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终篇之明清之辩,同读红楼梦 24

讽刺的是别的朝代灭亡之后,继任者往往历数前代的暴政,而清朝入关后对崇祯大加赞赏。

有时候我在想顺治皇帝起这个名,是不是觉得天下得来的太顺利了,顺手就给治了。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开进了京城,顺利接管了明朝的江山,或许是出于一种感恩之心才这么夸赞崇祯的吧。

崇祯统治初期,恰逢遇到小冰河期,连年大旱粮食绝收,干旱又引起蝗灾更加重了灾情,导致野无青草,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那才是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明末时期河南陕西百姓饥困交加,水旱不收,蜂盗四起,百姓难以安身,李自成就是在那时丢了在驿馆的工作,参加了农民起义军,这一闹就是十四年。

崇祯是天理人运都不占,加之后金崛起连年犯边,内忧外患,明朝统治基业危如累卵,兼之他性格多疑,在制定策略时刚愎自用,连递昏招,又轻信外臣冤杀忠良,以至后来没人敢领兵出战,直到最后他已无力再驾驭这架腐朽的统治机器。

把本可以拯救之局,推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间接把万民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其实有时候并不能全怪崇祯,实在是明朝那时候的政治环境太糟糕,官员们互相馋告诬陷,诼谣謑诟,君臣间相互猜忌,崇祯性格多疑,又喜欢猜忌,最后冤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

他只是历史潮流下一叶孤舟,很多事情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原因所决定的,而往往是几百个几千个问题一起组成的大问题,崇祯冤杀袁崇焕,真的就怪他自己嘛?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直接让蛇岛的两万军士寒心,继而投降给清军,这也间接帮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己巳之变,清军直逼京师,袁崇焕坚持固守,把清军从眼皮底下放走,单就结果而论,袁崇焕就够杀一百次了。

这之后,明朝再也无力发起对后金的反击,彻底转为被动的防守,局势十分危急。将军骄横,臣子多心,文武百官,竟然没一个让崇祯信得过的,也怪崇祯自己,不识忠奸,不辨真假,但这世上真真假假岂是这么容易分辨的?

治国在于治人,崇祯不通人情不懂人心,性子莽撞冲动,没有作为一国之君该有的权柄和头脑。时过境迁,透过重重迷雾,今人站在全局视角可以评价崇祯是不称职的,可在那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他不近女色,夙兴夜寐,日夜操劳,有心想做一个好皇帝,遗憾的是他前几任已经把国运折腾光了。明朝官僚制度迂腐僵化,党同伐异斗争不断,大地主大官僚,侵占了大量资源而不做实事,内忧外患,天灾不断,朝局已是积重难返。

崇祯以为仅凭一腔赤诚,励精图治就能使国家好起来,可是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他也无力回天,但他至少可以选择以死表达心中的愧疚。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在功名利禄面前,家国恩义又算得了什么?臣子士卒纷纷投降满清。儒家文化的虚理,最终抵不过险恶人心。

明朝的灭亡,是偶然也是必然,是腐朽的封建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有力佐证。明末清初那一段历史是极为惨烈的,上千万人化为白骨,中国人口从明末的六千万到顺治九年已经锐减到了不足两千万人。

有的观点认为明末全国上下至少有一亿人口,有的则认为有两亿人口,但我真不愿看到如此残忍的真相。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让人感到无比心酸,或许历史就是如此血腥和残忍。

引起人口锐减的原因,有战争,有天灾人祸,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虽然存在了很多争议,但中华人口锐减是公认的事实,就其结果来看,明朝的灭亡十分惨烈,说是天塌地陷,人间末日白骨如山,一点都不过分。

黑格尔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人类是健忘的,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千年前,诸葛孔明《出师表》里写道: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作为一国之君,崇祯显得有些小性,缺少一国之君的气魄,六下罪己诏又有何用?只会让万民失望,起义军更觉有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而崇祯偏听偏信,不识忠奸,有道德洁癖,有失仁德,以令官民寒心。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八位首辅,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对下属缺乏信赖,对于百官的私德要求很严,不喜欢求饶。

