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不要急,穴位调理有妙方!

泄泻俗称“拉肚子”,是常见的胃肠疾病,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为其主要病因。艾灸、按摩相关穴位对缓解该病有良好效果,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发病之因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导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泄泻的病位虽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也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肝、脾等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

寒湿困脾可导致脾运化水液失常,出现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得热则舒、恶寒食少。湿邪郁而化热,可出现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肠胃,可导致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肝属木,脾属土,情志不畅,肝木乘脾,可引起或加重泄泻、腹痛、肠鸣。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可引起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此类人群常有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的表现,若病久不愈,脾虚下陷,可导致脱肛。肾阳有温煦脏腑作用,为人体阳气根本,肾阳亏虚,无法温养脾土,会出现晨起泄泻、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㿠白,也就是俗称的“五更泻”。

调理之法

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应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应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可辨证选用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等穴。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俞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三穴合用,可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一横指处,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穴,可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治疗各种泄泻。神阙在脐中央,穴居中腹,内连肠腑,可治疗急、慢性泄泻。诸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

泄泻时按摩或悬灸以上穴位,有助于缓解症状。若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止泻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若腹泻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配合补液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2月1日7版 作者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穴位   胫骨   脏腑   脾胃   妙方   大肠   油腻   大便   虚弱   脾气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