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中国龙城

100多年前的1915年夏,一艘长江搜救“红船”从上而下穿过三峡峡关,几个大鼻子外国人等船靠岸之后,在西坝葛洲下船,然后消失在附近的山洞……

这群外国人中,便有英国人欧尔温。

欧尔温拿着《远东新闻》杂志的记者证,在神游东方之时,与常住宜昌的英国领事许勒德在重庆相聚。酒桌上许勒德讲起宜昌有个神秘洞穴,洞穴附近中国人称此是一个“龙洞”,而且洞中还有龙的石化残肢,这让欧尔温兴奋不已。很快,便和夫人冒险前来,寻龙是他到中国的目的之一。

世界上早就有龙的传说。有龙的国家,并不只是中国。

神秘的玛雅文化保持着“库库尔坎”的说法。印度佛教经典,以及希腊、罗马的神话中也有龙的记载人。一直到18世纪,欧洲还保持着“龙骑兵”的兵种。马克思和列宁,都引用过海涅的著名诗句:“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龙,全世界都在传颂。但从来都没有人见过。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和议论!

熟知中国文化的欧尔温到过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比较精通,知道中国人对龙有特殊的感情,“龙的传人”让龙无处不在。

根据欧尔温的报道,他找到这个洞穴,既大又阴森,有深潭积水,且光线极暗,不得不点燃火把前行。他踏着露出水面的一溜岩石,走着走着,脚下仿佛一条石脊蜿蜒的巨蛇,便俯下身子细细辨认,才发现自己站在一条石龙的脊背上。仰头再望,洞穴的顶上还有七八条石龙张牙舞爪,仿佛在某一时间突然凝固的模样……

欧尔温惊诧之后,喘着鼻息拾起掉落在地上的石化鳞片。他兴奋而激动,满脸潮红却又要故作从容。经过一番勘探,他将精选的照片连同采集的化石鳞片,一起寄往英日的博物馆,请求专家鉴定。

同时,他又专门写信给在北京朝廷供职的英国学者玛礼逊博士,请他向京城最高当局呼吁,以期受到关注和保护。

这年底,欧尔温根据自己的采访和案头准备,认真地研究了中国人于黄帝时代,是兼收并取吞并各部落凝练的符号。到底是否有真龙?在华夏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答案。他还找到《山海经》荆州篇楚人追逐的“应龙为黄龙”,以及《吴录》曹操后人在夷陵临沮青溪所见过的真龙的记载,并感觉史前灭绝的恐龙和“龙的传人”之联系,认为这个洞穴里藏着东方文化上的某种神秘。

欧尔温到了后来,还不是将信将疑。

他做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三峡的龙洞和传说、与龙相关的地名和人名,以及宜昌特有的龙舟节等。在他与许勒德等洋人的交谈中,明确在中国其他的城市中,多数不像宜昌和龙的联系这样紧密,并觉得中国人是的十二生肖中,唯独不见现实中的龙而有些不可思议……

最后,他还是撰写了一篇题为《神龛洞探石龙记》的英文科考文章,刊登在著名的《远东》杂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篇报道很快被一位喝过洋墨水的中国人甘作霖发现,将它翻译成中文。1916年4月刊登在中文《东方》杂志。译文发表之后,马上惊动北洋政府朝野。

“宜昌出现了龙?真龙现形!”还有人说在三峡找到“龙窝”。口口相传如风暴刮过,消息不胫而走,有人惊奇有人疑。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一个晚清王朝在1912年灭亡,北洋政府以和平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的疆域和政权,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成为第一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政府。

但这或许都是表象,华夏民族是走向民主,还是继续回到专制?在当时中国,有两种力量像两条巨龙拉锯一般用力牵扯。在这个高光亮点上,宜昌所谓的“龙种”出现,马上便处在风口浪尖。

中国封建朝廷的残余,与辛亥共和的革命势力展开新的一轮博弈,袁世凯也大呼上当。当民国的大总统并不像他想象那样风光,这个地方有议会制约,那个地方有人民监督,至高无上的权利哪里去了?

