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败青州黄巾军的血泪辛酸,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192年四月夏,曹操被鲍信等人迎为兖州牧,从东郡出兵到东平国寿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寿张镇)。(《三国志·武帝纪》)

得到了想要的地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坐稳这个州牧,他需要先行解决,在东平国境内的百万青州黄巾问题。

欲设奇兵袭骄敌

在兖州刺史刘岱战亡后,曹操到寿张之前,东平国没有崩,必然采用了鲍信的坚壁之策(《三国志·武帝纪》),固守各县城池

黄巾军没有辎重粮草(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靠分散在东平国广袤的乡村为食

太祖以贼(青州黄巾)恃胜而骄,欲设奇兵挑击之於寿张。--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曹操轻兵探察敌情)

曹操进入寿张城后,认为黄巾军在任城国、东平国连胜必骄,又呈”离散“之势,以为鲍信之策”据其要害“分割消灭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乘其骄出奇制胜。

于是先带了步骑千多人,出城往东(《三国志·武帝纪》),先去探察敌情,寻找”要害“之处。(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曹操)先与(鲍)信出行战地,后步军未至,而卒与贼遇,遂接战。(鲍)信殊死战,以救太祖,太祖仅得溃围出,(鲍)信遂没,时年四十一。--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步兵行动慢落在后面,曹操、鲍信领着骑兵在前,突然与一队黄巾军遭遇,被包围展开厮杀。

在挚友鲍信拼命死战下,曹操才得以逃出包围,而鲍信壮烈战死。

(鲍信救曹操力战而亡)

鲍信出身于儒学家庭,因乱世而起兵,厚待部下,自己却很节俭,身无余财,所以人们都愿意跟随他。(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又很有眼光,曾劝袁绍杀刚入京的董卓(《三国志·袁绍传》);看出袁绍不能成事,让曹操离开袁绍到黄河以南静观其变(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给刘岱献坚壁、分割以灭黄巾之策(《三国志·武帝纪》)。

可惜这位文武双全的俊杰,就这样英年早逝,结束了未来无限的可能。

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这场遭遇战规模不大,只损失了鲍信和几百人。

曹操逃城,但却因此次侦敌,招引来了黄巾军对寿张城的大举进攻

(招来青州黄巾攻打寿张城)

寿张之战

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很快,附近的青州黄巾军向寿张城集结逼近。

他们自青州起兵已有几年,作战经验丰富;现在又获连胜,士气正盛;又加上这些山东大汉,个个人高马大。攻来的黄巾军战斗力很强悍。

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而曹操这边,虽然有原寿张守兵的加入,但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剩下的很少了,招的新兵训练度又不够,所以在寿张的将士一片恐慌。

(寿张城中将士恐慌)

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曹操整天甲胄不离身,亲身抚慰将士,以加重赏罚激励,总算是恢复了士气。

然后,看到有出击的机会,就出城讨击,黄巾军受了一些挫,稍有后退,减弱了对寿张城的进攻。

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黄巾军见这城难攻,就展开了心理战,写信劝降曹操

(黄巾军劝降曹操)

说你曹操当初在青州做济南相的时候,大举毁坏城阳王刘章的祠庙,应该也认同我们太平道所说的“苍天已死”。

怎么现在反倒犯糊涂了呢?汉室气数已尽,黄天当立。你一个人岂能改变天命!

献城投降吧,我们一起开创新世界!

曹操看到信后,赶紧跑到城楼把黄巾军骂一顿,在兖州官员面前表明立场。

黄巾军劝降就是开启了一个对话窗口,曹操也多次提出条件,让黄巾军投降。

你劝我降,我劝你降,互开条件,这不就是谈判吗?

(曹操)购求(鲍)信丧(尸体)不得,众乃刻木如(鲍)信形状,祭而哭焉。--《三国志·武帝纪》

既然谈判,曹操就提出重金换回鲍信的尸体,然而黄巾军丝毫不给面子。

曹操等人只能用木头刻成鲍信的样子下葬,曹操祭拜时嚎啕大哭。

这哭,恐怕不只为鲍信,也有他自己现在处境的因素吧!

