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积极开拓海外殖民,会不会免于灭亡?

“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王朝灭亡”是很早以前的相当简化的模型,现在看来漏掉了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由此造成社会崩溃。现在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已经是显学了,而且是基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论确凿无疑,这是以前的研究者基于传统史学理论无法知道的基本事实前提。考虑到气候暖冷更替与王朝覆灭在时间上高度一致,更符合历史的解释应该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转向商业、服务业等“末业”,此时人口继续增长、经济更加繁荣,但社会整体的容错率在下降,失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弱,直到遇上大范围的天灾,尤其是到气候转冷的“小冰河”时期,区域整体的人口承载力下降,社会崩溃就发生了。

因此,在大范围的天灾到来之前,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并不愿意移民,甚至不愿意从事农业(因为农业收益低)。北方农民走西口和闯关东比较容易,因此尽管晚清、民国往这两方向的移民很多从事商业或近代工业(东北),也一样有非常庞大的移民开发农村、从事农业。而下南洋门槛很高(航海风险高,时间长,成本也高),没有高额收益是不足以吸引移民的。因此,明清时期的南洋移民主体一直是商人,而不是农民。

比如后来发展成号称“坤甸王”或“兰芳共和国”的西婆罗洲的兰芳公司,有点特殊但又不失为典型。18世纪华人大量进入加里曼丹岛,就是因为金矿的发现:

18世纪的婆罗洲,分属于二十多个马来王国……华人金矿业的缘起,大约是在1740年前后,首批华人矿工二十多人应南吧哇土王之邀,从北部的渤泥到南吧哇境内的百演武开发金矿,结果很成功。这一经验刺激了婆罗洲岛上其他马来首领竞相仿效,招徕华人到各自境内开矿,以牟取高额地租与税金,三发苏丹每年的收入达黄金五百两。

在中国国内,南洋开金山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说那里从一只鞋子磕出来的土末,都能淘洗出半两金子来。18世纪中期,大批粤东移民随着南航的三板船,前来婆罗洲西海岸,大约每年二、三月有1500到2000人到达,而在六、七月有数百致富者带着钱袋回中国。(袁冰凌《罗芳伯与西婆罗洲的开拓》)

兰芳公司的开国首领罗芳伯自述下南洋的原因,就是“幸黄金之获益”“远适化乡,原效陶朱之致富”(罗芳伯《游金山赋》)。

华人移民刚到加里曼丹,“战战兢兢到苏丹的宫殿之前,俯伏跪拜,恳求苏丹给予他们一小块土地”,往往“二十多个人合伙开采一个矿坑,所以公司的名称通常都是以合股人数来命名”,随着开矿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型的联合公司,“联合公司的成员大约五百人左右,而和顺总厅旗下的连接公司、新八分公司、新屋公司甚至多达八百人。”1776年在大港公司倡导下,打捞鹿地区14个华侨公司联合成和顺十四公司,又称和顺总厅公司,由谢结(伯)任总厅负责人。1777年,罗芳伯在坤甸东万律联合4个公司成立兰芳公司。随着开矿规模的继续扩大、矿工人数的激增,又有很多新移民从事粮食生产或服务业,以保障矿区供应。西婆罗洲的华侨经济是围绕金矿和矿区的,公司对员工的人身控制并不强,比如大港公司的公告即称:

“你作为新客到此地,一无所有,举目无亲,随身一卷铺盖,四处飘荡;直到总厅和下屋接纳你,公司招待了你,安排你到矿上做工,你才有机会赚钱,才能实现夙愿;想当初,你愿做工就能做工,想歇息就能歇息,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总之,你比在中国的先人活得更自如。”(曾恕梅《西婆罗洲华人公司的组织与运作》)

华侨下南洋目的是赚钱,想着发财后回国,鲁葆如《荷印华侨经济志》估计“1849年,成年矿工约有四万九千人,又一说则为华侨全人口为七万人”而“据说在1833年,西婆罗洲只有一个中国妇女”,当地土著总人口也就几十万,华侨人数虽多,但实际多是流动人口。后来矿脉枯竭,加上公司被西方殖民者颠覆,华侨农业也迅速衰败。至今南洋华侨都是以商人为主,生活在城市,很少有像北方农民闯关东那样的对底层农村人口结构的替换。

