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唐人是如何紧抓启蒙教育的?全民重视教育,女子教育也被重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教育一词不仅是如今我国家长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离我们相距千年的唐朝,也将教育放在极重要的位置。

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朝代,是无数现代人所喜爱和研究的。

当年的长安,各坊市间热闹非凡,不同肤色和民族在此生活,交流各自的文化。当时的唐朝处于世界的中心,是经济强国,强调经济的情况下,军事和教育也飞速发展。

如此一来,唐朝的“神童”非常之多,这与唐朝社会重视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全国上下重视孩童启蒙教育不说,就连女子的教育也深受重视,是整个封建制度下极为少见的。

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唐朝

孩童启蒙

唐朝时期,官方教育已相当完善,官学设有国子监、弘文馆及崇文馆,并于地方设立州学等教育机构。

据《新唐书》中记载,入官学者年龄须为14岁至19岁,而14岁以下的孩子基本都在家庭或私塾中进行。

唐朝时期教育并未受到限制,底层百姓家中无孩童。有些朝中官员自幼家贫,却能于村学之中接受教育,成为官员。《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曾有学者于村中教学,为村中孩童启蒙。

村学之中,所教授的以《千字文》《兔园册府》为主,辅以“四书五经”等儒家书籍。

《兔园册府》又名《兔园册》,属于唐太宗时期所撰的启蒙类教材。其内容多样,囊括历史及各类文献。直到宋朝初期,《兔园册府》依旧是主流的启蒙类书籍。

后世留存的文选

《文选》也是当时的主流启蒙类书籍,当年不少文人推崇《文选》。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为考科举,便学习《文选》。一般参加科举,必须要学习《文选》,其在启蒙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此之外,当时的文人笔墨诗文,也是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去村学之外,家中条件不错的人家便选择聘请家庭教师。而大部分家庭,仍旧选择在家中为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往往在这部分家庭中,母亲则是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

《旧唐书》中言元稹自幼丧父,其母郑氏夫人乃贤明之人,虽家贫却自授稹书。又有薛家伯母林氏,通五经、善文采,薛家子孙六人,皆由林氏教育,成人后皆有所成。

除母亲之外,父、祖辈任启蒙之责的也不少,在《旧唐书》中频现。正因重视家庭教育,唐朝家庭便衍生出“家法”一说。

不少世族以家法严格而著名,如柳氏一族,便是其中典型。“家法整肃,为士流之最”,便是当时人们对柳氏一族家法的评价。柳氏家法在各方面的规定都较为全面,在柳氏族人实际运用当中也极为严苛。

《旧唐书》

由于对待启蒙教育及从小的观念培养比较重视,当时的社会中催生出不少“神童”。这些孩子普遍表现出记忆力超群的样子来,如并州毛俊之子被武后传召入宫试字,其完整默写出《千字文》。

更有白居易、元稹等著名文人,在幼时就已表现出此等才能。再有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流传千年至今仍是小学语文中的经典诗文。除却家中教育严格之外,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浓郁,随处可见作诗作词之人。

就算一些贫苦人家无法购买书籍等物,也可在市井之中耳濡目染。所以唐朝社会之中,随处可见幼童围坐一起,听人讲书说文。

更重要的是,百姓们意识到读书就能出人头地的事实,所以很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读书。所以在千年之前的唐朝,就有类似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

唐代书画作品

贫苦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参加科举,以此来冲破阶级的束缚。贵族子弟通过读书,稳固自身的社会地位。

当时科举制下,尽可能地将百姓和世族间的距离拉近,共处相对公平的考场上。这样一来,不仅百姓可以接受教育,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选择。

对于君主而言,广纳人才入仕,为自己分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需要与被需要成了百姓和世族之间的平衡,启蒙读书便成了人人重视的事情。

除却儿童启蒙之外,女性教育在唐朝也非常受到重视。正因这样的重视,唐朝女性相较其他朝代女子更加自由。唐朝的教育是在继承之上不断创新,展现出其独到的一面。

唐代仕女图

不同的女子教育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成了有效控制和塑造女性的方式,在各方面引导着女子品格。

然而唐朝女子教育,则在封建传统女子教育之上,有着不同的发展。首先,唐朝女子教育非常重视才学与文化教育。

唐朝的文学兴盛为历朝历代之极,其诗歌、文学创作几乎感染了整个社会。

女子自嫔妃女官到村妇尼姑,皆善诗词文墨。唐代小说诗歌之中女性的刻画,无一不是知书达理、舞文弄墨之人。

如此一来,所有女子都愿意接受文学教育,《唐才子传》中记载。“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可见在唐代社会中,女子普遍具有文采诗学的特质。

