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死:死前被误割右肾,死时口不能言,死后与原配妻子合葬

1928年8月18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留学归来,回国不久,在梁启超的多方奔波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先后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眼看着儿子和儿媳妇事业有成,夫妻恩爱,梁启超心中十分欣慰,但是他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心中不免遗憾。

可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说,他们不曾想到,为这个家奔波奉献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梁启超即将不久于人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亲待,有时候,梁思成本想着工作后可以好好孝顺父亲了,可是父亲梁启超却再也等不到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

早在1925年,梁启超的身体便开始感到不适了,此时夫人李蕙仙已经撒手先去,梁启超于痛苦中生出更为强烈的紧迫感。

虽然他也会叹息,但是他自觉人生紧迫,要读的书、要写的文章却太多太多,更忙于讲学和著述。

那时候的梁启超,应清华大学的聘请,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写字台和讲台是他最亲密的伙伴,著述不断,一如既往。

在清华,梁启超一直是莘莘学子们崇拜的偶像,和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格同被誉为四大名师。

由于长期过度用功,著述过勤,梁启超发现自己小便中开始带血,但是怕连累家人担心,他当时没有声张,一直瞒着所有人。

到了1925年底,梁启超的病情加重了,已经不仅是“体温不平,食欲不进”,在家人的再三劝告下,梁启超才同意去医院就诊。

1926年初,梁启超先是在一家德国人创办的医院诊治,后来转入协和医院治疗。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的医生对梁启超进行了反复核查,发现梁启超的一侧肾有疑似肿瘤的黑点,院方怀疑是尿血的病灶,最终决定:切除他右侧的肾。

由于当时梁启超在社会上知名度非常高,协和医院相当慎重,指定了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大夫来做这次肾切除手术。

1926年3月16日,梁启超在协和医院接受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不过不幸的是,手术后切下来的肾和常人无异,并没有肿瘤,也不是便血的病因。

如此一来,梁启超白白被误切右肾,在做完手术后,仍然不断便血。

梁启超被切肾以后,不仅没有让他的病情好转,反而为他后来的早逝埋下了隐患。

右肾被切了,可是症状依然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这种结果,让一直陪着梁启超就诊的弟弟梁启勋疑惑不已,他严重怀疑:是医院误诊了。

梁启勋

然而,令梁启勋没想到的是,哥哥的灾难还在后面:接下来,医生怀疑梁启超便血的病根在牙齿,于是给梁启超一连拔去了七颗牙。

见到便血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善,医院又转而认为病因在于饮食,将梁启超“饿了几天”,结果梁启超饿的头晕眼花,依然便血。

院方一系列的操作令梁启勋火冒三丈,他气急败坏地找院方去追问,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任公的病是一种无理由的出血,与身体绝无妨碍。”

这样的结果,令梁启超本人和梁启勋愤怒不已,但事已至此,除了接受现实,也没有其他办法。

梁启勋望着瘦骨嶙峋的哥哥心如刀割,此时的他内心充满了对医院治疗的不满,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哥哥被误割右肾,之后还拔了七颗牙,还饿了他好多天,就算是个正常人也会活不成啊。

梁启勋一直确信:是医院误诊了。

晚年梁启超

那么,梁启超真的认为协和医院的诊治是完全正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对院方的诊治同样怀有怀疑,但是医院始终对他含糊其辞,一直到他找到著名西医伍连德帮忙才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

梁启超的好友伍连德,在调阅了梁启超的病例后,曾经责备地指出:

“这病根本是内科,不是外科......在手术前(西医团队)从外科方面研究,实是误入歧途。”

好友的话让梁启超明白自己的确是被误诊了,1926年9月14日,梁启超曾写信给孩子们,告诉他们现在已经证明协和医院确实是“错误”了。

彼时西医在中国尚根基不稳,梁启超的病例一出,舆论大哗,坊间到处流传着协和医院判断失误,梁启超被错割了腰子的传言。

一时间,西医成为众矢之的,眼看着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梁启超赶忙拖着病体写了一份声明,题为《我的病与协和医院》,文中呼吁:

