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五台山高僧常青法师探讨佛法

编者按:

下文是2010年笔者与常青法师的聊天后整理的一篇访谈,曾发表在香港商报文化东方周刊,与法师认识三十多年,相处十分融洽,老法师年事已高,但待人接物有菩萨情怀,尽量满足信众的需求,是一位具有悲悯人格的高僧大德!

隆正: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是大智文殊的道场,普陀山是大悲观音的道场,峨眉山是大行普贤的道场,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的道场。这四位菩萨分别代表智、悲、行、愿,而智、悲、行、愿四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统一的佛的精神,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无愿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愿”指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首要环节。“悲”即慈悲,慈是与一切众生乐,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是成佛的根本。“智”即般若,这是指出离世间的大智慧,是成佛的关键。“行”指将愿、悲、智付诸实践,这是佛教精神的落脚点。这四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四者皆备,方可成就圆满的佛陀。从这个角度来讲,四种精神,四大菩萨没有高下之分,它们是从各自的侧重点来表达佛的精神。但是为什么五台山被称作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呢?

常青法师: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大乘佛教讲,一切诸佛菩萨莫不从“般若波罗蜜中流出”,这就告诉我们般若智慧是成就佛菩萨的关键,这也是佛法与其他“旁门外道”最大的区别。离开了般若智慧,悲、愿、行就失去了佛教特有的含义,加之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在大乘法会上是请法的首席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基于上述原因,佛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因此文殊菩萨的地位就不言而喻,所以五台山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隆正: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却赶不上观音菩萨,这又是什么原因?

常青法师: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是出离世间的般若智慧,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不可言传的,只能通过修证、体悟和意会难以用语言表达,是顿悟佛门,只有“上根利器”之人才能悟入,因而在民间难以推广,传播和影响力就远不如观音菩萨,观音智慧的核心是离苦得乐,这是世人永恒的追求,是“渐进法门”易于接受。就好比做题,文书智慧是依靠心算直接给出答案,而观音智慧却是依据公式,分布推理计算,就容易理解。

隆正: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极具包容性,五台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和谐文化的载体。这里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存一山。同时,这里还是佛教、道教、儒教文化合一的圣地,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如: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五台山,1000多年来,青黄两庙和谐相处,僧人中蒙、汉、满、藏、土十二个民族的信徒长期和合友好,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促成的?

常青法师:文殊智慧的核心是“第一义谛”、“不二法门”,既然烦恼的根源由“二”引起,只有“不二”才能消除对立、矛盾、人我之间造成“二”,不二中可以看到同一性和圆融性,因而在文殊智慧的指引下,包容与和谐就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鲜明标识。

隆正:如今的五台山已成为众多海内外宾客心中的“清凉胜境,佛国圣地”,您觉得五台山有着怎样的魅力使人们如此心神向往?

常青法师:佛教从公元68年传到五台山,历经近2000年沧桑,长传不衰,正是源于佛教文化特有的穿透力。佛教说到底,是一种智慧,用这种智慧去解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能圆融通透,让人摆脱痛苦困扰,获得快乐幸福。

佛学从根本上讲是重视对人的心性建设,对人的终极关怀。佛法企图把世间事情彻底看明白,并告诉别人,觉己,觉他。佛并不神秘高远,它来源于人的自身,只要悟透了,佛即是人,人即是佛。把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变成人们内心的普遍意识,把佛法力量转化为心灵的力量,就佛心无处不在,佛性无处不有,无人不可成佛,佛就是“明白人”。

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内心普遍焦躁干渴,需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而五台山佛学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注重心性修养、自持自律、弃恶向善、圆融和谐,犹如给人的心灵注入雨露和甘霖,使其归于宁静祥和。这也就是五台山在中外游客信徒心目中成为“清凉胜境,佛国圣地”,的魅力所在,令人们心驰神往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佛法   大乘   法师   名山   峨眉山   圣地   佛教   圆融   文殊   道场   佛学   菩萨   智慧   精神   文化   常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