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知道|拜年要有新意?其实古人拜年更“潮”

拜年,作为春节最重要的仪式,吉祥话与红包必不可少。现在我们盯着手机,红包一响,黄金万两。在手机上抢红包已经成为了当代拜年的一种形式。给亲朋好友发个红包,再道个新年祝福,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把过年的仪式感拉满。

但在没有网络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拜年的呢?不妨与小编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恭贺新年的。

以红色为主题的春联、灯笼、红包等习俗已经很久远了,但古代的明信片“贺年卡”应该知道的人不多。古时的贺年卡称为“拜年贴”,是古人在春节时表示新春问候、吉祥祝福的专用帖子。

秦汉时期,人们在互相拜访时先要呈上用竹木削成的条刺,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名片。自东汉以来,造纸业的发展为“拜年贴”提供了新的材料,文人雅士开始在纸片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并署名送给亲友。

宋代时,文人士大夫间交往频繁。过年期间,很多交友广泛的人往往分身乏术,不能登门拜访,便将恭贺新年的吉利语写在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纸片上,再派人送往受贺人家,“拜年贴”因而广泛流行。

“拜年贴”上写的字其实并不多。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拜年贴”,出自北宋文学家秦观之手。秦观在这张古老的贺年卡上面,写了短短17个字:“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到明清时期,“拜年贴”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有泛滥的趋势。京官派人投送贺卡时,不管认识不认识,看到府宅就投递,颇有满街散发小广告的意味。

一些大户人家还专设“门簿” ,对传来的帖子和前来拜年的宾客进行详细记录。有些讲究的文人在门簿的首页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是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街长寿巷;二是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金银库胡同;三是贵无极大人,住魁星阁大学士牌楼;四是福照临老爷,住五福街幸福巷。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及所盼之事,虚拟其他人物,以图吉利讨口彩,“新年接福纳吉祥,虚拟吉人进门堂;只盼来年日子火,福寿全到乐无疆”。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时代的发展而形成了新的习俗,从古代的“拜年贴”到现在的手机红包,无论习俗如何改变,不变的总是我们国人一颗团圆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高邮   正旦   笺纸   贺年卡   纸片   老爷   新意   文人   习俗   吉利   红包   古人   仪式   吉祥   古代   春节   时刻   新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