在这样的天子面前,那些官员必须表现的比他还要仁德,每日诚惶诚恐,有什么可行建议都藏在肚子里。古代那些官僚读了一辈子书,能混到高位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他们比谁都要聪明,是非曲直,比谁都要明白,但为什么后来没有想出切实可行的救国方案呢?原因是他们并非真的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只活在陈旧的观念里,引喻失义,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起义军,恩威并济,招安纳降,暂时服软或许有用。但天威受损,皇家颜面何存?

减赋税徭役,休养生息,安抚万民,或可降低民愤,但连年打仗,国库空虚,不征税钱从何来?

巩固防御,减少消耗,疲敌累敌,节省开支,军民协力,稳定国防,或可解一时困境。然外敌犯边,岂能坐视不管。

一时兵败也不要气馁,将国都南迁,以求东山再起,不失为一个良策,汉民人口远多于满人,重整武备反扑京师,清军定难招架。可弃祖宗江山于不顾,临阵脱逃,有何颜面再见列祖列宗?

打击贪腐,淘汰庸官,精兵简政,任人唯贤。国库空虚,则要开源节流,多项并举,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凡此种种不失为救国良策,然群臣党同伐异,各怀私心,政令不通,只为反对而反对,文死谏,武死战,毫无道理可言,他只追求自己名声也不管国家真的变好。

明朝疆域辽阔,其实也相当于一个虚胖的人,看起来背阔腰圆,其实五脏六腑全都是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做的应该是重新分配利益,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努力让整个国家重新焕发活力,重新把万民聚集在自己身边。

但要让特权阶级,明朝的大藩王大地主们舍弃自己的利益,来拯救国家,谈何容易。唇亡齿寒,救国也是救自己,道理虽懂,但要拿出真金白银,就是另一回事了。

崇祯以圣贤书对明君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对百官严厉,无疑是有塞忠谏之路。明朝以孝治天下,官员体系臃肿且低效,文武百官满嘴忠贞大义,但清军打过来时,该归顺的归顺,该投城的投城,还讲什么忠诚孝义,大难临头各自飞,树倒猢狲散,都想着保命了,毕竟哪家米饭不养人,跟谁干不是干?大丈夫相时而动,趋吉避凶者为君子,投降的都成了君子,不投降反而成了刀下亡魂。

有的人虽然投降,只做官不做事,有的则变本加厉残害骨肉同胞,忠心侍奉新主子。也有许多人誓死不降奋死抵抗,崇祯吊死后,许多人选择追随他而去,事实上忠诚的人有很多,只怪崇祯自己不识忠奸,不辨正邪。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他的失败与那时落后的社会制度,经济政治环境有关。明朝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被儒家思想严重束缚,他把错误归结到臣子误他,希望李自成把这些武将尽诛,文臣全戮,只求不要残杀百姓。

他想以自己的死换来李自成对百姓的宽仁,然而后来发生的事与他料想的截然相反。

那些文臣武将,逃的逃,降得降,哪里会给李自成杀他们的机会。而投降的官员都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真正苦的还是那些百姓。

夏完淳,李定国,闫应元,秦良玉,明末那些悍将,不是无名之辈,就是毫无知识的泥腿子,要么是乳臭未干的小儿,要么就是一介女流,但他们最后的表现让古今多少英雄汗颜,明朝这么多人就找不出几个会打仗的吗?

事实上他手下有很多忠臣良将,只是不能善加利用。任人唯贤,任人唯能的道理,三岁小孩子都懂。可道理摆在面前,有谁会去践行呢?

