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岱仁爱虚心,不愿用鲍信坚壁之计让百姓受苦,战死沙场

(刘岱与弟弟刘繇并称二龙)

说刘岱仁爱虚心,可能让很多朋友觉得意外,然而绝非哗众取宠,这还不是史料所载刘岱崇高品质的全部。

受文艺作品和游戏的影响,刘岱可能是遭人误会较大的一位诸侯,本文试着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岱。

宗亲名门之才俊

刘岱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之后,故籍贯在青州东莱郡牟平县。(《三国志·刘繇传》)

爷爷刘本,早期教授经传,因博学被称为“通儒”,后来被举为贤良方正,做到平原郡般县县长。

父亲刘舆,又名刘方,做到兖州山阳太守。

叔父刘宠就厉害了,不是那个陈王,是东汉著名贤臣,三公的司空做了两次,司徒、太尉也都做过一次。

政绩卓然,受百姓爱戴,而且还清廉,有“一钱太守”的典故。(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续汉书》)

(一钱太守刘宠)

到刘岱这代,他和弟弟刘繇两人又都了不起,各自做到刺史,还都是有军政实权的非传统刺史。

(刘)岱、(刘)繇皆有隽才。--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续汉书》

“隽才”指出众的才智。

可惜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岱是个傻乎乎的家伙。

(刘)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英雄记》

“孝悌”指尊敬长辈,爱护兄弟姐妹。“仁恕”指仁爱宽容。

“虚己受人”指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真实的刘岱是个才智出众,有孝道对家人爱护,仁爱宽容,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俊杰。

陶丘洪(复姓)是汉末大名士,向当时的青州刺史先推荐了刘岱为茂才,两年后又推荐刘繇。

刺史觉得连举两兄弟有点不妥,陶丘洪对他说,能举荐这样将“驰骋千里”的“二龙”是为您脸上贴金。(《三国志·刘繇传》)

这就印证了青年刘岱的才德、名声之佳。

救助忠良

汉灵帝为满足私欲横征暴敛,不思百姓之苦,陆逊的堂爷爷陆康直言上书获罪,被用囚车押送到朝廷。

待御史刘岱典考其事,(刘)岱为表陈解释,免(陆康)归田里。(朝廷)复征(陆康)拜议郎。--《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刘岱救助陆康)

待御史负责弹劾官员。被举茂才后担任此职的刘岱,认真查清事情原委,为陆康上表向灵帝解释,才保住了陆康,能让其东山再起,才有后来江东陆家的辉煌。

反董卓杀桥瑁

刘岱后来做到皇帝身边的侍中。

董卓掌权后,周毖、伍琼向董卓推荐了几批反对董卓的大臣,到关东掌管州郡,其中刘岱就成为了兖州刺史。(《三国志·董卓传》)

190年初,关东诸侯并起,刘岱领兵到酸枣参加会盟。

联盟无疾而终,但同样参加了酸枣会盟的桥瑁,为私利辱蔑同盟,对盟友态度恶劣,引起了众怒。

关东义兵先起于宋、韂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陈留(太守)、济阴(太守)迎助(刘岱),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应劭《风俗通》

(同在兖州的应劭算是见证人)

《风俗通》收录于《隋书》,应劭此时正担任兖州泰山郡的太守,这算是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

应劭很明确说刘岱与桥瑁之战,错在桥瑁。而且刘岱有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袁叙帮忙,不说得道多助,也算是得人心。

刘岱杀桥瑁,不能算作刘岱的恶迹。然而很多人总觉得桥瑁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站队袁绍太晚

刘岱的州治所,不在兖州的传统州治所昌邑城,而设在了东平国,并且控制了东平国的实际军政大权,已经不是传统的仅有一州监察权的东汉刺史。

191年兼并桥瑁的东郡后,他又自己委任王肱为东郡太守(《三国志·武帝纪》),济北相鲍信也忠诚地跟随他。

任城国的立场不明,所以刘岱在鼎盛时期,实质性地控制了兖州至少三个郡国,算是当时的一个小霸。

同在191年,袁绍为兼并冀州牧韩馥,引幽州公孙瓒南下冀州(裴注《三国志·袁绍传》引《英雄记》)。在袁绍兼并韩馥后,在冀州和公孙瓒闹起了矛盾。

公孙瓒的幽州骑兵强大,又有效仿凉州“湟中义从”组建的“白马义从”,刘岱与双方都走得近,袁绍、公孙瓒双方也都想拉拢他。

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便将妻儿托付给刘岱,住在他那里。

公孙瓒也让将领范方,带着幽州铁骑到兖州帮助刘岱。(《三国志·程昱传》)

