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的能通过合资并购,带来有效增长?

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合资并购,从来都是企业的大事,也最容易吸引外界眼球。

合资并购,可以带来快速增长,但不一定能带来有效增长。

正如本世纪初,惠普并购康柏,可以短期内成为当之无愧的PC世界第一,但却无法带来长期发展。

历数商业世界中的合资并购案例,失败的要远远多过成功的。

美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合资并购的动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被称作家电界的“并购大王”。

历数美的的合资并购案例,却是成功的要远远多过失败的。

我们这一期,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美的能通过合资并购,带来有效增长。

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5不”:不重新造轮子、不偏离主航道、不超能力边界、不拍脑袋决策、不一条道走到黑。

我们逐个来看。



1

不重新造轮子


美的在家电领域是典型的多元化发展,大小家电品类众多。但如果细数下来,会发现超过半数的品类,不是通过自建工厂进入或做大的,而是通过合资并购实现的。

具体可以看下面的清单,主要的我列出来了,但并非全部。

大家电

o 家用空调,1997年收购芜湖丽光空调厂。2004年,从与东芝开利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先后与开利在广东、埃及、拉美等地区进行深度合资合作。

o 中央空调,2004年收购重庆通用,2016年收购意大利Clivet。

o 进入冰箱行业,2004年收购华凌,收购合肥荣事达。

o 进入洗衣机行业,2008年收购小天鹅。

小家电

o 升级电饭煲技术,1983-1998年在电脑模糊煲、IH电饭煲产品上,先后与三洋、日立进行技术合作。

o 进入洗碗机行业,2000年与意大利梅洛尼成立合资公司。

o 进入吸尘器行业,2005年收购江苏春花。

o 进入净水设备行业,2006年与韩国清湖NAIS、韩国MICRO成立合资公司。

o 进入照明行业,2010年收购江西贵雅照明。

中间产品

o 进入空调压缩机行业,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之后收购动作不断,2002年收购广州越胜,2007年收购广东正力,2008年收购山西华翔。

o 进入洗衣机电机行业,1996年与意大利梅洛尼、西达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o 进入微波炉磁控管行业,2001年收购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厂。

o 进入新能源行业,2021年收购合康新能。

智能制造

o 2015年,与安川成立机器人合资公司。

o 2016年,收购以色列高创。

o 2017年,收购德国库卡。

综合或其他类目

o 2016年,收购东芝白色家电,涵盖大小家电多个品类。

o 2020年,收购菱王电梯。

好了,已经够多了,我不再罗列了。

想说明的就是,美的新进一个领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重新造轮子,而是先看外部资源,如果能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那么绝不自己建厂。除非确实条件不具备,才考虑自己投资。

合资并购、善借外力、不重新造轮子,这是美的战略扩张的首选和优选。



2

不偏离主航道


不重新造轮子,美的才会优先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

但这还不足以说明,合资并购就能带来有效增长。透过美的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我们更需要看清楚的是,美的合资并购的内容和逻辑。

从前面列出来的合资并购内容来看,虽然数量众多,但都是围绕着白色家电制造,这个主航道在进行,所有内容都是战略主航道内的新增长点。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美的50多年的发展中,在很多家电企业纷纷进入黑色家电、电脑、手机等领域时,美的却一直不为所动。

当然,这也需要当家人有极强的战略定力。

看完内容再看逻辑,合资并购的底层逻辑是,不偏离白色家电制造主航道,在战略主航道内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不论是白色大家电还是小家电,都尽量延伸出去。

美的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空调行业。但很长时间内,在白色大家电领域,仅有空调这一个品类,始终是独木难支,这也是美的在大电领域的心病。

进入冰箱和洗衣机,是必然要走的一步棋。

经过多年的论证和考察,机会终于在2004年出现,美的毫不犹豫出手了。同一年里,先后收购了华凌与合肥荣事达,首先在冰箱取得了突破。之后在2008年,又通过收购小天鹅,解决了进入洗衣机行业的问题。

小家电,美的更是快速进入,不断从最早的风扇、电饭煲,通过合资并购扩展到洗碗机、净水设备、吸尘器、照明产品等品类,再加上其他自建自研的微波炉、油烟机、灶具、热水器、饮水机、电磁炉等,构建了庞大的小家电品类群。

美的在白色家电领域,把横向到边的多元化战略,演绎得淋漓尽致。

纵向到底

美的纵向到底的垂直一体化战略,在合资并购的过程中,也是贯穿始终。

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空调产业链和微波炉产业链:

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形成空调产业链。

2001年收购三洋磁控管,之后又成立变压器公司,形成微波炉产业链。

美芝压缩机、威灵电机、美的磁控管伴随终端产品发展,常年位居行业第一。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曾说过:“产品多元化,还要推动产业链。我们今天的空调做这么大,没压缩机怎么办?所以当时压缩机要卖时,政府问我买不买?我肯定买!要搞微波炉磁控管,谁赞成我?很多人说没钱赚、很艰难的。……为什么搞,因为产业链扩张是我们的需要,一定要搞。”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是关于美的产品进化过程的。