清代南洋华侨,与后来晚清民国到南非、北美淘金的华侨没有区别,后者没能建立独立政权,是因为洋人统治力强,因此华侨公司就只是普通的经济组织、或者发展成黑帮(近代另一大海外移民是劳工输出,但这是轮船普及、运力大幅提升的结果)。而南洋土著,特别是恰好18世纪加里曼丹岛的土著政权本身很虚弱,无力维持地方秩序,这样华侨的大型公司就逐渐接管了政府职能,不再向土著政权交租纳贡,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因此被视作共和国。

兰芳公司组织结构类似天地会,罗芳伯可能有会党背景,有传说他下南洋就是躲避官府,但在兰芳公司做大以后,他并没有公开反清,反而向清朝示好,希望能够纳入朝贡体系成为藩属,尽管没有得到许可,但兰芳公司和地方官府、罗芳伯的家乡嘉应州似乎已经和解,罗芳伯的正妻、儿子都一直留在广东老家,传说罗芳伯曾携重金衣锦还乡回国省亲,虽然罗芳伯死后葬在婆罗洲,但《兰芳公司历代年册》记载其后继任兰芳公司“大哥”的江戊伯、古六伯卸任后都回到中国,显然他们并没有被视作乱党。当然罗芳伯在南洋也娶了土著(唠子)女人,《年册》里甚至称她为“夫人”,西人记载整个西婆罗洲只有一个华人妇女可能有夸张,但从中国携妻带子来南洋的确实非常少。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是关于公司,“公司”不是翻译自西方语言,原本是民间经济组织形式、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会党有时也用公司之名,晚清又用这个词对译西方的公司,涵义又有稍许偏差;2是清朝锁国实际上并不严格,尽管乾隆皇帝视南洋华侨为弃民甚至乱党,但实际上民间下南洋或回国都并不困难,华侨确实和会党渊源很深,但很多时候会党反清并不彻底)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农民移民替换了移民地的农村底层人口,而下南洋的主体是商人,处于移民社会的中层,虽然人数也很多,但却集中在城市,没有替换当地人口。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本质原因,自然不是很多人说的“北方人小农思维、南方人商业思维”之类的,而是在于下南洋的“成本”远高于闯关东,闯关东可以携家带口、比较容易随遇而安,而下南洋必须赚大钱了再回国娶媳妇,真正赚大钱的自然很少,但移民主体追求高收益的商业,职业选择上就决定了和北方低成本的移民路径完全不同。

(其实即使在北方,大范围远距离的移民也必须建立在高收益诱惑的基础上,而淘金就是最吸引人的行业。比如外东北,海参崴附近也有个青岛,当时有金矿,吸引了大量汉人矿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乌苏里江以东给俄国,俄军驱除华人,就激起了1868年的青岛淘金工起义)

另外事实上,即使在西方,欧洲人大规模移民美洲,也是在19世纪后半叶,轮船普及以后。按麦克伊韦迪、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1700年,从缅因到南卡罗莱纳的整个大西洋海岸组成了一个拥有28万人的英属北美洲”“跨过大西洋的移民约有10万人……在18世纪,至少就讨论白人人口而言,移民比较少,大多数人是繁殖出来的”,再考虑黑奴贸易,《世界人口历史图集》估计整个美洲1550-1850黑人总输入量是950万。美国白人移民剧增是在19世纪后半的大移民时代,每年移民数量到1907年达到空前的128万,但这已经是轮船时代的事了。

这样看,就算不考虑海禁,就算明清航海能力不逊色于欧洲,往高了估计,在帆船时代远洋移民能力顶多也就一年不到十万人而已。主动大量海外移民,能在多大程度上“输出内卷”,恐怕也是非常可疑的。帆船时代大规模远洋移民,在技术上可能就不现实,现代东南亚华人,绝大多数也都是晚清民国以后轮船时代移民的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和顺   土著   会党   南洋   婆罗洲   明朝   华侨   移民   人口   海外   华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