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由“鸡毛小店”发展而来的水陆码头,火了上百年!

新津山水相依、五河汇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产生了众多的水陆码头。有文献记载,从秦汉时期开始,新津的水陆码头便货如轮转,商贾云集。邓公场便是其中之一。

▲新津南河风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邓公场

1

货如轮转的水陆码头

丰水季节能泊船数百只

邓公场位于新津城东南1公里的天社山麓,东临南河、西河、羊马河、金马河诸水汇流之处(此处俗称大南河),通济堰的干渠水流绕场而过。

相传,最初的邓公场仅仅是大南河岸边的一个“鸡毛小店”,主要为行人提供食宿。后来行人增多,商业逐渐繁荣,当地士绅便集资兴修街房,落成之日,众人请知县举行开场典礼,恰好知县姓邓,于是众乡绅们便议称此场宜以“邓公”为名

此传说虽无文献可考,但邓公场最初是由一个“鸡毛小店”发展而来却是可信的。因为邓公场临岷江边上逐渐形成的邓市码头,岷江上下往返的大船因通济堰堤埂所阻,需要码头工人以人力提驳、抬船过坝,所以来往船只经常在这里停泊。

据文献资料可知,邓市码头是新津较早形成的码头。清乾隆年间,当官方在这里设立船捐局时(另一处设在新津城东门),新津著名的三渡水码头、旧县码头等尚远未形成。

▲旧时码头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清末民初,邓市码头已经成为邻近数县油、米、盐、纸、柴等物资的集散地,航行在河中的船有数十只至一百余只,从新津运油米到乐山、五通桥,再运盐回新津。丰水季节,码头上停泊的客船、货船有时达数百余只。

▲旧时码头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民国十五年(1926)成嘉马路开始修筑,次年六月,新津至彭山段通车,由于公路在新津境内有河水阻隔,车辆不直达,只能在旧县(今桥津社区)和邓公场设立汽车站,车辆分两段行驶。

后来,为了使汽车过渡,邓公场地方人士邓绍云、倪辉亭等开始雇人用木船两只并扎起来,上铺厚木板载运汽车过江,这是新津汽车过渡的开端。

再后来四川省公路局建造了大型汽车船,一船可载汽车3至4辆,汽车上下船也方便多了。此时的邓公场船来车往,可谓名符其实的水陆码头了。

2

鱼龙混杂的江湖场

船工艰难度日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邓公场曾繁华一时。场上有正街、后街、河边街,设有汽车站、旅店、茶馆等,其中饮食业网点最多,生意特别兴旺。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即便不逢场,街上的多家茶铺,晚上也几乎家家满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场上居民多数为船工。另外,经商的不少,既有小商贩,也有手工业者,如后街居民大多从事桐油石灰生产。

不过当时的邓公场,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场上除设有邓双乡的乡公所、团防局等机构外,还有8个袍哥组织。穷苦百姓除受官府的压迫之外,还要受土匪及封建把头们的欺凌。

▲旧时船工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1940年以后,每逢枯水季节,封建把头袁奎龙便将船只在南河水面上搭成临时浮桥,派人坐在南河两岸收渡钱,船工被迫去拉板车、搬运货物维持生计。一年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船工们穷得揭不开锅,只能靠变卖家具、衣物过日子。

这些封建把头以各种花样剥削工人,收取帮费、辛苦费、帽子费、过关费、开头费、收尾费、乐善堂费等,名目达50余种之多。随着新中国成立,这些旧势力的人物受到打击,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旧时邓市渡浮桥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3

年逾百岁的古老场镇

美食蒸腾起烟火气

新中国成立后,地处邓公场附近的通济堰改筑成了固定堤埂,新津县周围的河流都逐渐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昔日“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的状况彻底改变。

加上陆上运输逐年发达,水运船只大为减少,又因场镇离县城太近而场期取消,所以邓公场往日的热闹慢慢消失,渐呈冷清景象。

但场上原有的百货、副食、饭店等行业照常营业。场上仍设有供销社、信用社、邮电所、医院和中心小学。场镇附近驻有工矿企业及军事单位,如石油指挥部、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第三招待所和四川水上运动学校等。

从1981年起,邓公场原老成乐公路段两旁相继修起了很多商业门市,代替了场上的营业。1990年,成乐公路邓公场段改道后,原公路两侧的铺面经营又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但邓公场毕竟是一个百年以上的古老场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这里的名小吃,可以说得上是久负盛名。

▲场镇街景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早在民国初,就出过“陆锅盔”这样的品牌。1903年,邓公场有位20岁的青年人陆华宣,因为生计拜黄龙溪人李志宾为师学做锅盔,三年艺成后,在邓公场自行经营锅魁生意,一时之间风生水起。陆锅魁,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吃品牌。

近几十年来,邓公场在饮食行业方面,名店不少,除了位于成乐公路岷江大道段旁的陆六饭店以鱼鲜驰名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被誉为“平民五星级”的福明豆花饭店

▲街边美食 图片来源: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该饭店位于邓公场六水门街260号附近,饭店的门面极其普通,阶前摆了七八个蜂窝煤炉子,上面的毛边锅里用微火煨热着各种烧菜、豆花、血旺等,店内还备有各种卤肉、凉拌素菜等。除本地人外,还有很多外地食客也慕名而来,可口的味道及合理的价格,很受顾客欢迎。

有顾客评价说,环境确实不好说,但味道没得说!还有的顾客感叹说,到这里就餐后,能找到一种消失已久的淡淡乡愁。



END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授权后,请注来源】


来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整理:赵秋玥

编辑:龙昱丹

校对:谭麟 高赛琦

审核:杨蕊羽 李华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水陆   新津   岷江   码头   船工   封建把头   地方志   鸡毛   场上   来源   办公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