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当“世界第二”时,也曾面临技术封锁,他们都是如何做的?

工业革命以来,以技术封锁的手段,限制世界第二强国的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垄断霸权的不二法宝。

英国曾以此打压美国,但失败了。美国以相同的手段制裁苏联,却成功了。

美国缘何成功?苏联又为什么失败?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第二”,又该如何跨越美国技术封锁的陷坑呢?苏联和美国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美国如何突破英国的技术封锁

18世纪中期,英国凭借着蒸汽纺织技术的进步,逐渐成为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梯队,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英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封锁措施,这其中对于美国的技术封锁,最为严格。

一方面因为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出去的,英国有点你不跟我混,我就不让你好过的想法。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本身的种植园产业发达,本土就生产大量棉花,如果再让美国获取了先进纺织技术,那么凭借着地利,美国将在全球纺织产业迅速抢占市场,取代英国地位。

那个年代的纺织产业,就如同今天的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属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英国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偷家”。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大型纺织车间

为了阻止美国获取英国先进的纺织技术,英国政府规定,任何水力织布机设备,包括图纸,与此相关的部分构件等等,都不准向美国出口,违者将处以巨额罚款,和5年以上的刑期。

同时,因为有不少英国人偷偷跑去美国“开荒”,英国政府为了避免技术外泄,强行规定包括机器制造有关的工匠,熟练的纺织工人,以及其它技术人员,都不准去美国,违者将被没收所有财产,剥夺公民权,还有可能面对其它处罚。

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几乎是从各个角度,堵死了技术流向美国的合法途径。

而美国方面,为了突破这种技术封锁,那也是手段齐出。这些手段主要分为两类,大致可以说是阴谋与阳谋并重。

首先,从阴谋的角度来讲,美国为了突破英国的技术封锁,设立专门的间谍情报组织,负责从英国搜集各种技术,引渡相关人才。同时还利用那些已经移民美国的人群,不断地通过信件等方式,宣扬美国的“好”,吸引大量英国人宁可偷渡,也要去美国。

其次,从阳谋的角度来讲,把相关人才吸引到美国,只是第一步,给这些人才稳定的预期,让他们在美国能生活的更好,才是稳定吸引人才和技术的制胜法宝。

为了留住人才,美国政府出台“专利法”,规定一个英国人,只要能从英国带来美国需要的技术,就可以在美国申请这项技术的专利,以后源源不断的靠“专利”赚钱。同时,还为那些技术性人才,提供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福利等等。

赛缪尔·斯莱特:英国的“叛徒”,美国纺织工业的“盗火者”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只要你给的足够多,就没有挖不来的人才,偷不到的技术。

而正是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一个美国技术史上著名的“盗火者”出现了。一名叫做斯莱特的英国学徒工,用了7年的时间,完全靠着记忆力,将纺织工厂的制造图纸,维护方法等全部记了下来,然后在美国特工的帮助下,伪装成农产品推销员的方式,来到美国。

由此,美国获得了纺织工业的关键技术,成熟的管理系统等等,其国内纺织工业迅速发展,斯莱特也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成为纺织业巨商。

斯莱特虽然被称为“盗火者”,给美国带来了关键的技术突破,但他的经历,并非个例。美国正是靠着这样一个个的“斯莱特”,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并最终一举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二、苏联为何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强国,但社会主义的苏联也迅速的发展壮大,一跃超越了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成为“世界第二”。

这时,为了打压苏联,形成独霸全球的政治格局,美国借助冷战,对苏联也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和限制。

其实苏联自我研发的技术很强,最巅峰的时候跟美国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从技术封锁的领域,美国对苏联的封锁,无疑是成功了。

这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产业,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俄罗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落后,很多人以为是苏联解体后,没能好好发展导致的。

这是个误解。事实上,从冷战中期开始,苏联在电子信息技术上,就已经很落后于美国了。苏联后期的时候,想要往欧洲建设一条天然气管道,连监控管道沿线运营状态的电子信息设备,也要从美国进口。

早期的电脑

至于什么电视冰箱之类的产品,苏联虽然能够制造,但比之美国制造的,技术要差很多。

那么为何苏联就没能突破美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封锁呢?是苏联政府没有重视这一点,还是克格勃的特工们没能偷到关键技术?

