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班族”春节放几天假?有的朝代不放假,有的朝代放一个月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在古代,春节代表着一年的开始、岁月的轮回,既是“元旦”,也是“岁首”。

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曾盼望着过年。

对小孩子来说,过年代表着能够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拿零花钱。

对大人来说,他们盼望过年,盼的其实是新年那几天假期。

现代如此,古代亦如此。

历史上的官员们其实也盼望着放春节假。

但他们能够得到假期时长却天差地别。

多的长达一个月,短的连一天都没有。

究竟哪个朝代的官员最“可怜”,哪个朝代又最舒适呢?

打工人、打工魂:不放假的秦汉

现代意义上的春节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但那时的春节更应该被叫做“岁首”。

也就是,一年的开始。

但一年的开始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很多皇帝都曾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改岁首。

比如,秦始皇改成了十月份、王莽改成了十二月一日。

这种频繁的更改从侧面说明,当时过春节还不太流行。

因此,更改时间也并不会造成混乱与不满。

除此以外,秦朝对官员和百姓的管理非常严格。

当时,他对休假的态度总结而言就是:“休假?废物才需要休假。不,你是废物也不能休假。”

秦朝苛刻的官员休假制度是针对所有人的,和贵贱无关。

无论你是皇亲国戚,还是丞相都尉,都要按时上班。

当然,秦朝的规定也不是一点变通的余地都没有。

碰上急事、身体不适也是可以请假的。

但总体而言,秦代的工作环境可谓是历代最差。

没福利,没补贴,春节期间连一天假期都没有。

等到汉代,工作条件倒是好了不少,起码能够五天休一天。

但这种还不错的休假制度是用痛苦的上班时间换来的。

汉代的这种上五休一被称作“休沐”。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官员在上班的五天里只能住在衙门里,不能回家。

