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初,我国曾铸造了超十亿枚的银元,如今它们都去哪啦?

据考证,中国从1890年(光绪十五年)开始,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成为流通货币。清朝覆亡后,民国时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仅“袁大头“银元铸造就达到了7.5亿枚。再加上“孙中兴”头像和地方各省铸造的各式银元,甚至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也铸造银元等等,总数加起来有超10亿枚之多。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存世的银元(中国境内)越来越少,估计总数只有一千万枚左右了。那么,当年那么多的各种银元都去哪了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各种各样的银元都是硬通货,但“袁大头”最为吃香。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巩固人民币地位,推动人民币普及和使用,宣布晚清和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元逐渐作废,银元兑换人民币随之开展。

解放初期,人民币与银元经过了针锋相对的博弈,最终人民币取代了银元。老百姓纷纷把手中的银元拿到人民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枚银元只能兑换人民币1元钱(1953年前旧币比较复杂);从1973年4月1日起调整为每枚银元兑换人民币2.5元,八十年代之后调整为5元。

到上世纪末,全国各地银行已基本取消了银元兑换业务,因为已经没有人来银行兑换人民币了,民间的银元也不多了。经过近五十余年的兑换工作,各省市的人民银行都收回了大量银元,数量有近5亿枚。

可惜的是,人民政府回收的巨量银元,并没有存留下来,绝大部分都回炉熔毁了,成为银锭,用于工农业和国防需要;还有就是出口了一些银元精品珍品,换取宝贵外汇;另外一些博物馆也珍藏了一些银元用于展览,国家钱币公司也留下一些。估计目前国家方面存留的很少。

大量的银元都分散在民间,集中在少数银元搜集者手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的民间收集者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深入城镇农村,来到老百姓家收购银元,从开始的十元一枚,后来用十几元、几十元、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把散落在民间零零星星的银元收购上来,珍藏起来,成为银元收藏家。据说,有人搜集了几万、十几万枚各种银元。

另外,中国台湾省也还存留着不少银元。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走私时期,从大陆走私流落到台湾省的银元不下百万枚!

如今,银元兑价格相差很大。普通的不低于五六百元一枚,珍品能够五六千元一枚的,最高能够达到一万五六千元一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银元   土地革命   台湾省   袁大头   百元   人民银行   清末   中国   民国   初期   民间   人民币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