其实都不是,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封锁这不假,但靠着苏联情报机构强大的搜集能力,以及苏联科学家强大的反向解构能力,苏联其实早就获得了很多美国研究出来,对苏联实施制裁封锁的技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好不容易获得的技术,大都被浪费了,并没有推动苏联电子工业的发展。

这些原因中,有两条比较重要的,第一制度限制。第二是苏联领导层的误入歧途。

首先从制度限制来讲,其实美苏电子信息技术地进步,几乎是同时的。但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双方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子管和晶体管该侧重那个发展的问题。

电子管和晶体管,都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元件,其中电子管刚干扰能力强,稳定性高,但小型化困难,而且功耗比较大;而晶体管则更加敏感,抗干扰能力弱,但小型化容易,功耗也低。

不同的特质,促使电子管在当时,更适用于各种武器装备;而晶体管,则更适用于各种家用电器。

苏联军工为先,所以一直致力于电子管的小型化;美国是市场经济,赚钱为先,所以很快就转头去研究怎么提高晶体管的稳定性了。

其实这两个方向无所谓谁对谁错,但在后来的互相“借鉴”和学习中,苏联因为自身制度,吃了大亏。

人家美国学习苏联相关技术,可以轻易的用于国防领域。可苏联就算拿到了美国先进的晶体管技术,也无法用之于市场。因为苏联是计划经济,根本没有市场。那些专家和学者们,是由国家发工资的,也不靠技术专利赚钱。

另外,由于当时冷战激烈,苏联领导人陷入美国“星球大战”的陷阱,一直积极的准备与美国的核大战。而在核大战的前提下,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电子管,显然更有用一点。

因此,苏联领导层也是倾向于研究电子管小型化,而忽略了晶体管技术发展,在民用商业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克格勃勋章

就这样,多重原因叠加之下,苏联就算获得了美国的相关技术,也不能把这些技术迅速的本土化,并且利用市场调节能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突破美国相关技术限制。

综上所述,不是美国的技术封锁,限制了苏联相关技术的进步,而是他们自己僵化的体制,和领导人错误的战略预判,导致固步自封,就算获得了技术,也没办法追赶甚至超越美国。

三、突破技术封锁不能仅着眼于技术

苏联已经是过眼云烟,如今能不能突破世界第一的技术封锁,压力来到了中国肩上。而通过美国突破技术封锁成功,和苏联突破技术封锁失败经验,我们至少可以借鉴到两点教训。

第一,想要突破世界第一的技术封锁,自己的科研固然很重要,但利用一切手段,获得先进技术,吸引相关人才,也同样重要。

这些年面对美国在芯片技术领域的封锁时,国内过于强调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有点忽略了技术引进。这不是说独立自主不重要,而是说要两条腿走路,自己加大力量研发是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与国外先进企业交流,引进人才,也非常重要。

比如荷兰的光刻机,现在美国正不顾一切的胁迫荷兰,想要破坏中荷之间的贸易,对于此事,我们应该花更大的力量去争取,绝不能听之任之。

中美科技战漫画

另外美国最近这些年,一直说我们“窃取知识产权”的问题,很多人被忽悠,误以为只要我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就会放松制裁了,这显然是把美国人想的太好了。在关键技术领域,从古至今就不存在什么共享的问题,美国自己就是靠盗取技术发家的,他能不知道这一点?

我们不说是学习美国盗取技术,至少“用市场换技术”这种策略,应该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被别人一忽悠,就放弃了对我们有利的政策。

第二,从苏联突破美国技术封锁失败的例子中,能够得到的最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突破技术封锁,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情。相配套的产业链调整,市场调节,以及获得技术之后如何迅速的应用,形成正向循环等等问题,都必须要跟得上。

苏联情报机构很厉害,那些学者专家也不差,能靠自己的能力建造核潜艇,航母,宇宙飞船,却唯独拿小小的电子信息技术突破不了。核心就在于,这项技术的发展,在苏联没有市场,没有动力,不成体系。

通俗一点来说,芯片很重要,但是应用芯片的电脑、手机也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建立完善而且有市场竞争力的相关企业,仅仅突破芯片技术的限制,是解决不了技术封锁问题的。

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形成产业化体系,把芯片相关的产业,彻底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英国政府   苏联   电子管   晶体管   技术   英国   美国   芯片   领域   能力   美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