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谶语-安史之乱和西方美人

中国历史上的谶语

——安史之乱和西方美人

当我们比较姚广孝批注本和金圣叹批注本的《推背图》时,其共同点是均有六十卦象,都有卦象、谶图、谶语和颂诗四部分。

第一象和第六十像,可以看做是开篇和结尾,前后六十卦像,自成甲子循环之数。相传袁天罡见李淳风泄露得过多,便从背后推了他一把,说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其实,六十卦像乃甲子循环数,是李淳风的既定篇目,“不如推背去归休”不过是托词罢了,不可能再推演一个甲子循环。

后世解读者对照第四像至五十九像之间,寻找《推背图》预测相同指向的历史事件,又发现神秘天书《推背图》,再现诡魅色彩。

本篇所述内容,即金批本和姚批本及其它传世本都出现的两神秘卦像,分别是“安史之乱”卦和“西方美人”卦。

先说安史之乱。金批第五像与姚批第六像均指向唐王朝重要的一次治乱事件”安史之乱”。虽次序不同,但一致指向唐明皇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由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兵变,延续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以下简述与《推背图》谶语相关联的玄机。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去世后,郁郁寡欢,宫中佳丽嫔妃不为所喜。闻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天生丽质,即召进宫,尔后让她出家为道士,给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

一年后,李隆基给李瑁娶了新王妃,名正言顺地将杨玉环纳为了自己的后宫。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帝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朝廷政务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手中,黑暗不堪,大唐由此开始显现衰落之象。

历史上的唐王朝,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天宝年间达至鼎盛。自杨玉环入宫之后,唐玄宗纵情声色、荒淫糜烂。杨氏兄妹声色犬马、权欲熏心。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骄纵跋扈、培植党羽,排斥异己。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促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终于酿成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背叛唐王朝。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忧国之危”而先后发动兵变。

安史叛军攻入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皇子皇孙、贵妃姐妹、公主妃子及杨国忠等人,由御林军护卫,逃往蜀中。到蜀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御林军将领陈玄礼率部先后杀了杨国忠父子,又迫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梨树下缢死杨玉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引白居易《长恨歌》)

推演大唐国运,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分界线,是不可或缺的历史事件,凡传世《推背图》各版本均有谶图谶卦述之。

金批 第五象:戊辰(安史之乱)

金批本第五像

谶曰: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注解:「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於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金批本:“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乎安”,“截断竹萧”为“肃”字,预言唐肃宗登基;“更无一史”为“史”字,预言史思明死,谶语天机:肃宗即位方见日,安史平定天下安。

后人对金批本《推背图》该卦像的颂诗“渔阳鼙鼓过潼关”存疑,认为不是当年李淳风(602-670)所写,因为“渔阳鼙鼓”是中唐白居易(772—-846)的七言古诗《长恨歌》的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渔阳”是地名天机,尚可理解,“鼙鼓”是战鼓的借代格修辞意义,李淳风如何用百年之后的诗句作颂?认为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是后人修改的,确实不无道理。

姚批 第六象:下元甲子火雷噬嗑


姚批本第陆像

谶曰:青山一鹿带鞍,坡下一女子卧地。

颂曰:銮铃击鼓过潼关,次日君王幸见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失金环。

姚广孝批注:此玄宗天寳之乱,首言安禄山反,次句明皇到蜀,终言妃死。

姚批本“青山一鹿带鞍”,“鹿”谐音“禄”,女子死于山坡下,预言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木易若逢山下鬼”,“木易”为楊,“山下鬼”为“嵬”,预言马嵬坡下失金环,“金环”为“玉环”,为借代格修辞,道出杨玉环谶语天机。

纵观《推背图》谶语颂诗,明喻、暗喻、借喻、借代、暗示、拆字、谐音、用典、互文见义等古汉语修辞手法和猜谜射覆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叹为观止。

“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瓷器活”,如果对古代修辞手法和猜谜射覆机巧功力不足,真会一头雾水,甚至张冠李戴。

我们曾在前文叙及郎瑛《七修类稿》中野史传闻,赵匡胤命人故意将《推背图》旧本次序打乱,将前后错乱的《推背图》传数百版本与民间,对照《推背图》指向的“安史之乱”就分别出现在金批本第五像和姚批本第六像中,卦象谶语、谶图颂诗各有不同,验证了郎瑛所记为实,赵匡胤举一国之力错乱《推背图》为真。

正因为编序错乱不复可辨,那么,解读《推背图》,就不应将甲子编排顺序与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相连,有的事件发生年代在后而卦像在前,有的事件发生年代在前而卦像在后,如果牵强对应,难免张冠李戴。

诗颂含有谶语天机。以上两卦像的诗颂基本一致,分别是“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处葬金环。”“銮铃击鼓过潼关,次日君王幸见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失金环。”

从传世各版本《推背图》都有这一像来看,大唐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李淳风(602-670年)死于670年,生前竟能预言死后八十五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岂非神人也哉?