从社会意义来讲,从帝制到共和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强调“天赋人权”,人们有权对君王制约,共和的大总统是“君权人授”。人民授予的是公权力,而他要的是“君权神授”先天为王。

还是当皇帝好!君王与天同齐,我就是天、我就是国、我就是一切,什么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的三权分立?那是读书人的事情,袁世凯要当的是天王老子。

当时全国上下活跃的保守派,都在为放弃民国进行复辟,纷纷向袁世凯劝进、拥戴和表达忠诚,大总统本人早已晕晕乎乎。

几天后,北京的钦差大臣来到宜昌。他带着袁世凯寻找“神授”天子的重要使命,目的是让其称帝时开门见喜,而且是“杠上添花”。此时东风已起,钦差大臣一行人前往龙洞巡检,现场早已不管真龙假龙,见了都称“大皇帝之国瑞”。

湖北、荆州和宜昌县府官员,趁机建议借此将宜昌县改名以表龙瑞,有人还盼望将朝廷搬到宜昌以庆登基。劝进和忽悠正合袁世凯借题发挥之意,但朝廷搬到宜昌不是小事,袁大总统就让省道县把“具报更名”作为当务之急。

请示专电的第一句话,便是“北京皇帝陛下!”电文高呼万岁,同时期盼人随天意,皇帝早日登基,并赐宜昌为“龙瑞”之地。

宜昌准备重开县名,官府甚至连雕刻“瑞龙县”石碑的石料都已找好,只等上面的批复。可惜批复久等不来。最后,等来的是当了83天皇帝袁世凯下台的消息,“龙瑞县”的闹剧才就此泡汤……

这是民国之后的又一次筹划宜昌改名。

在此之前,宜昌的巴人崇虎、楚人崇凤,后来融入了华夏主流,人们敬龙为尊。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化,却将此地西陵称之为蛮夷、南夷和夷陵,一直到晋朝才有“宜昌”这个名称。

似乎“宜人昌盛”之名还没有捂热,南朝北朝的兵荒早已忘记这个美好的祈福。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以自然因素的命名,包括峡州、夷州和彝州等。东湖县的命名更是奇怪,所以也显得短命。直到清朝才出来明白人,依据“宜于昌盛”的寓意,在去府归县时重新找回宜昌之名。

但把这个名字固定下来确实不易。民国时期宜昌曾经有过改市的风波。当时仍有人主张改为东湖市,或者夷陵市,改为宜昌市只是其一案。好在这一次改市未果,这才让宜昌县之名得以继续固化。

龙瑞县之名,尚未出世就成了泡影。实际上在后来也未消停。

在抗战时,宜昌改为三斗坪市。因为当时宜昌已被日军占领,宜昌县由伪政府所代替。国民党为了区别管辖和保留政府的完整,专门设立“三斗坪特别市”,即是增加战时政府管理职能,也是在湖北大部被占领的情况下,以三斗坪市保全原来的宜昌县府体系……

总体来看,巩固宜昌地名在历朝历代情况各有不同。也不好就说旧的统治者不希望此地“宜于昌盛”,但总是政权更替,连一个地名都没有政治保证,几乎都在瞎折腾。

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了宜昌人民的心愿。队伍还没有进城,湖北省委就设立了宜昌市委市府。尽管中间又夭折了“三峡省”的区域改名,但宜昌市的名称地位没有撼动。这就是宜昌市现在仍然寓意“宜于昌盛”,或者“宜人昌盛”的正脉。

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地名的固定有它的特殊性、独立性,但也有其包容性。

就“宜昌”而言,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祈福,或者自然面貌的比兴。在华夏龙文化体系上,汉字的表意可以追溯到龙的图腾,逐龙的象征和祈福宜昌,寓意实际上同源同理。放开龙瑞县改名过程是个闹剧不谈,祈求龙瑞兴旺地脉也有其合理。

宜昌差一点儿成为龙瑞县,表达了一场是一座隐秘的龙城。所以,我们单从文化的角度祈福宜昌,也盼望龙瑞此地。尽管我们传说的龙从现实中没有找到依据,还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文化形象。

三峡有龙?文化上的联系至少是这样:将近20万年前的“长阳人”来自龙洞,现实的状况不仅这里还保留着化石之龙,也是龙文化的故乡。到今天仍然有人相信,楚人从北到南就是逐龙来到此地,这里也曾经是“神授君权”传国玉玺和氏璧发现的地方,这种文化就显得别有意味。

中国大学者闻一多先生,以丰富的学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伏羲考》《龙凤》和《端午考》三篇文章里,考证出每年农历的5月5日为传统龙的生日,也是祭龙的节日。而在屈原出现后,其思想、精神和价值观与逐龙一致,这一种衔接刚好解释了“龙的传人”。于是双节合一,这才有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或龙舟节。

把祭龙崇拜和对屈原的祭祀进行统一,实际上也是把祈福龙瑞呈祥和宜于昌盛相统一。

而宜昌关于龙和真龙的传说,一直到1974年还没有尘埃落定。直到神农架九道乡民兵连打死最后一条龙——当地人称呼的“鸡冠龙”,才成为尾声。而这时,刚好葛洲坝工程正式开工动土,三峡工程纳入国家计划,峡谷真正到了龙醒时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宜昌市   屈原   宜昌   君权   大总统   龙洞   昌盛   洞穴   隐秘   中国   中国龙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