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好一碗人间烟火

春节临近时,鞭炮声声响起,在外拼搏的打工人陆续返程,全国各地的“年味”也都相继上线,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春节的氛围感已经被拉满了。而在这众多的年味中,腊味无疑是特殊的一道。

腊味是年味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间烟火的生动注脚。如果说年是一首诗,年味是这首诗的诗心和诗眼,那么腊味便是诗中绝美的意象,而且是最鲜明也最不可或缺的那个。

中国人之爱腊味,可谓是深入骨子里的。不独美食老饕爱吃它,寻常人家也爱吃它。爱自然是有理由的。《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腊味时曾提到:“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试问,这样的腊味,谁能不爱?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道破了食物的本质。

天下美食,何止万千,能够令人念念不忘的,必然有其特殊性。而腊味,凝聚了这人世间最深最浓的烟火气息。

在汉语里,烟火本就是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与火。制作腊味的过程与之相合,山风点染,烟熏火烤,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儿。历史上不少作家都曾与腊味结缘,写下美文。比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就曾讲述过一段他在湖南吃腊肉的经历。

那是抗战初期,有一回,梁先生坐船溯江而上,去湘潭拜访一位朋友。朋友盛情款待,菜肴之中就有腊肉腊鱼。梁先生跑去厨房参观,发现房梁上挂着好多鸡鸭鱼肉,下方地面则堆满了还在冉冉冒烟的树枝干叶。不知道是否请教了主人家,梁先生在文章里写道:“原来腊味之制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烟熏。微温的烟熏火燎,日久便把肉类熏得焦黑,但是烟熏的特殊味道都熏进去了。”那一晚,腊肉下酒,宾主尽欢。

美味的腊肉不唯湖南独有。事实上,论分布之广,腊味算得上是独一味的。放眼中华大地,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都有它的存在。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张图片,标示了全国16个地区特色腊味的合集,分别是:四川腊味、广式腊味、湖北腊味、湖南腊味、莱芜腊味、哈尔滨腊味、安昌腊味、如皋腊味、金华腊味、陕西腊味、贵州腊味、安徽腊味、北京腊味、新疆腊味、陇西腊味、重庆腊味。

所有的一切表明,腊味的风靡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16种腊味中,浙江独占两种,更可见此间百姓对于此物的喜爱。

据说,腊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及至宋代以后更成为宫廷贡品和老百姓钟爱的餐桌美食,至今不变,这亦说明人们对腊味的喜欢已经打破了时间的屏障。

对于国人而言,鸡鸭鱼肉肠,万物皆可“腊”。除了对食物味道的细致追求,这里头还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美德。在食物不丰的年代,肉是难得吃一回的,自然不可浪费。彼时又无冰箱,想要储藏得久一些,防止食物变质,就要采用特别的工艺,经过摸索尝试,于是便有了腊肉。所以说,它既是我们国人富于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勤俭简约、爱惜粮食的写照。

腊味不只是一道美味,更是千年传统的承继,是人与人情感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过年前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腊味与过年邂逅在一起,它便有了特别的意味。腊味飘香,那是故乡,确切地说,是家之于游子的记忆。

如果对记忆、时间和腊味抵达年关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位,被人形容为“太匆匆”的时间反倒是速度最慢的那个。年之于人,通常先到人的心头,在心海里搅动波澜,勾起舌尖的味道,唤醒大家对家的记忆、对年的期盼,而后它才缓缓而至。

当然,那袅袅飘荡的香气里,还饱含着制作者对亲人的牵挂。否则前人也不会说最好的腊味不能求之于店肆,而要到家里才能尝到了。

虽然地域不同,习惯不同,制作腊味的具体时间也有差异,但大体是相近的。初冬时节,离过年还远,北风一起,腊味的制作已然开始。灌腊肠、做腊肉、腌菜干……所有操作完成后,将那些腊货用绳子串了,挂在屋前的三脚架上、门口房梁处、窗户横档上进行晾晒,自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冬天的风时疾时徐,将那带有阳光味道的鲜咸滋味送至人的感官,让年味变得愈发浓了。老人们数着日子,默默地盼着:过不了多久,外出求学、工作的孩子们都该回来了。

团圆之日,将腊味取出,洗净烧熟,空气里、刀和砧板上都是香的。

那些家里不制作腊味的,也可以寻一个腊味飘香的古镇或古村感受一下。譬如绍兴的安昌古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倘若你于年关将近时造访古镇,隔老远就能瞧见沿河两边人家所立架子、所系绳索上的酱鸭和腊肉,它们像是迎宾的使者,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古镇,都会准确地把你指引到你要去的地方。古镇的街道虽然不宽,但是地方人文特色浓郁。除了吃食,不时可以看到临河的戏台上轮番上演的社戏、越剧和莲花落。

作家陈富强在《安昌的味道》里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安昌的年,在腊月过后,就渐渐近了。年的味道,不论是街上,还是巷内,抑或是台门里,仿佛打碎了几坛封存几十年的老酒,整座小镇,都醉醺醺的样子,行在街上的人,似乎连步履也不稳了。沿河的屋檐下,已经挂满了腊肠、鱼干和酱鸭,做年糕的,裹粽子的,酿米酒的,都开始忙碌起来。弥漫在镇上的味道,好像闻一口,就要醉卧一晚。”

“米酒就酱鸭,腊肠配社戏”,这样的古镇妙极了。临走,再带一些腊味给亲朋好友尝尝,要知道,共享也是年味的固有之味。

有些东西,岁月阻不断,距离隔不开,腊味即是如此。它不仅征服了食客的味蕾,更抚慰了每一个离家游子的心。

食物就像物候,预示着不同时令的到来。腊味对应的则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春节。起初,人们在对腊味的期盼中迎来了它,过不多时,又将带着“家的味道”离开。

如果说过年以前腊味就像是一个路标,指引着游子回家的路,那么等过完年,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带给人无限温暖。

那些生产腊味的地方,儿女远行的时候父母都会往汽车后备箱里塞上腊肉等许多便于保存的特产。这种感觉就好像游子尚未离开,家人便已期待着下一次的团聚。

毫无疑问,小小的腊味,藏着款款的深情。想象一个场景:以前没有电话,交通又不便,出门做生意的人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若是错过了宿头,没有地方安歇,没有食物充饥,此时将随身携带的腊味取了来吃,不仅可以果腹,内心想必充满了感动吧。在这种感动中,游子思家的心情也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因为腊味,因为腊味里蕴含的深情,走遍万水千山,总不及故乡来得温暖。也无怪乎有人说,中国人最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这些年,总有人唏嘘感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怕有一天会彻底消无。其实,无须如此悲观。只要腊味还在,年味便永远都在。因为留住腊味,留住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人们对于年的记忆,以及对家的关心和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腊味   烟火   社戏   房梁   腊肠   腊肉   湖南   游子   古镇   味道   食物   人间   记忆   美食   时间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