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变法看秦朝速亡的原因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放眼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它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在探讨和研究。

其中,商鞅变法是一件不得不提的至关重要的事,商鞅变法推动了秦朝的快速发展,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正是因推行了商鞅变法,才能够迅速崛起和壮大,这场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其中一些极端的措施和思想,难以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效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对秦朝快速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覆盖全面的变法内容

公元前 359 年,商鞅在秦国颁布实施《垦草令》,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刺激和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倡导人们从事农业远离商业,对原有的租税制度进行改革,将当下的贵族特权削弱剥夺,重塑社会价值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1、政治清明

首先,在变法中废除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世袭特权,变为用军功的多少来判断应该授予什么等级的爵位,这种举措深深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对于那些反对变法,想要维护自己利益的的旧贵族来说,这毫无疑问撼动了他们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气焰。

除此之外,废除了从周朝开始就实行的分封制,改成了郡县制并且广泛地推行开来。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还制定了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健全封建国家机制,确定了法治的思想,使中央颁布的法令能够被很好的执行,造就了清明的吏治。

2、经济繁荣

商鞅变法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中心思想变为了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将荒地开垦出来让百姓自己耕种,这种做法无形中将奴隶社会推进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秦国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经济很快地繁荣了起来。

3、军事革新

十分重视军功,将世袭的爵位官职废止,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用军功的大小衡量爵位的高低,在官员的任用上军功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可以说军功是平民百姓跨越阶级,平步青云的唯一手段,因此军队中士兵个个作战勇猛。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男女奴隶)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士兵的作战热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些做法都壮大了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它又是如何促使秦朝灭亡的呢?

二、衰亡之势,已有预兆

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一统中华,很快的富强了起来,历史功绩不可否认。但这场变法也给秦朝的后期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的负面消极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秦的灭亡。

1、高压政策,执法严酷

商鞅在变法中,从重刑主义出发,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刑法。在执法者想来,在这样的法律下,人们一旦犯罪,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人人都害怕犯罪后被处罚,所以不敢犯罪,能够达到“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目的。

其中,最为严酷的刑罚有族刑和连坐法。

族刑就是指一人犯罪,他的亲属也会和他一起被处死;连坐法是将犯罪的人的父母、兄弟、妻子甚至更广泛的亲属连为一体,有一人犯罪,就会互相牵连,一起被处死

商鞅曾经说过“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这种刑罚扩大了处罚范围,除了犯罪的人要被处罚,对他的亲属来说,很有可能是无辜的被处死,这就是商鞅所奉行的重刑主义的极端表现。

可悲的是,商鞅制定了这么严酷的刑罚就是想让百姓不敢犯罪,但自己最后却被秦惠王扣上了谋反的罪名,逃跑后被抓住,处以车裂极刑,全家也被牵连处死。

由此可以看出,秦王朝后来实施暴政,正是因为把商鞅当年制定的法律作为了政治管理的基本原则。

商鞅变法用激烈高效的政治改革,将秦国快速地推上了强盛统一的道路 “为秦开帝业”,但与此同时也因为变革措施带来的严厉残酷的政治影响,使秦为政暴虐,为秦国的速亡埋下了祸根,“为秦致亡道”

2、重农抑商,遗患无穷

商鞅主张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努力从事产粮产布的农业的人,产量丰富就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的人则会被贬低为奴隶。

“重农抑商”政策自从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实行以后,历代的秦国国君都继承了下来继续实施,在当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的形态主要是小农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下百姓自力更生,排他性很强,在以后的朝代中虽有过商业生产的发展的苗头,但最终都被重农抑商政策所打压,阻碍了产品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社会发展停滞,社会行业单一

人文精神没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和中国社会的落后局面。

3、文化专制,政策愚民

商鞅变法为了排除干扰,确立法家思想的极端统治地位,用法家主张和法令来统一思想,取缔儒家等其他各家学派,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打压儒生,焚烧儒道墨诸家经典,采用简单粗暴的极端手段压制人民的思想,摧毁了很多中国文化典籍,破坏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

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胜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民愚则易治也”

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文化专制,这种偏激的做法激起诸子百家的对立情绪,失去了知识分子阶层对变法的认同和支持。

他是那个时期的反传统先锋,成为后来遭到千百年严厉批评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始作俑者。

商鞅主张法治有理,行思想专制,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把法与道德、法与文教极端对立,禁锢世人思想。

商鞅禁止国人评论时政,说坏话批评新政,犯者就流放巴蜀,也不容国人说好话赞美时政,犯者同样流放巴蜀,这种思想文化方面极端偏执和对普通民众的麻醉政策,使得中国老百姓自秦汉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变成了温顺的“良民”和“麻木的看客”

4、轻视教化,败坏风俗

商鞅制定秦律,依赖严峻的刑罚、轻罪重罚,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轻视了人文教化,逐步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政权丧失社会道德的支撑,导致了民风败坏。

贾谊《治安策》:“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开始变得世俗功利,虽然能够“并心而赴时”,致使秦国强盛,“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最终兼并天下,统一六国。

军事实力在当时可谓所向披靡无与伦比,但在文化上“天下大败”,民风败坏,已经“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所谓“廉愧之节,仁义之厚”,已经难以复归。

商鞅变法中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礼仪教化的基本责任,只是为了一时的极速发展片面追求“富国强兵”的短期目标,长期发展下去之后,轻教化的弊端日益显著,直到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商鞅变法中的诸多措施历来饱受争议,我们应该批判性地进行评价,不能一味的说好或者不好。

“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专制集权”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摧残文化”破坏了文化发展的历史前景,这些错误及其后果,为后世君主埋下了祸根,成为秦朝速亡的原因。

三、总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商鞍变法是在契合秦国当时想要强大起来一统六国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只求短期内国富民强的改革,其本身从未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套在国家与社会精英群体合作基础上的统治意识形态。

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代伟大变革的先锋人物和中国早期法治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通过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使秦国走向了富强,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历史功绩显而易见。

但这场变法也为秦国及秦朝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秦的灭亡。

参考文献

1. 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2. 秦亡观阐微——对商鞅变法的再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秦朝   秦国   秦王   军功   爵位   刑罚   中国   原因   思想   政策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