无论是金批本、姚批本,还是其它各类版本,均无一例外地有这一卦象,谶语谶图的天机均围绕“鹿”“山”“鞍”“萧”“吏”“嵬”“楊”几个字展开,直指“渔阳”“剑山”“蜀道”“潼关”“金环”地名人名,或谐音拆字,或借代暗示。在肯定《推背图》的客观存在基础上,将《推背图》推为中华第一奇书,是当之无愧的。

元代古版彩绘本《推背图》,也有这一卦像,该彩绘本为李世瑜在德国发现而传入国内的,与流行版的金圣叹批注《推背图》相比,认为更加接近《推背图》原貌,更有研究价值。

第5象 戊辰 风地观

元代古版彩绘本第五像

图谶:山上有鹿备鞍,下一女仰卧。

颂曰:銮铃鼙鼓近潼关,此月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

对照以上诸卦像修改的谶语、谶图和谶诗中,我们似乎隐约看到北宋文人和后世“捉刀者”的影子。

除了以上诸卦象均指向“安史之乱”外,《推背图》再现玄之又玄且再现诡魅的卦象,就是“西方美人”卦。

金批本和姚批本均有一谶卦,卦象谶图和谶语颂诗各不相同,谶图主体都是一怀抱琵琶的美女子。无论是金圣叹还是姚广孝,他们的批注是“存疑”和揣测,没有判别出具体的历史治乱事件。唐以来的学者和当代学者或认为是尚未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已经发生过,不经意间已成为过去完成时。总之,人们无法确定具体历史背景,自然也无法知晓这个怀抱琵琶的神秘西方美人。

金批 第四十二象:乙巳 艮上离下

金批本第四十二像

  谶曰: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
  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注解:「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
(图中谶曰多一“天”字,对照其它版本均无,或为手抄笔误。笔者注)

金圣叹批注“此象疑一女子当国”“发现或在卯年”,既然存疑,则不受其批注所左右。

现将“西方美人”卦像各种解读分述如下:

绝大多数解读者认为该卦像已经在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认为是(汉)金(女真)之战,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部落后,1115年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对照谶语、谶图和谶诗,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也有解读者认为该卦像没有发生,或许会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也未可知。

中科院文研院教授王学泰(1942—2018),著书立说颇丰,是当代一位饱学之士。他认为这一卦像是发生在当代的事件。无独有偶,解读者东曦也认为该卦像已经发生在当代历史进程中。

现综合上述两位的解读,述之如下,国家大政,固不可妄说,仅供参考:

谶图画面以女子为主体,怀抱琵琶、足下一兔和地上一弓组成四相,是四个人姓氏的谶机:琵琶上有四“王”,落地长弓为“张”,女衣色鲜为“青”,足下一兔为“姚”,正合四姓氏。

古代形容飞禽走兽,常以特征饰之,组成偏正词组。如飞鹰、游蛇、跳兔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契丹跳兔》:“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子也。”该文已编入当代学生阅读篇目。

唐代射覆是文人墨客和才子佳人在酒宴席间的游戏,谜面犹如行酒令,猜中与否以示奖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将钩相互传递,藏钩于袖竞猜;分队分曹射覆,揭晓谜面谜底。(李商隐《无题》)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形象地描绘了这一酒宴席间射覆的热闹场面,令人羡慕不已。

谶图运用猜谜射覆的方法,将谜底覆盖,谜面是“女子足下跳兔。”“足下跳”是“兆”,“傍一女”,不正是“姚”吗?在文人墨客射覆的层次是高雅的智商游戏,而不象民间猜拳行令。如果射覆“女傍足下兔”,答案也是“姚”,因为文人会运用“回文”的手法,两句连起来,“女傍足下兔,兔下足傍女”,从后一句理解,“兔下足”联想到兔的特征,实际是表达“跳”字没了足,傍女便是姚,这就是射覆的机巧所在。“回文”也是古代修辞手法,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段绕来绕去的表述,试用射覆的方法说明,是帮助理解四人中的“姚”姓,王张二姓图谶中显示很明白,以下介绍“西方美人”的解读,这才是关键。

古有五色,与五星相对。金星白,木星青,水星黑,火星红,土星黄。其中,“青”古汉语可表达多种颜色,如青、苍、碧三色。词有本义、引申义和基本义,“青”的本义为蓝,引申出来的“苍”和“碧”都是蓝色,只是色彩浓淡不同。

