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范化管理提升早产儿复苏成功率


当前,早产问题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民教授团队于2022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指出,我国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8~37周的新生儿)数量由1990年的182万例减少到2019年的95万例,减少比例为48%;早产儿死亡数由1990年的16万例减少到2019年的2万例,减少比例为88%。


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或死亡。幸存下来的早产儿如果得不到适当治疗,将可能面临更高的疾病风险。采取规范化的复苏措施,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等组织编写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复苏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近日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指南》对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复苏给出了多个规范化建议。




体温管理








目标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指南》指出,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低体温(核心温度<36.5摄氏度,体表温度<36摄氏度)与病死率及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早产儿出生前,医疗团队要做好充分的预热和保暖准备。

出生场地环境方面,温度设置建议不低于25摄氏度。

保暖措施方面,在早产儿出生后,医疗团队应尽快使用聚乙烯膜或袋,包裹早产儿的躯干及四肢。早产儿头部应戴上聚乙烯袋或绒帽。上述保暖建议主要是基于多个高质量研究。相关研究显示,早产儿出生后不擦干并立即予以聚乙烯膜或袋包裹可降低热量丢失。使用聚乙烯膜或袋包裹的超早产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的核心体温更高,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更低。与此同时,医疗团队还可使用加热至37摄氏度的湿化气体对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

《指南》强调,在早产儿转运前、转运中和到达NICU后,医疗团队监测早产儿体温,并努力为其维持36.5~37.5摄氏度的目标温度。



呼吸管理








尽早做呼吸支持避免肺泡塌陷






部分早产儿出生时无法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指南》建议此时应优先选择T组合复苏器作为复苏时正压通气的通气装置,并将呼气末正压设置为5~6厘米水柱,吸气峰压设置为20~25厘米水柱。

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应尽早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必要时要尽早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

对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早产儿,《指南》指出,要在固定气管插管前进行基于出生胎龄或出生体重的导管深度估计,并通过胸部X线片予以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特别强调了物理刺激对呼吸建立的重要作用。胎儿期声门关闭,抑制肺液流出保持肺泡扩张状态,出生后只有建立自主呼吸,声门才能开放。《指南》指出,出生后无自主呼吸的早产儿的喉部处于关闭状态,物理刺激可帮助其建立自主呼吸,提高无创呼吸支持成功率。

对于目前一些医疗机构正在应用的转运呼吸机和微创PS方法等,《指南》也给出了应用建议。《指南》指出,国内部分医学中心已配备转运呼吸机,可提供无创及有创通气模式,但其应用模式和推广仍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微创PS方法可减少传统气管插管给药对气道的损伤,但在给药期间可能存在反流、阻塞气道、刺激迷走神经等风险,影响新生儿的肺部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氧浓度管理








关注血氧饱和度和吸入氧浓度






血氧饱和度有助于了解人体细胞是否处于低氧状态。吸入氧浓度百分比指的是吸入气体中的氧气浓度百分比,过高或过低都需要纠正。研究显示,过低的吸入氧浓度百分比可能引起早产儿缺氧损伤,过高的吸入氧浓度百分比又可能导致氧化应激损伤。

《指南》建议,在复苏时,极早产儿(出生胎龄超过28周但小于32周)的初始吸入氧浓度百分比应设置为21%~30%,超早产儿(出生胎龄不超过28周)应设置为30%。

心率监测方面,《指南》建议在产妇待产时,医疗团队就要提前连接好通气和监测装置,优先推荐使用3导联心电监护仪,以更快获得稳定的监测数据,但这对设备要求较高,且须警惕电极片损伤新生儿的皮肤。

同时,《指南》强调要参照目标血氧饱和度进行吸入氧浓度百分比的调节。调节间隔时间至少30秒。经过动态调节,尽量使早产儿生后5分钟的血氧饱和度>80%,10分钟后血氧饱和度为90%~94%。


文:健康报记者 夏海波

编辑:夏海波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早产儿   饱和度   百分比   摄氏度   新生儿   成功率   浓度   体温   呼吸   建议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