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科学呢,本来是无涯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的东西,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青年梁启超和子女

为了顾全大局,他再三叮嘱不让家人去谴责院方,因为当时梁启超的西医团队只有X光,没有CT,误诊也是必然。

梁启超之所以为协和医院辩白,是因为他把西医看做是科学的代表,认为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科学,他是不想因为自己的个案,就阻断了作为“科学”象征的西医在中国的发展。

梁启超明白,如果他控告协和医院,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恐怕又要推迟很多年,因此默默接受了这一切。

梁启超手术失误后,便血病时愈时发,伍连德医生警告他:“割掉一个肾,情节很是重大,必须十分保护身体不可,并且还得每隔两三个月到医院输血一次,以补其失,唯一的戒令是必须静养,节劳一切工作”。

可对此,梁启超并没有认真遵守,出院后的梁启超,请了中医开药,打算慢慢调养,他不听家人的劝阻,每日依然坚持到清华及燕京大学去讲学。

就在梁启超最需要静心休养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一连串的事又发生了。

中年梁启超

1926年8月底,梁启超的四妹病逝,1927年3月底,康有为去世,6月份,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这些噩耗令梁启超一次次伤感,加重了他的病情。

可梁启超忍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剧痛,仍然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事务,拖着病体,照样执教于清华,不停歇的讲课,批作业,且笔耕不辍,熬夜写作。

1927年,梁启超发表的论著有《儒学哲学》《书法指导》《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总字数在30万以上。

家人苦谏,友朋苦劝,希望梁启超能治病、养病、静心休息,停止写作,可梁启超全然听不听去,反而对亲朋说道: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由于过度劳累,梁启超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仅便血不断,血压不稳,心脏也在萎缩,于是不得已住进了协和医院,医生采取“专注重补血”的方针,梁启超的病情略有好转。

青年梁启超

病情稍有好转,梁启超便急着要出院,1928年6月,出院后的梁启超终因身体不适而辞去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教职,返回天津养病,然而病情终无起色。

此时的梁启超虽然力不能支,但是案头上仍然满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资料,经常彻夜不眠,一心编写《辛稼轩先生年谱》,早已忘却了自己是一名病人。

1928年10月中旬,梁启超再次病重住进了协和医院,当林徽因和梁思成得知消息后,直奔协和医院,此时的梁启超早已在医院住了接近一个星期。

刚住院的梁启超因为咳嗽厉害,怀疑是肺病,但是经过透视检查后,并没有发现肺部有异常,只是在血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未乃利菌”,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当时的医学文献只有3例记载,均在欧美,梁启超是第4例。

能够杀灭此细菌的唯一药剂就是碘酒,而此时的梁启超病体孱弱,不便多用碘酒杀菌,只能勉强靠强心剂来维持生命。

当梁思成夫妇赶来医院时,看到父亲的样子不免心头一酸,梁启超双目黯淡、脸色灰白,由于喉咙中有大量痰阻塞,因此也不能说话,见到儿子儿媳也只能微微点头,并用目光表示内心的宽慰。

徐志摩

徐志摩得知恩师病重,从上海匆忙赶来探病,徐志摩望着病骨支离的老师,黯然神伤,泪水从眼眶中涌了出来。

林徽因告诉徐志摩:“父亲平常做学问太苦了,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病到这个程度,还在赶写《辛稼轩年谱》。”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采用中药治疗了一段时间,梁启超的病情竟然略有好转,不但也开口说话,精神也好了很多。

此时的梁启超并不害怕死亡,但是却一直忧心着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1928年10月12日下午3时,病中的梁启超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道辛弃疾61岁那年,那年,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往吊唁,作诗寄托哀思。

梁启超录下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没想到,这首诗竟然成了他的绝笔。

1929年1月17日,梁启超病况再度恶化,经过会诊,医生们决定只好注射碘酒,可由于梁启超病骨支离,实在难以承受,第二天便呼吸紧迫,神志已处于昏迷状态。

晚年梁启超

此时的梁启超深知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当众多儿女到达医院的病床前,梁启超神志微醒,内心虽有千言万语,却口不能言,只能紧紧握着梁思成的手,用目光望着儿女们,眼中流出了几滴泪水。