双方都认为自己会赢的谈判,会有什么结果呢?还是要用实力打败对方才行,不过能利用谈判放些烟幕弹,为战场服务

(曹操)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曹操利用谈判设了些圈套,与黄巾军昼夜交战,多有擒获,终于解除了寿张之围。

我们注意看寿张之战的经过,东平其它县城都没有派兵来救寿张城。这也是当时东平国,执行的是鲍信坚壁之策的一个证据。

冻饿交加的黄巾军

(严冬里的迁徙)

很多人认为寿张之战“贼乃退走”就是逃到济北国,我们注意下时间。

192年四月,曹操到寿张招惹来黄巾军攻城,到十二月,黄巾逃到济北并投降。

曹操有那么多兵与黄巾军“昼夜会战”半年以上吗?

黄巾军只不过是从寿张城撤退而已,寿张之战只是这场历时大半年的战争的一场前期战役。

但中间漫长的几个月史料没有记载,只有一个结局。

因为,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很残酷!

曹操只是出去探察次地形,就引来一场大战,这城不能随便出了。

鲍信“分割消灭”黄巾军的时机还不成熟,仍需要乖乖地固守,等待合适的时机到来。

这几个月里,黄巾军在乡野横行,一遍一遍地搜刮粮食。

可惜夏天他们便进入了东平国,春耕的庄稼毁掉了,黄巾妇孺夏天能种少许作物,这年的秋收还仍不会好。

百万黄巾百万张嘴啊!进入十二月严冬,经过几个月的抢掠,能抢的基本也都抢光了,能杀的也杀得差不多了!

缺少吃的,身体产生不了足够的热量,就特别地冷。

在寒风暴雪里,抖抖嗦嗦的百万黄巾只得离开东平国,向济北国迁徙。

出击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曹操)追黄巾至济北。(黄巾军)乞降。--《三国志·武帝纪》

十二月(《资治通鉴》)冬(《三国志·武帝纪》),曹操追击到济北国,黄巾军主动“乞求”投降。

(黄巾军主动乞求投降)

如果说寿张之战后,黄巾军就退兵到济北,战斗力怎么突然就掉到这份上了?他们当时是退兵,不是大溃逃啊!

百万人但凡有顿饱饭,就不至于不能有场恶战。

可见,让百万青州黄巾陷入绝境的,是饿,是冻,是鲍信的坚壁之策终于发挥了作用。

丰厚的战果

(192年)冬,(曹操)受(青州黄巾)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武帝纪》

百万人口是什么概念?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统计数据:东平国七县45万人不到,任城国三县20万人不到,济北国四县24万不到,东郡60万人。(《后汉书·郡国三》)

(曹操战后控制的四郡国)

曹操剿灭青州黄巾后控制的这四个郡国,在天下乱之前总计不到150万人

东平、任城受黄巾之乱,人口殆尽,东郡、济北也经战乱,百姓多有损伤。这百万青州人正好填补了四郡国人口的损失,而且还不存在耕地不够的问题和矛盾。

站在青州黄巾的角度,他们本是普通老百姓,只想有口饭吃,好好过日子。是汉末的横征暴敛让他们铤而走险。

如今在兖州有了土地,可以安稳生活了,这不达到了他们起义的目的了吗?

青州兵为什么对曹操忠诚?因为曹操就是他们全家的恩人啊!

曹操在三十万黄巾战斗人员中,挑选了几万精锐组成“青州兵”,只听他一人的号令。

好了,这下曹操直接控制的兖州四郡国,百姓是他的,几万青州兵只听他的,谁敢不听话?哪家士族敢唱反调?

(百万青州军民成为曹操霸业的基础)

什么权力掣肘,什么顾及谁家的利益这些问题,在此阶段的曹操面前,统统不存在。

他拥有了这四郡国完全的权力,下一步还要做整个兖州的霸主,名副其实的兖州牧。

总结

与青州黄巾军一战,是曹操打得很艰难的一场战争。时间长,损失惨重,但回报也特别大。没有人的成功是轻松的。

这场战争中,有鲍信的血,寿张战士的血,无数东平百姓的血;有曹操的泪,有无辜百姓流的泪;有错误估计形势的辛酸,有重振士气的疲惫,有边打边谈的斗智斗勇,有长久等待战机的煎熬。

但终究,在鲍信的大战略下,曹操取得了胜利,坐稳了兖州牧,拥有了充足的百姓,强大的武装,还拥有了完全的权力。

如果说与黑山军的东郡之战,是曹操的立足之战,那么这一战就是曹操霸业的奠基之战!

曹操能有后来的成就,他首先应该感谢的人,当是鲍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青州   兖州   东平   太祖   将士   血泪   北国   士气   昼夜   时机   随便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