(美的产品进化简史,黄剑峰绘制)

我在这里要感谢多年的美的好友黄剑峰先生,是他用简明细致的绘图,让我们更清晰的看懂美的产品的进化。

在这张图里可以看到,美的沿着最初的风扇产品,在白色家电制造的战略主航道内,不断进化发展,最后呈现出今天的五大业务板块:智能家居板块、楼宇科技板块、工业技术板块、机器人与自动化板块、数字化创新板块。



3

不超能力边界


何享健先生针对美的所做的众多并购,曾经多次提到过,为什么能够成功,“首先要看成本,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并购,能不能承担并购失败的风险。”

未虑胜,先虑败。

不超出能力边界,是美的保证并购成功的根本。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2008年GE家电准备出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主,当时有机构找到美的提出联手收购GE家电,但是却被何享健拒绝了。

他的原话是,“GE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是不会出手的。GE家电本身是很牛的国际化企业,而我们对国外并购还没有多少经验,跟他们打交道合作,整合成本太高。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整合GE家电,老老实实做GE的贴牌比较现实。”

2014年,GE再一次出售白电业务,这一次美的具备了整合能力,也积极参与竞标。但由于海尔报价高达388亿元,远远超出美的预期,美的再次果断放弃。

两年后,美的转身收购了日本东芝白电业务,并迅速扭亏为盈。

GE家电处于美的白色家电的战略主航道之内,但是两次放弃收购GE家电,美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超出能力边界的时候,选择了主动退出。

我们再来看收购库卡,这是迄今为止美的最大的收购案,金额高达292亿,整合难度前所未有,极大的挑战了美的的能力边界。

而为了提升自己在机器人领域的相关能力,美的在收购库卡的两年前,先采取了与日本安川进行合资。通过合资公司的运作,美的熟悉了机器人领域,也锻炼了队伍,这位后期运作库卡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美的2021年三季报,库卡全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8%,库卡中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2%。

既要看清能力边界,又要扩大能力边界,这也是企业成长必然要突破的瓶颈。

但是在并购之时,能够不超出能力边界,应该要成为一条铁律。



4

不拍脑袋决策


进行合资并购,不拍脑袋决策。

说起来很简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企业,在决策之时会头脑发热、盲目乐观?

这说明缺少前期评估的流程方法与专业团队。

美的是有专业的评估团队,并有一整套评估操作流程,大体分为6个步骤。

1. 看成本,看有没有能力并购,能不能承担并购失败的风险。

2. 看价值,系统评估并购企业的真正价值,看能否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

3. 看文化,看双方企业文化是否能够顺利整合。

4. 做汇报,从这一步才开始进入到,内部向最高决策人汇报的环节。

5. 见高层,这一步指的是双方最高决策人见面,商谈合作的详细内容和细节。

6. 做决策,就是最高决策人做最终的决定。

每一个步骤,都会反复多次,而不是一蹴而就。

何享健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说,“当收购谈到五六成的可能了,他们才向我汇报;谈到七八成可能了,才叫我和对方谈细节情况;谈到八九成了,我才去实地看。”

2015年,我在事业部负责海外战略项目引入时,曾经连续接触了几家美国净水设备公司,都有想让美的收购的意愿,也进行了几次谈判,最后也只是走到集团主管副总裁与对方高层接触的程度,后来就被cut掉了,连第4步都没去到。

所以,对于合资并购这种大事,一定要有专业的评估团队和严谨的流程。



5

不一条道走到黑


有了专业的团队和严谨的流程,可以将并购的错误减到最少,但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会犯错。

如果真的出现了错误,怎么办?

2003年,美的收购了云南客车与云南航天神舟汽车,进入汽车领域。同年10月,再次收购湖南三湘客车。

这是美的合资并购史上,为数不多的败笔。

至于为什么当年会偏离主航道,出现这两次收购,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我也就不花笔墨去解释了。

关键是运作几年发现不对劲之后,如何纠正错误。

这时候,就体现出美的自我否定的变革文化了,美的不会“死要面子活受罪”,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不会让自己深陷泥淖走不出来。

错了,就勇敢面对,就快速改正。

2009年,美的卖掉云南客车、三湘客车,退出客车领域。

实际上,这不是美的唯一一次卖掉投资收购的产业。

2013年卖掉之前收购的清江电机,先后退出太阳能热水器、浴霸、剃须刀等行业,退出很多不赚钱非主营领域,再次回到战略主航道中。

不把顽固当执着,不一条道走到黑,这也是美的敢于不断运用合资并购手段,快速做大的一个原因。



最后的话


为什么美的能通过合资并购,带来有效增长?

主要原因是做到了“5不”:

1. 不重新造轮子

2. 不偏离主航道

3. 不超能力边界

4. 不拍脑袋决策

5. 不一条道走到黑

你的企业在做合资并购吗?

带来了有效增长吗?

也有做到“5不”吗?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交流。


— END —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中国家居五金专委会管理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专家、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发科技、纳思达、喜临门、大自然、骆驼、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新造   主航道   家电   品类   轮子   边界   领域   能力   战略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