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衰落,真的是因为孙膑的离开吗?

赵魏韩三家用分晋之争拉开了战国序幕,难以预料的是最终竟是立国不久的魏国成为首霸。

魏文侯开创了属于魏国的百年霸业,可在孙膑离开之后,辉煌成为了过去式,魏国迎来了肉眼可见的惨淡。

因为这样很多人说一切都是因为孙膑的离开,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就让我们一同来揭晓!

鬼谷子的弟子

作为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凭借一本《孙子兵法》流芳千古。

《孙子兵法》成了许多习武之士的梦寐以求,而在孙武辞世的百年之后,山东又降生了一位载入史书之人物,那便是孙膑。

年少时的贫困让孙膑意识到自己唯一的出众之处就是自己的才华,于是他果断投入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天分加上努力的共同运作,让孙膑很快崭露头角。

鬼谷子自然更加偏爱他,这让同为其弟子的庞涓非常之眼红。

自知自己才华压不过孙膑,庞涓就开始在别的地方发力,早早就出山求官,成为了魏惠王手下的将军。

眼瞅着如日中天,名利双收之后的庞涓是连哄带骗将孙膑接到了魏国,这当然不是因为庞涓迷途知返,而是他的两全之策。

孙膑的军事才华远在自己之上,庞涓自然不会将其推到魏惠王的面前,而是想要借孙膑的才能,助力自己的名利双收。

单纯的孙膑不疑有他,乖乖按照庞涓吩咐的做,可即便是这样,庞涓还是滋生出了杀意。

他既担心孙膑终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利用他,然后夺取自己在魏国的风头,又担心孙膑前往别国,与自己为敌。

庞涓越想越害怕,空口编造出通敌的罪名,对孙膑施用酷刑,让其变成了一个没有能力的残废。

空有满腔的兵法之道,失去健全双腿的孙膑却不得不隐居避世。

本是师出同门却做到这个份上,庞涓便以为万无一失,认为这样的孙膑不可能再对自己造成威胁,放松了警惕,这也正好让孙膑等到了机会。

因为彼时恰有一位齐国的使臣来到了大梁。

这是逃走的最好机会,孙膑自然不会错过,他拖着抱恙的身体,暗地里去拜访了这位齐国的使臣。

这一下可把大使吓了一跳。

毕竟孙膑一身刑徒模样,使臣可不想给自己身上招祸,可是当孙膑讲述完自己的经历,他却是直接表示,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一定会带他一起回到齐国。

就这样,孙膑成功当上了齐国将军田忌的门客,远离了魏国!

由此看来孙膑的离开不过是一件小事,但政治上的影响却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先说魏文侯时期,求贤若渴且礼贤下士的观点为天下有才之人打通了世俗偏见的门槛,奉行的唯才是用很快让魏国成为了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这一点,《资治通鉴》中就有记载。

魏文侯去世之后,其子魏武侯即位,见证着父亲的从政之道,魏武侯依旧重用军事家吴起,利用不间断的东征西讨,夺取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大量土地。

只可惜,魏武侯没有抵制住谗言入耳!

魏相公叔带头排斥起了吴起,起初的时候,魏武侯只是有些疑虑并未相信,可人的心中一旦埋下怀疑的种子,看事情其实是扭曲的。

捣了人才流失的窝

魏武侯的不信任让吴起的心中很是不快。

要知道魏国能够大肆扩张,多亏了吴起,甚至可以说,没有吴起为魏国建立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魏国甚至都不可能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

魏国离不开吴起,可若是吴起另攀高枝,自然也能混的风生水起,与其在魏国饱受猜忌,倒不如另择明君而效之。

吴起投奔了楚国,收获这样一名勇士,楚王别提多高兴了,直接将其提名为国相,一扬吴起在魏国所受的窝囊。

再言就是魏惠王。

商鞅变法让秦国从籍籍无名到如日中天,直至最后一统天下,可其实商鞅最早效力的其实是魏国。

排斥吴起的魏相公叔曾经想要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临终的时候他是再三嘱托“商鞅虽然年少,却有奇才,可以重用,如若不愿重用,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口头答应的挺好,心中却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正巧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公然发布求贤令,在魏国不受重视的商鞅忙不迭前往,用变法助力秦国腾飞。