“青”为蓝,百姓祈雨祷祝于天:“青天啊,乞赐甘霖!”如果把“青”作为黑色,在北宋王朝开封府呼告:黑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包青天的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非把你屁股打烂了不可。但是,“青”的引申义可为黑色和绿色。如表黑色的青衣、青丝和表绿色的青草、青苔。《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衣服颜色特征代周代学子,这衣服颜色,我们年岁大的老年人至今仍俗称为“学生蓝”。

“苍”为蓝,如苍天。“碧”为蓝,如碧空。碧原是宝玉,就是蓝宝石,以宝石蓝的颜色特征借代为蓝色色彩。如碧海丹心。

谶诗“皎皎衣裳色更鲜”是理解本卦谶机的关键,也是解读“西方美人”的契机。女抱琵琶,琵琶为木,木色为青,青色为蓝。进而引出成语典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古人从学童开始,必读《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已成耳熟能详的熟语,产生这种联想,是很自然的。

“皎皎衣裳色更鲜”不是炫耀衣裳的华美和昂贵,“青于蓝”是“色更鲜”的解读,就是“青”比蓝色更鲜艳。“青”对应五行木是姓氏的启示,即姓氏构字含木的字形。“青,出于蓝”暗示青与蓝的关系,曾经“浑迹居市”,如今“闹乱君臣”。怀抱琵琶的“美人自西来”,可用诗句表达:“美人自西来燕山,怀抱琵琶是乐神。”这就是“西方美人”的谶语禅机。

谶语天机,环环相扣,玄之又玄,柳暗花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金批本“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和姚批本“此时得道归朝帝,閙乱君王百萬年”,解读者可参互对照,其义自见。

“长弓在地,危而不危”谶机是:弓不在手,兵不在握,但有危之势,而无危之祸。

姚批 第肆拾叁像 上元甲子八纯屯

姚批本第肆始叁像

谶曰:一女子抱琵琶,一兔二刀。

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楚楚衣裳幾萬千。此时得道归朝帝,閙乱君王百萬年。

姚广孝批注:此像女色乱國,兔卯年也,有姓张琵琶,此女拨十二弦,受嘉乐之宠。

姚批本批注“ 此女拨十二弦,受嘉乐之宠。”“琵琶”是形声字,属单纯词中的双声连绵词。就乐器而言,古琵琶有五弦亦或六弦,没有十二弦琵琶。佛教四大天王中抱琵琶的是护国天王。穿白衣,着甲胄,抱琵琶,主乐神。姚广孝批注说十二弦琵琶,不是不懂,而是别有用意。

姚批本图谶有来两把立刀,很多解读者不理解,而笔者认为这是图谶的神来之笔,这两把立刀是四姓中“刀笔吏”的暗示,“别看两把立刀,可抵百万雄兵”,你信不信?

“十二弦”是射覆“王”字,“女色乱国”、“受嘉乐之宠”是参与政事。这一评注被八百多年前永乐年间的 姚广孝(1335—1418)说对了,他的批注还真不可小觑。他比金圣叹(1608—1661)早250多年,金圣叹批注“几危社稷”、“始乱之兆”也是独具慧眼。

佛教四大天王

前述散佚于德国的元代六十七像彩绘本,被称为最早的古版《推背图》,在宋以前的五代时期便流传于世,被翻译为德文版。中国历史学家李世瑜将其带回国内。“西方美人”为“西山美人”,这谶卦为古版彩绘本第二十一像。

谶图:略

谶语:一女子抱琵琶,刀在地下,旁有一兔。

颂诗:西山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九萬钱。此时得到真朝帝,乱却君王百万年。

“西方美人”卦在金批本为第四十二像,姚批本为第四十三像,古版彩绘本为第二十一像,何其乱也。其中,古版彩绘本第二十一像,因为编序靠前,该卦多指向为(汉)金(女真)之战。《推背图》人为地将次序紊乱,而历史的演进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将错乱次序的《推背图》牵强对应亘古不变的历史,只怕会刻舟求剑,南辕北辙。这也是很多《推背图》的解读者不认可许多卦像解读的原因。

三首谶诗第一句均为“西方(山)女子琵琶仙”,其它谶语谶图和谶诗也大致相同,说明该卦像或许就是真本大致模样,否则不可能相距400余年的几个批注本凭空编出接近相同的谶语、谶图和谶诗来。

在《推背图》里,包含指向七个女子的卦象,我们已先后介绍了武则天、杨玉环和西方美人卦。余下四个女子所涉及的卦象,在下篇将逐一介绍,分别指向为宋仁宗赵祯养母刘娥皇后、明熹宗乳母客氏夫人和晚清同治帝生母慈溪太后。

本篇所涉转述评点,实为管窥之见,不完全代表笔者解读看法。欢迎大家评论,编辑整理不易,恳请谨言慎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谶语   安史之乱   潼关   女真   颂诗   美人   王朝   君王   琵琶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