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这项发明太伟大了,你听说过吗?

人才关系着社会的安危、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

历史证明,一个时代人才济济,相互精诚协作,社会就稳定,国家民族就蒸蒸日上,如汉唐鼎盛时期,一个时代人才凋零,整日无所事事,社会就混乱,国家民族就萎靡不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时代人才缺乏,彼此内耗严重,社会就动荡,国家民族就危在旦夕,如宋明晚期。

一个朝代的上升期,也是人才奔涌的时候,如汉朝的武帝和昭宣时期,唐朝的贞观和开元年间。

放之四海全球,也是这样,美国如今何以独步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得人才者,得天下。

从尧舜禹开始,我们国家就留下了很多明君访贤的故事,像武丁梦贤、文王访贤,但是都没用形成制度。

渐渐的人们发现,可以建立一个人才选拔机制,以辅助国家治理。从周朝开始大家就开始了系统性探索和总结,《周礼》里面对于选拔人才就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和知识的传播范围和工具有限,社会也不需要太高深的管理知识,中上层社会主要依靠世禄世卿制维持。

选拔人才主要局限于中下层社会,只要统治者不是太无能,统治就可以延续几百年而不变。

随着人口的繁衍,社会事务的增多,这种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执行不下去了,世袭制产生的统治阶级,荒淫无道、昏聩无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就产生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情况。

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各国开始变法,大规模招揽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人才,导致了大量人才在华夏大地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像前期的孙武、吴起、商鞅、苏秦、张仪、后期的李斯、韩非等人。

甚至各国贵族都在大规模招揽人才,像著名的有战国四君子,一时间人才济济,这样一方面为人才展示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了优秀人才的产生,另一方面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大融合。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秦汉时期。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也留下了用汉三杰而得天下的美谈。

经过吕后、文景等数代人的经营,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项规范的察举制,应该说这项制度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起源于远古的民主评议制度,借鉴周礼的相关内容,通过举荐、征辟,把人才输送到中央,用于维持大一统国家的制度。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前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两汉时期人才济济,名相名将名臣名士大部分也都是这一制度造就的。

像西汉的董仲舒、公孙弘、东方朔、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东汉的杨震、陈蕃都是察举推举出来的,即使东汉末年曹操、孙权也都是通过察举制举荐的。

但这一制度前期效果不错。

到了后期,地方察举官员和地方豪门相互勾结,人才推荐的途径渐渐被豪门贵族垄断,豪门贵族垄断以后开始安于现状,不学无术,推荐上去的人既道德低下,也没有真才实学,这项制度发挥了400年后,也渐渐失去了他的作用。

为了弥补这一制度,所以三国时魏国陈群就发明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是为了纠正察举制度的不足,安排一个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进行察举。

可是到了后来,却和察举制度一样成为了门阀统治的工具,导致底层寒门无法进入上层,整个社会分离、撕裂,整个中国出现400年间南北分治,家国分裂的悲剧,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到了隋朝时,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共同努力,正式采取科举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人才选用机制。

比之前代,由于交通的发展,纸张的普及,印刷手段的改进,为广大的学士子学习考试提供了方便,期间经过不断调整,使科举制度持续了1300年之久。

从隋唐到宋明清以来,都是人才选拔的主流渠道,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隋唐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实用性人才。

就政治军事方面人才看,出现了如唐代的房玄龄、狄仁杰、张柬之、宋璟、张说、张九龄、郭子仪、裴度,宋代的范仲淹、包拯、寇准、王安石、司马光,明代的刘伯温、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清代的张英、张廷玉、年羹尧、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才。

但是科举制度到了后期日益僵化,导致了很多人才被埋没,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清朝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科技革命的来临其考试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于1905年就走到了尽头。

科举制度比之前的察举制更加客观,但是还存在不少弊病,一是考试内容主要是古老的经书,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二是不能容纳自然科学知识,导致了中国人对自然科学研究不足,三是对个人品德难以考核。四是重文轻武,国家危亡之时,应对不力。

所以像黄巢、洪秀全这些科举制度的失败者揭竿而起,自立天地,像徐霞客、唐伯虎、蒲松龄、左宗棠等科技、文化、军事人才因为科举无望而另辟蹊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正因为思想的禁锢,让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开了,导致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百年国耻。

总而言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制度与此相适应,如果生产力发展了,而制度不及时进行更新,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选人制度也是一样,这些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造就了大量人才,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后期这些制度日益僵化,更多的有识有才之士被排除在外,导致思想僵化、人浮于事、社会撕裂,也就造成了社会悲剧,国家悲剧和民族悲剧。

这是就需要一种更新的选人制度去选拔切实可用的优秀人才,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通过以上回顾,得出几点启示:

一是人才须文武双全、德才兼备。

不仅要要有才能,有品德,有理论水平、有实践能力,有器识、有才干。

二是人才须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有服务于时代,解决时代问题的真本事,而不是夸夸其谈,像魏晋玄学一样空谈无物、遗误苍生。

三是人才须独立思考、思想开阔。

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让学子死读程朱理学,寻章摘句,不能明辨是非,唯经典是从的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墨守成规,没有独立见解,影响了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各方面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的舞台,特殊人才特殊对待,多种渠道挖掘、识别和提拔人才。

五是正确引导、优化育才环境。

从汉朝开始,豪强、门阀、家族、士绅对人才的选拔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积极的时候,维护社会稳定,树立道德标杆,培养优秀人才,消极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中央政府要正向引导,发挥地方和集团在人才选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周礼   科举   中国古代   生产力   时期   民族   制度   社会   国家   时代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