公元前340年,秦国对魏国出兵,魏惠王不住感慨“吾恨不用公叔之言”,可惜却是为时已晚。

另一位出走的能人将士便是孙膑。

吴起效忠了楚国,商鞅投奔了秦国,孙膑则是来到了齐国,成为了田忌的门客,并且仅用一招就让田忌对自己心悦诚服。

田忌是一个将军,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赛马,只可惜他的运气不是很好,与诸位公子王孙比赛的时候,总是其输的最惨。

深谙兵法的孙膑便决定从此入手。

他神秘兮兮的凑到田忌的跟前,直接抛出一句“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自然是不相信的,可当三局两胜的赢局摆在自己的面前,孙膑直接赢得了田忌的心悦诚服!

有了田忌当自己的说客,孙膑很快得到了齐威王的召见,阐述完自己的兵法见解之后,更是被尊以师礼。

从牢狱之囚到齐王面前的红人,庞涓怎么都料想不到,可真正让他意外的还在后面,因为他与孙膑在战场上遇见了!

那是公元前354年,隶属魏国的国中山被赵国占据,魏惠王便派出庞涓率领重兵攻打赵国,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未料在国度邯郸在被重兵包围之后,赵国国王竟然选择了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伸出了援手。

就这样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事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从齐国出发,开始了史料所写的“围魏救赵”。

对于自己师出同门的兄弟,孙膑还是有些了解,所有人都浩浩荡荡的打算直接冲向赵国,孙膑却将田忌叫到身边耳语了几句,部队竟鬼使神差的向着魏国的方向走去。

灭国的最大原因是死于安乐

“赵国也是个大国,魏国既然主动攻击,为了胜利定会将国内的精兵倾巢而出,于是直接与之硬碰硬,不如咱们攻击魏城,这样军马定会自己快马加鞭回来”。

果不其然,事情的发展和孙膑料想的一模一样,他们一拨人进攻魏城,一拨人在魏军回城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直接让魏军一败涂地。

孙膑凭此一战成名,与庞涓的第一次失败也以后者的溃败而终。

公元342年贼心不死的魏国再度攻打韩国,韩国又向齐国求救,如果说之前的魏国还有一点霸主的名声,可当此战魏国太子成为齐国的俘虏之后,名声直接被诸国踩在了脚底。

不仅是孙膑用计谋俘虏了魏国太子,所以不乏有人说是因为庞涓设计逼走了孙膑,才导致了魏国的凄惨落败,可魏国赶走的人才不仅只有一个孙膑。

吴起、商鞅、孙膑、张仪、范雎都是因为在魏国的郁郁不得志才转投别国,魏国不是因为赶走了孙膑一人,而是因为留不住人才,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落败!

乱世之中想要成为一代枭雄,人才就是奋进的阶梯,可是除了成就霸业的魏文侯,魏国的君王对人才的态度却是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识人用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言说成对自己的过度自负!

《孟子·告天下》中的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实是形容魏国从极盛到极衰最后的形容。

就是因为魏文侯在位时国家一片安泰祥和,给了后代的国君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治理好国家的假象,他们自恃自己长期占据黄河沿岸的肥沃土地,又处天下中心,没有国家敢进犯自己,于是松懈了追求,盲目了心智。

没有预见到大争之世不进即退的危机意识是魏国对人才不够重视的主导原因,而没有人才的锦囊妙计意识魏国由胜转衰的必然结局。

魏国原本拥有大量的人才优势,但是却因为没有妥善运作,直接将一盘好棋毁的稀烂,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言说其是将称霸各国的荣誉拱手让了人,直接让孔子的那句“魏国之王虽可,霸却小也”变成了现实。

魏国的落败是多种方面的必然结果,通过它的由盛转衰更是告诉了诸侯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魏国   鬼谷子   秦国   楚国   孙子兵法   孙膑   使臣   齐国   自然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