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的角度看来看,冰雪覆盖之下的“高句丽”

高句丽灭亡前的服饰是其最终的服饰形态,亦是其成熟的服饰形态。对于高句丽服饰最终形态的描述莫过于新旧两唐书。《旧唐书》之前的正史对高句丽服饰的记载均是寥寥数笔,且后代史官多沿袭前代史官的记载。《旧唐书》中对高句丽服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一方面说明中原政权高度重视高句丽,甚至涉及其衣食住行等的生活细节;另一方面说明高句丽服饰引起中原人士的关注,具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高句丽王室贵族服饰的基本形态

高句丽后期服饰资料主要参照《旧唐书》、《新唐书》,且历代正史记载亦惟有《旧唐书》、《新唐书》明确提出高句丽服饰的等级划分。《旧唐书》记载:“衣裳服饰,唯王五采,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其冠及带,咸以金饰。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韦履。国人衣褐戴弁,妇人首加巾帼。”《新唐书》的记载略有不同,“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女子首巾帼。”

1. 国王服饰。“衣裳服饰,唯王五采,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其冠及带,咸以金饰。”即高句丽服饰中,只有国王的服饰是五色锦织就的。五色为赤、玄、青、白、黄,古代以此五色为正色,在高句丽五部建立初即以黄、黑、青、赤命名其中四部,另一部姜维公认为可能以白命名,且在高句丽中晚期的壁画墓中经常发现不断细致精美化的四神图:青龙、朱雀、玄武、白虎,所以国王服饰集五色于一身,不但象征五部的统一,而且象征四神的庇佑。

高句丽国王头戴白罗冠,系以白皮小带,且冠和小带都以金色装饰品装饰。从《三国史记》记载中看,可称得上“薨”的有三种人:国王、王母、王妃。冬寿墓题记中无“高句丽王”称号,而且其官职是此时期东晋常见的,因此,冬寿很可能是东晋的王侯高官,其服饰自然不能代表高句丽王服饰。

冬寿墓墓主人冠帽内冠为黑色,外罩的一层纱,近似于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笼冠”,“笼冠”以黑漆细纱制成,其形制为平顶,两边有两耳垂下,戴时罩于冠帻之外,下用丝带系缚。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看到“笼冠”形象。且外罩纱并非为白色,高句丽壁画中,对白色服饰都有明确描绘,甚至有身穿一身白衣的厨娘。而德兴里墓主人冠帽和安岳三号墓墓主人冠帽服饰相似,因此两位墓主人皆不可视为高句丽王所着服饰。

2. 贵族官员服饰。“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韦履。”“衫筒袖”可能等同于《周书》中所说的“同袖衫”,“大口裤,黄韦履”。

《旧唐书》与前面文献记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官员冠帽的不同。《周书》记载:“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隋书》亦说:“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鸟羽。贵者冠用紫罗,饰以金银。”青紫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旧唐书·音乐志》中提到宫廷乐伎头着紫罗冠,饰以鸟羽,可见到唐朝,紫罗冠地位已下降,青罗冠、绯罗冠成为高官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

由上述史料概括高句丽官服特点为:一等级划分严格。以冠帽为划分标准,国王为白罗冠,大臣按官职大小冠帽颜色有青罗、绯罗等区别;二官员服饰多锦绣,“其公会,衣服则锦绣”,袖口宽大、裤子肥大;三喜爱在衣服、帽子上佩戴金银制作的饰品。

3. 贵妇服饰。史料中对妇女服饰记载较少,《旧唐书》中提到“妇人首加巾帼”。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郑春颖在《长川一号壁画中所见高句丽服饰研究》中提到:在二十五名女性中,只有两人头戴巾帼,余下都袒露发髻,且认为贵贱皆可戴巾帼。到唐朝,将高句丽妇女头戴巾帼单独列出,说明高句丽妇人头戴巾帼已十分普遍了。