崇祯死后很多人也选择自尽,追随他而去,说明大多数人还是忠贞爱国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实为明清之鉴,实为人性之鉴。

满清用铁蹄击败了腐朽的明王朝,而中华文明也用智慧与包容征服了爱新觉罗。如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组成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古老智慧,包容仁爱的,是不可战胜,绝不屈服的。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每当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境地,总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不管经历了多少苦难,终会走向世界之巅。

我们不能拿今时日月照旧时苍茫,也不能以全知者的身份教古人做事,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而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之心,对封建皇权蔑视傲岸的态度,以及绝不为权势屈服,不为一己私利出卖亲人与国家的傲骨,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清王朝统治后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当帝国列强企图要瓜分中国时,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在血脉里绝不屈服的中华精神,再次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斗志,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让四万万同胞团结在一起,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了中国。那一段历史又充满了不知多少血与泪。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血肉与生命换来的,为了人民挥洒泪水牺牲奉献的人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都涌现出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民族英雄,这样的民族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关云长忠义无双,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一身正气,谭嗣同肝胆两昆仑,以及明末清初中英勇反抗誓死不降的人们,他们都是忠贞爱国的践行者,他们都是镶嵌在民族王冠上的珍珠,没有他们,一个民族将会暗淡无光。

明末清初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入侵者。顺治和康熙在激烈的民族对抗情绪下,采取怀柔政策,选择了包容融合,能把万万华夏子民统一在一起,又为中华文明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宽容谦让,和谐仁爱,是嵌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的一腔忠贞傲骨从未改变。

可由于统治者的贪婪嗜血,把天下人都变成顺民。在雍正时期施行了更加严厉的思想管制,海禁文禁,闭关锁国,骄傲自大,拒绝与外界接触,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

这种愚民弱民的政策必将使国家走向衰败,百年后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在雍正一旨闭关锁国令下,已埋下伏笔。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达到空前的高度,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贱,受教育水平跌入谷底,统治者这么做就是不想让他们有任何反抗的想法。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弱民的政策下,当外地入侵者来临的时候又有谁来保护他们的江山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朝的灭亡基本上诠释了一个王朝兴衰的标准流程。它的腐败瓦解是历史的必然。放进口袋里的钱,再想拿出来那就千难万难了,阶级一旦固化,藏在阁楼里的东西必然会腐朽,血液循环不畅,统治层面必然变得臃肿腐败。

千年前,苏洵以《六国论》,阐述了仰人鼻息,目光短浅是致使六国亡秦的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清廷的腐败统治让中华民族承受了百年屈辱,中国人险些沦为亡国之奴。当鸦片战争失败时,当甲午战争失败时,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时,统治者有没有想过这千古名篇呢?我想肯定是有的,但是身体已经腐烂,吃再多的药也没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灭亡。

历史已经证明靠禁闭思想,闭关锁国,一味的自夸自擂,靠弱民愚民的政策最终将会导致国家的衰亡。

仰人鼻息,脊梁迟早塌下,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当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依靠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靠艰苦卓绝的拼死抗争精神,靠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与奉献,我们最终挺立起宁死不折的脊梁。

这根本上是来源于我们融在骨血里绝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是不甘作亡国奴的英勇豪迈气魄,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以民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拧绳者,将四万万华夏同胞团结起来。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拥有龙族的傲然正气。因为这份孤傲所以我们才能再次奋起,因为这份傲然所以我们才会懂得奉献,也因这份傲骨,所以我们的脊梁没被压弯。

中华民族的龙魂傲骨,经过五千年历史,早已沉淀在我们的血脉里,才使得我们有力量再站起来。雄狮虽然会病倒,但狮魂犹在,当有一天他再次站立起来,一声怒吼,必使当初轻视他的跳梁小丑,肝胆碎裂。

我为以龙的传人感到自豪,因为这份孤傲与不屈,才诞生出璨如星海般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也使得民族王冠更加璀璨耀眼。

黛玉葬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崇祯   明朝   红楼梦   万民   傲骨   明末   脊梁   明清   中华民族   民族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