1929年1月19日下午2点,梁启超与世永别,年仅56岁。

梁启超的去世,让林徽因哀痛万分,她扑在梁思成的怀中哭了很久,当时的林徽因正怀有身孕,她多么希望公爹寿命再长些,能亲眼看到孙辈出生。

对于林徽因来说,公公梁启超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并没有半点区别,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好父亲。

梁思成和林徽因

早在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便一直接济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把林徽因在美国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包了,并给林徽因写信说:“要以学业为重,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国留学是了。”

即便林徽因是梁启超未过门的儿媳妇,梁启超依然一力承担了她所有的留学费用,使得林徽因能完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

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梁启超更是为了他们的就职和前途多方奔波,最终审时度势,让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东北大学就职。

对于林徽因来说,梁启超帮她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他给予的父爱丝毫不亚于亲生父亲,因此梁启超的死,令林徽因心如刀割。

梁启超和林徽因

梁启超去世后,遗体被送到地下室,装殓后,当晚送到宣武门外广惠寺,梁家为梁启超举行了佛教葬礼。

2月17日,京、沪两地同时开追悼会,文化界和军政界的要人几乎都出席,敬送祭帐和挽联,对梁启超一生的贡献加以肯定和颂扬,盛况空前。

梁家以及社会各界的祭奠和追悼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按照梁启超生前的愿望,灵柩被送到了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和原配夫人李蕙仙合葬。

如果曾经去过北京植物园的朋友可以看到,在植物园东环路的银杏松柏区,有一座历史遗迹,那便是梁启超墓。

这座墓地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墓园,西部为附属林地,墓园背倚西山,坐北朝南,面积达4300平方米,周围用石头垒砌了矮墙,墓园之中种满了松柏,远远望去苍苍茫茫,沉沉一片绿色,很是庄严肃穆。

梁启超和夫人的合葬墓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高2.8米,宽1.7米,呈现凸字形,墓碑、墓顶以及供台衬墙均为淡黄色花岗岩雕刻,设计紧凑,古朴庄重,正面镌刻着:“先考任公政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十四个大字。

梁启超墓

在梁启超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据说,这是梁启超生前的遗愿,梁启超曾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梁启超曾经嘱咐子女:“将来行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题新会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妇名氏,孙及外孙名,其余浮词不用。”

对生死看得很淡,淡泊名利,死后也不愿被后人评说,简单来,简单去,可能这就是梁启超的个性吧。

梁思成和林徽因没想到的是,自己留学归来第一件设计的作品竟然是给自己的父亲设计墓碑。

梁启超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孙女出生,他去世六个月后,林徽因在协和医院生下一名女婴,女儿出生后,林徽因为了纪念梁启超,根据梁启超“饮冰室”的书房雅号,给女儿起名为梁再冰。

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

梁思成一直怀疑父亲死得太突然,他在他父亲逝世后两天登在《大公报》上的纪念文章里,第一句话就是:“我父亲一向非常健康,很少生病”。

40多年后,梁思成从为他治病的大夫那里得知了父亲早逝的真相,原来,当年为梁启超做手术的医生手术时没有仔细核对X光片,误将那个健康的肾脏切除。

这一重大的医疗事故不久便被院方发现了,但是为了顾全大局,被当作“机密”保护了起来,此后不久,刘大夫便辞去了协和医院的职务,另谋职位去了。

只是,这一切,梁思成知道的太晚了。

当年的刘大夫和医院的名誉虽然因为保密而保住了,但是却受到了历史的、医德的永远谴责。

有人说,梁启超是带着一腔遗憾离去的,确实,他一生忙于著述,以文章名世,但是临终时案头上还放着《辛稼轩年谱》这本未竞之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晚年梁启超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尽管被病魔缠身,仍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而顽强地奋进。

假如梁启超不被误割右肾,假如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不过度操劳,也许他不至于56岁便早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协和医院   年谱   院方   原配   著述   清华   西医   病情   妻子   父亲   身体   医院   梁启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