只有在休息的那一天才能回去洗澡沐浴、陪伴家人。

而且,汉代也没有春节假期。

汉朝最重要的节日是夏至与冬至。

夏至要祭祀祖先,冬至则被认为是一年中的第一天。

所以,只有这两个节日才有法定节假日,可供休息。

不过即便如此,汉朝依然很“抠门”,只给一天放假时间。

只能说,汉朝的休假制度比秦朝好了一些,但好的不多,依然很苛刻。

打工人的天堂:唐宋宽松的休假制度

一直到唐宋时期,文官制度有了长远发展,士大夫的地位也有了很大提升。

因此,针对官员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

虽然在表面上,唐朝的放假制度变成了“旬假制”(即,十天休一天)。

但唐朝的法定节假日非常多。

基本上只要是重要的节气与节日都放假。

而且放假天数规定的非常慷慨,通常为1到7天。

更重要的是,唐朝的春节是顶格放的。

“元正前后各三日”,多达七天,而且是不调休的7天。

不过,唐朝也附加了一些规定,贯彻了权力越大,义务越多的道理。

事实上,中央把一些高官的春节假期给“缩水”掉了。

比如,唐朝规定,如果你是京官,那么大年初一要先去给皇帝统一拜年。

拜完年之后,你还要参加大型的宴会。

只有完成这些义务后,才能过自己的年。

如果你是地方行政长官,你的手下可以放假回老家。

但你不能,你只能留在本地过节。

若要论最“膈应”人的春节假,非唐德宗时期的春节假莫属。

唐德宗当政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多久。

帝国北部在安史之乱中沦为一片废墟,百废待兴。

这个时候,官员的任务非常多,再放这么多假就不合时宜了。

因此,唐德宗决定要削减春节假期。

彼时,他要求所有的京官在春节假期休一天,上一天。

这种春节假期的“反复折磨”,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了。

宋代总体而言承袭了唐代的放假制度。

不过其更进了一步。

唐代不放的假,宋朝放。

唐代也放的假,宋朝就加长放。

就拿春节来说,宋代春节也放七天。

但宋代把元宵节加长成为7天。

春节总假期一下子来到了14天。

而且,宋代正月初三还有一个天庆节,最少放五天,最长可达7天。

这么算下来,冬至7天,春节7天,天庆节7天、元宵节7天,整个春节假期长达28天。

如此看来,似乎最幸福官员非宋朝莫属。

前紧后宽:元明时期逐渐“堕落”的打工生涯

明朝一般和清朝放在一起比较。

但就放假这方面来说,元和明的制度演化非常相似。

他们一开始都很勤奋,很少放假。

但到平定天下、承平日久以后,便都懒惰了下来。

如,蒙古在灭掉宋朝之前,假期能削则削。

连春节都被削的只剩三天。

其他节日往往都只放一天,甚至都不放假。

不过日常还是沿袭了唐宋的旬假,十天一放。

等到攻灭南宋小朝廷后,他们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忽必烈想着已经平定天下,可以稍微松懈一下,就把旬假的一个月三天改成一个月4-5天。

其实这样看,放宽的并不多。

但手下的蒙古人、色目人官员都表示还不够。

于是,他们开始变着法子找理由休假。

最开始官员们发现请病假很方便。

因为负责开“请假单”的官员都不怎么认真查。

他们便纷纷开始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一请假就请一周。

这些行为无疑搞得皇帝烦不胜烦。

毕竟前几年还能马上平天下,现在连办个公都能天天生病,皇上当然清楚是什么原因。

就这样,他规定要把医生、郎中开的药方在“销假”时一并交上。

但这种办法只能使小部分人退缩。

大部分人还是我行我素,开假药方,天天叫嚷自己“有病”。

后来皇帝不得不规定一年请病假不得超过100天。

否则轻则停俸,重则免官。

这才勉强控制住了“生病浪潮”。

不过“生病浪潮”是过去了,“丁忧浪潮”又来了.

当时很多蒙古人、色目人官员发现汉族官员在父母死后都要丁忧。

于是,他们灵光一闪,也开始丁忧。

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要讲究孝道。

而是因为根据传统,给祖父母丁忧,可放三十天,给父母丁忧,可放二十天。

这些蒙古人、色目人“馋疯了”,顾不上他们只有一个爹妈的事实,天天请丁忧假。

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丁忧。

就这种上班效率,元代一百年都没撑过去就灭亡了一点也不冤枉。

好在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生在元朝。

对这些官员的懒散有非常清醒的认知。

因此在明朝初期,春节假期又开始回归严苛,仅仅只有一天。

同时,一路传承下来的“旬假”也被取消。

一年的总假期也被削减为三天。

非但这样,他还规定上班要早七晚七,也就是说要一天工作12个小时。

不过在明朝中后期,官员的假期逐渐多了起来。

毕竟明朝后期的皇帝自己本身就“天天放假”。

当时,嘉靖帝给自己放了个二十年的假,他孙子万历皇帝更是三十年没有上朝。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生活也逐渐“舒服”了起来。

他们经常能在春节期间连着放假,一个月都不上班。

甚至有时皇帝还会临时赏赐几天假期。

不受打扰:清代独特的“封印”春节假期

总体而言,无论放多少天,历朝历代的官员们还是要在假期期间处理一些政务的。

但是在清朝,春节假期就是春节假期。

为了能让官员们真真正正过年,不用被政事打扰,中央逐渐发展出封印制度。

所谓封印,其实就是在腊月二十日前后,官员把自己处理政务用的印信放在盒子里,封上贴纸。

直到正月二十日左右,过完一个月假期后再回来把印信取出来,继续办公。

等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向西方靠拢,最后发展出了周六周日休息的制度。

甚至一度走上歧途,直接取消了中国传统的春节假期。

不过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总结

想必大家也能感受到,其实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是与放假的多少息息相关。

元明的春节假与休假制度前紧后松,国家也随之由弱变强。

清代的春节“封印”制度看似非常慷慨。

但就在官员们封好印信,回家过年的这一个月里,无数的土匪、强盗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个月。

很多百姓、商人,或遭抢劫,或被杀死,求助无门。

仅仅是因为这一个月官员都在放假,这种无秩序真的好吗?

我想各位心里自有答案。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清史稿》

《中华大典》

《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色目人   明朝   春节   秦朝   宋朝   朝代   唐朝   上班族   官员   皇帝   假期   古代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