的理解,无趣又无意义的重复学习使得大量孩子开始厌学。

由于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到户外活动,个别孩子也没有办法找到同龄玩伴。因为同伴也都在补课,于是孩子又被迫进入互联网游戏去寻找安慰。


在这样的生活惯性下,孩子渐渐对真实世界不感兴趣了,对自然世界不感兴趣了,孩子们几乎全部沉迷在互联网,寻找自己的减压方式,导致这一代孩子普遍出现了低欲望现象

02 青少年人性的异化

为什么我跟家长说,孩子出了问题,你让孩子们去寒暑假参加某些游学和夏令营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游学研学活动并没有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具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小社会。

游学不过就是换了一些大人,把孩子们换一个场景管起来,让孩子们或者在空调房做些心理活动,或者四处走马观花的看看人文地理风景,孩子对这些根本就不感兴趣,他们只等着休息的时候拿出手机玩游戏。

因为这些游学夏令营并没有解决他们集体属性的问题、家族属性认同的问题、小社会属性到大社会属性过渡的问题。

03 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社会属性

青少年真正需要的反而是社会属性,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把一个孩子培育成一个具有足够社会属性的人,如果一个人完全退出社会,从心理疾病的焦点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类精神病现象。

因为精神病的最大特征就是无法适应社会,继而退出社会。

二战之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队——Pink Floyd,他们拍了一个超长的音乐 av。里面专门描述了工业时代的孩子们,一个个面无表情轮流站在一个流水线上。流水线把孩子们从一个阶段送到下一个阶段,最终出来的产品就是一个一个的罐头。

每年到了开学,你会发现所有的心理老师都开始变得忙起来了,因为这个时候更容易出现厌学、退学以及自残甚至自杀的现象。

04 孩子如流水线的第二代教育

第二代教育中的孩子们在生产人才的流水线上是不能生病、不能休息的,只要回家休养几个月,他可能就没法再回到这个生产线了,再回去可能就赶不上学习的进度了!

在这个不能暂停的生产线上,有的家长让孩子顶住压力继续上学,我曾经听到有的家长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严重点的孩子靠吃药等手段,轻一点的就做心理咨询或者参加夏令营;还有一些孩子厌学到彻底退出学校生活;不少即使考上名校的孩子,到大学期间就已经躺平了,大学毕业之后不结婚不生子。

几乎所有的父母,所有的教育专家,想的都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哪个专家提醒父母们孩子应该进入自然世界。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跟上生产线,让孩子吃一些提高注意力的药,他们希望吃完药后孩子就能坚持学习。这些都说明很多人的思想都是扭曲的,大家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大家要的是学习的孩子!

05 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元素

自然世界的同伴玩耍、运动和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元素。对照一下,今天的中国孩子能完成几条?现在中学阶段有多少孩子还有活动的欲望?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最后培养出的孩子既不会对自己负责也不会对社会负责,而且好吃懒做、躺平、低欲望!本身这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就充满着各种诱惑性的元素,到处是手机游戏、网络,绝大多数父母都在鸡娃,孩子们找不到同伴玩耍,找到同伴也都是在一起玩手机游戏。

所以,鸡娃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给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培养了大量客户。商品经济时代,人要找存在感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自己卖出去,看自己能够交换多少价值,就是你值多少钱;一种就是用自己挣的钱来不停地占有商品,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来证明自己值多少钱。

换句话说,人的存在感是靠钱,是靠购买商品来获得的。同理,我们现在的孩子被异化成了学习人、游戏人、手机人,被异化成了各种各样的二次元人,他们的存在感在哪找?一部分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存在感,但这是极少数的,即使是那些学霸,也很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本质上讲,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异化成了一种考试的工具人。

也许你的孩子小学是学霸,但并不能保证初中是学霸,初中是学霸也不能保证高中学霸,大学同样如此。多少学生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躺平”玩手机游戏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学里面大家很难依靠学习找到存在感了,假如这个学生并无其他特长,他也只能通过进入虚拟游戏世界寻找自己的价值。

家长们可以通过购买商品,如买房子,买名车,来获得存在感,甚至还可以通过晒娃来获得存在感。那么孩子们靠什么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

占有商品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他这个年龄段想要的意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要的是能够做什么?

生活没有意义,大多数孩子就通过玩手机游戏获得意义,在虚拟游戏里面和同伴一起玩耍,就如同马赛族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和同伴一起打猎一样的乐趣,所以手机游戏就变成了他们存在的一种意义。

那么当大人不让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他追求的意义被剥夺了,孩子就会非常痛苦,但是大人让他玩虚拟游戏也不行,因为这些手机游戏最终也会毁了这个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从其他地方获得了一点小意义,比如说早恋了,但家长不允许。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每当有家长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跟他们说,方法很简单,但是你们做不到,为什么呢?方法就是让孩子与同伴在自然世界里面去打猎,那你肯定做不到。打猎打不成,在自然世界里面踢个球总可以吧,在自然世界里面逮个虫子总可以吧。

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营地要设计孩子们去户外捉蝉,在森林里面捡蘑菇这些场景体验式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够获得自己的战利品,有收获感;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能够获得像个原始孩子一样的存在感和存在价值。

06 什么是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看似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儿童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们的大脑里放记忆。

孩子小时候在大脑里被放进去什么样的记忆,他们今后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当一个孩子对自然有如此的感受之后,他写出的作文都会不一样。他写出来的不是那些为了应试教育背诵下来的所谓经典名句,只有来源于真实世界的作文才可能真正打动人。

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可以从自然世界的同伴之间的玩耍中学习,这才是正常的学习状态。


小明语录:

孩子应该管教,孩子应该放开快乐的学习,这些都是两个极端的选择,但是父母在面对这些思潮的时候,往往都不知道哪种更恰当,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教育中掌握一个怎么样的尺度,其实这点对父母非常的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孩子   厌学   同伴   属性   父母   意义   自然   时间   社会   世界   胡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