一晃时间到了192年,因为黑山军进犯东郡,刘岱失去了东郡。

界桥之战获胜的袁绍军追击公孙瓒,遭遇了巨马水(今流经北京的拒马河)大败,公孙瓒准备反攻袁绍。

公孙瓒就派使者到兖州,让刘岱把袁绍的妻儿赶走,与袁绍断绝关系。

又让使者给范方传令,如果刘岱不赶走袁绍的妻儿,就让范方带骑兵回去,等公孙瓒灭了袁绍,就派兵攻打刘岱。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现在是必须二选一的时候了,让刘岱抉择很为难。兖州别驾(二把手)王彧建议找程昱来听听他的看法。(《三国志·程昱传》)

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刘岱两次想让他为自己效力,程昱行事风格和他走的不是一条路线,大概因此没答应。

程昱指出当时公孙瓒远而袁绍近,并且袁绍肯定会赢,让他选袁绍。

刘岱听从了程昱的建议,于是范方带着幽州铁骑离开了兖州。(《三国志·程昱传》)

但此时,于191年被袁绍让青州刺史臧洪赶出来的青州黄巾军(上篇有详细论证),已在任城国聚集了百万之众,杀任城相郑遂后转入了刘岱的东平国。

如果刘岱能在前一年便明确站队袁绍,或许袁绍这“驱虎吞狼”之计就会变个玩法,刘岱就不会遭遇灭顶之灾了。

(百万黄巾已进入东平国)

总之,此时站队袁绍,已为时已晚!

不听鲍信的建议

面对百万青州黄巾,刘岱准备迎击,济北相鲍信向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

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三国志·武帝纪》

首先,他分析了因敌人多,百姓恐慌,兵无斗志的己方现状

然后,指出青州黄巾是拖家带口来的,人多需要的口粮就多,但是他们自己没带粮食,全靠在经过之地掠夺为食。这就是找到了敌方的关键问题所在

(鲍信提出良策)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现在我们集中精力固守,让他们抢不到各城囤积的粮食,想攻打我们又打不下来,百万人的口粮就必然要分散到各个乡村去掠夺,等他们分散后,我们出精锐占据他们的要害部位,将其分割歼灭

这里的“离散”很多人将两字分开理解为离开、散去,是不正确的。

“归师勿遏”,人家都要离开了,还去堵击,敌人将爆发惊人的战斗力,这是兵家大忌。

何况如果他们及时离开的话,也容易做到“离”而不“散”,这时打他们有何优势可言?

“离散”的意思是分离,分散。

所以理解为青州黄巾必然要分开找粮就食更准确,也更能体现出鲍信此计的高明。

(黄巾老幼都需要食物)

我们都能意识到鲍信此计的高明,何况才智出众的刘岱

他又本是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为什么这次就不听鲍信的了?

既然不是因为他蠢,也不是因为他刚愎自用,那么他一定有个不同意的理由。

我们看此计会伤害到谁的利益。

刘岱固守各县城池,损失并不会太大。而城池外的老百姓就将深受其害了。

即便来得及全面“清野”,把老百姓全部转移到各个城池里,不考虑黄巾军混入百姓进入城池取城,这些城外的老百姓仍要承受被驱离之苦。

而迎敌如果能打败青州黄巾军,无疑更能保护好老百姓。

这就是刘岱的选择,这就是刘岱的仁爱之心!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岱迎敌终究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三国志·武帝纪》)

总结

决定一个人做出选择的,是一贯遵循的价值观。

一个才智出众,重孝道爱护家人,仁爱宽容,救助忠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说他最后的错误选择是因为愚蠢、刚愎自用,个人认为是不公允的。

不认为自己这是在过度解读刘岱,毕竟看人不是看一时,而是要看一世,完整地看待一个人!

要说错,错在他的仁爱,可能不适合当时那个残酷而冰冷的时代,决定了他走不到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标签:仁爱   虚心   冀州   兖州   东平   太守   公孙   青州   幽州   刺史   沙场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