唐朝女子熟读儒家经典《论语》《孝经》,其中《诗》《礼》最为重要。唐代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的多为青楼出身,青楼女子为社会底层,受到的礼教约束最少,生活更为丰富。

当时的青楼女子接受系统性培训,往往琴棋书画俱全,又时常伴于文人墨客身边,日渐受到熏陶。

薛涛塑像

如薛涛,便是唐代最著名的青楼女子之一,她与元稹、白居易为友,留有诗文五百余。薛涛是唐朝女性诗人中留下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后世称其“辩惠知诗,善篇章,足辞辩”

唐朝宗教发展快速,衍生出一些如鱼玄机这样的女冠诗人。鱼玄机生于晚唐,其诗题材之广,风格独到,为唐代一流女诗人。更遑论记载于历史中的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知名女性。

除却文学之外,唐朝女子教育重视艺术造诣,是为当时另一个特点。宫中设有教坊、梨园,培养之人为帝王奏乐表演,皇帝的喜好也影响着流行趋势。杨贵妃通音律,善歌舞,使玄宗对其偏爱有加。

更有不少唐代诗词,描写女子高超的艺术造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唐三彩女俑

除却艺术造诣之外,女子日常妆饰自身容貌也在唐朝最为精致。玄宗为太子选妃时,曾要求女子“颀长洁白”,可见唐朝社会审美以身形修长、皮肤洁白为标准。

但唐朝女子并不以身弱苍白为美,而是在柔美中夹杂英气与健康丰满为美。如此审美引导之下,女子学习妆饰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唐朝女子妆容变化多样,将胭脂涂于面颊、手等部位提亮气色。除此之外,唐朝女子更注重眉形的秀美,样式多达十余种。

更喜在额上描花环及花钿,突出面部妆容的完整性和精致感。这些妆饰经过国外商人往来,流传至周边国家,如今一些妆容中亦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唐朝女子眉式

满腹诗书、姣好外形成了唐朝女子的标配,但“内修”于唐朝女子则更为重要。纵观我国历史,多数节日、记载都突出阖家团圆之意。

而孝道,则成了每个中国人必修的品德。如今家庭以夫妻、子女为主,而在封建社会中往往是“一家多代”为主。

这样的大家庭中,妇女所带来的影响便极为重要。从唐朝遗留的史料和碑文中可以发现,唐朝女子教育的核心为经史教育,而礼制则是教育的核心。

唐朝女子教育的目的是让女子明白为妇之道,为将来的婚嫁做准备。《礼记·昏义》中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桌”

作为回归于家庭的女子,“妇功”便成了她们的必备技能。其中包含纺祭、饭食、宴客等内容,强调这类家务之外,更需注意勤俭。

唐朝陶俑

《女论语》中书,“营家之女,唯勤唯俭”。这本书首次提倡女子须勤俭持家,对于后世女性的吃苦耐劳和勤俭等品质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唐代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相夫教子、持家理财的能力。侧面培养女子于男权社会下的道德情感,用以服务宗法家庭的能力。

唐代制度开明,又有不少外邦往来,文化和环境的碰撞影响当时女子,使得审美多元化。除却这些之外,唐朝女子更要学习如何作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封建社会下,母亲的品德和修养直接影响整个家族的后代教育。平时女子言行需要规范合礼,并且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后代。

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唐朝相对开放和宽容,礼教并没有变成束缚女子的枷锁。

虽然社会开放,却仍然是相对的,女子的地位只是有了相对的提高,却无法摆脱“附属”的阶层。她们接受的教育最终的目的仍旧是服务于男权社会,其所学内容以继承儒家礼教为主。

唐代画作中骑马的女子

结语:

在唐朝女子教育的鼎盛时期,女子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明显提高。但唐朝之后,这种提高女子教育的风气逐渐被极端礼教和封闭所取代。

程朱理学的兴起,女子逐渐被此言论束缚,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再次下降。男尊女卑的概念逐渐入侵整个社会,女子反而屈从于男子主导之下。

唐朝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女子在这样的时代得到了尊重和发展,使得唐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了解唐朝女子及孩童的教育理念,进而得到一些启发,对如今的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资料出处:

唐朝理想女性映射下的女子教育内容

浅析唐朝妇女教育问题

唐朝的启蒙教育与“神童”

《旧唐书》

《唐才子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启蒙教育   重视   女子   家法   文选   唐人   唐代   唐朝   全民   家庭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