(二)其他阶层服饰的基本形态

1. 高句丽军戎服饰。《魏书》记载:“太延二年(公元 436 年),高丽遣将葛卢等率众迎之,入和龙城,脱其弊褐,取文通(冯弘字)精仗以赋其众。”由此可知,高句丽军服大部分为“弊褐”,即破旧的麻布服,而当时北燕军服有铠甲、盔、袍袄、裤褶,装备精良。侵占和龙城,获得大批军备物资和技术人才,大大改良了高句丽军备,提高了高句丽的军事力量。

2. 舞者服饰。从史书记载看,高句丽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三国志》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幕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暮色中的轻歌曼舞,不但联络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而且消除了人们劳作后的疲劳,带给人们欢笑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在缺乏娱乐的古代,歌舞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高句丽歌舞自称一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受到历代中原政权的推崇。刘宋时期就有了“高丽乐”的称呼。隋朝时,“高丽伎”是宫廷“七部乐”之一,且排名第三。唐朝时,“高丽伎”是宫廷“十部伎”之一。

高句丽宫廷舞者,服饰色彩鲜明,《旧唐书·高丽乐》载:“《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两女子身着黄裙、长袖黄襦、赤黄袴,脚蹬黑皮靴,翩翩起舞。此时身着黄色还是可以的,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始,黄色才被最高统治者所独占。

3. 普通百姓服饰。《旧唐书》载:“国人衣褐戴弁”。虽然高句丽皮毛面料来源丰富,史料记载亦是“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但广大高句丽劳动人民服饰所用主要面料仍是麻,文献中所谓“布”“粗布”“褐”等即是麻织品,“细布”、皮毛主要是供统治阶层的王公贵族使用。

为了便于劳作和节省麻布衣料,平民多身着窄袖短衣裤。在温饱问题的解决始终处于首要地位的古代,普通大众对服饰要求更不会太高,所以其服饰变化程度不大。

(三)高句丽服饰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在 705 年的发展中,高句丽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融合发展,创造了独特、多样而又具有南北差异性的服饰文化。

1. 高句丽服饰的独创性。高句丽建国初民族构成复杂,且始终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仍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高句丽民族十分重视冠帽的佩戴,因为冠帽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高句丽特色冠帽为折风和骨苏。折风似古弁,却非古弁;骨苏是高句丽人对冠的特有称呼。

折风和骨苏皆可插鸟羽于其上,鸟羽是等级和官阶的标识,不同身份的人所佩鸟羽质地也有所不同。另外,高句丽喜欢金银饰,尤其喜欢在冠帽上装饰金银饰,文献记载中,“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之后在考古调查发掘中,亦多次发现鎏金冠饰和其他金银饰品。

2. 高句丽服饰的杂糅性。高句丽很少跟某个民族部落一直保持友好交流的关系,高句丽的民族交流史亦可说是一部征战史。所以了解其征战史,我们便可以了解高句丽的民族交流史。在民族交流过程中,掳掠对方的人口和财物,这样双方或多或少的受到对方服饰的影响,甚至借鉴对方服饰中的有利因素,而且高句丽征服了许多民族部落,收其地为城邑,收其部民为国民,所以高句丽民族构成复杂,其服饰亦有杂糅性的特点。

3.高句丽服饰的南北差异性。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服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并不排除周边环境对其的影响力,尤其是先进文明的吸引。公元五世纪之前,平壤地区完全汉化,服饰亦为汉服,集安高句丽服饰与之相比,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服饰式样上存在很大差异。高句丽虽然攻陷过乐浪郡,但惮于中原政权的态度,未能将乐浪郡占为己有,直至313年,美川王借永嘉之乱,乘势向朝鲜半岛扩张,占据乐浪,自此始治理平壤,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将政治中心迁到朝鲜半岛,接受朝鲜半岛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同时结合民族特点,形成新的民族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平壤   朝鲜半岛   大口   服饰   中原   巾帼   冰雪   金银   国王   形态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