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而思甜19:从褥子的进化看时代的变迁

坐标:辽北铁岭市昌图县前双井镇(宇宙的尽头、在那昌图的大海上)

上篇文章《忆苦而思甜18:从被子的进化看时代的变迁》讲到了辽北农村被子的演进历史,在平台上引起了热议,实在是无心插柳。讲完了被子,这回轮到说道说道褥子了。

在生活中,被子和褥子经常合并成一个词——被褥。被子是盖的,褥子是用来铺的,所以被褥又被农村人称为“铺盖”。20世纪90年代以前,离家到外地打工,都是自己带着被褥去的。为了携带方便,一般都把被褥叠在一块捆成一个卷(类似于现在打捆机打的秸秆卷),叫“铺盖卷”,然后就扛着或背着“铺盖卷”出门了。

没找到正宗的铺盖卷图片,只好拿这张替代了

问个简单的题——辽北农村是先有被子还是先有褥子

叫被褥也好,叫“铺盖”也罢,代表被子和褥子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那么我提问个问题:在清末,我们先人在辽北农村生活的时代,是先有被子,还是先有褥子?

很多读者可能会条件反射地说:“没有被子,睡觉就会挨冻;没有褥子,那人睡在炕上该多硌得慌,也不舒服啊。这俩样东西缺一不可,应该不分先后。”我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询问70岁以上的老人,得到的答案还真的出乎意料:辽北农村先有被子,后有褥子。褥子比被子晚出现了一百多年!

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辽北农村炕上只有被子,没褥子

清朝中期的嘉庆年间,前双井地区开始解禁放垦,涌入了大批“闯关东”的山东、河北移民。这些移民初来乍到,连房子也没有,只能搭窝棚、搭马架子暂住,窝棚和马架子里头也没有炕,就在地上铺些干草,人就睡在草里。再后来,盖土草房居住,屋里头有火炕,炕上铺炕席。人在炕上睡觉时,身上裹着被子,被下面是没有褥子的,整个人直接睡在炕席上。为啥没褥子呢?还不是因为“穷”闹的。那时众多的贫农、雇农家庭,穷得全家就一条破烂被子,连一人盖一条被都做不到,哪还有能力去做褥子?但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清末和民国时期,农村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地主家庭,还是有棉花褥子或者狗皮褥子的,不过那是极少数。

清末的大车店(上色老照片)。注意住宿者的身下只有炕席,没有褥子

我母亲回忆,她5周岁(1959年)开始记事,那时候家里边一条褥子也没有。冬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家9口人每人盖一条被,把被的两边卷到身子底下,裹成一个被筒子,这样就能避免身体直接落到炕席上。但睡着后,大家都会不自觉地翻身变换睡姿,这么一动弹,被筒子就松了,人也就不知不觉地落到炕席上了。炕席不但硌人,头半夜还热得烙人,到了后半夜又凉得拔人,让人睡不踏实。大人睡觉时落到炕席上还不打紧,刚出生的婴儿是禁不住热炕烙和冷炕拔的,所以当时各家各户都在婴儿身子底下铺个布袋子,袋子里填上铡碎的谷草,用来防烙防冻。这个草袋子,就相当于最原始的褥子了。

20世纪60年代中期——褥子上炕登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农村物质条件显著改善的一个时期。我的岳母回忆,知青下乡前的那几年,家里就已经有褥子了,而且是一人一条。那个时候褥子的做法跟被子差不多,都是絮棉花、缝里子、绷面子。要是挑一挑被子和褥子的不同,也就两条:一是宽度不一样。褥子是铺在身子底下的,宽度只要能保证翻身后不滚到褥子外面去就行,所以褥子一般也就宽两尺半左右,比被子窄很多。二是面子的材料不一样。褥子是直接铺在炕席上的,为了防止炕席刮伤褥子,褥面子要使用既结实耐刮,又兼具美观的布料,厚实、耐用的条纹烫绒布,还有各种花布,就成了做褥面子的首选布料。

我母亲在20世纪80年代做的趟绒面褥子

20世纪80年代辽北农村常见的印花褥面子

20世纪90年代初——褥子的进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褥子出现了明显的进化。

一个是褥面子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逐渐淘汰了高粱秸秆炕席和苇子炕席,改为使用再生板炕席,然后又过渡到铺炕板革。再生板和炕板革都很光滑,对褥面子的刮磨损伤很小,这就导致农村的褥面子不再使用烫绒布,而是全部换成花布、绸缎,跟被面子一样了。

第二个是机器生产的成品棉花褥子大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镇街出现军人服务社,开始大量销售仿军品的棉花褥子,这种褥子不分里子和面子,颜色以军绿色和深蓝色最为常见。

20世纪90年代初军人服务社出售的仿军品棉花褥子

第三个就是“床褥子”兴起。1990年前后,“席梦思”床垫子在城里流行,它的显著特点是特别柔软舒适,比在炕上铺褥子高级了不止一个量级。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家庭开始追赶潮流,直接在炕上铺“席梦思”,取代了手工制作的棉花褥子,老百姓称之为“床褥子”。

20世纪90年代席梦思也上过炕,从席梦思开始,褥子的发展道路被带偏了

当然,在炕上铺“席梦思”也有缺点,那就是“席梦思”又厚又重,白天不能像棉花褥子那样卷起来、收起来,这就导致炕上的不少面积都被“席梦思”占了去,不方便人们在炕上活动。再后来,又出现了海绵褥子,就是买一大块海绵装进褥套里铺在炕上,它的优点是重量很轻,白天还能像棉花褥子那样卷起来、收起来,价格也比“席梦思”便宜很多,这种海绵“床褥子”在农村也时兴了一阵子。

便宜的海绵褥子

2000年后——消失的手工褥子

2000年后,各种制作精良、外表美观、重量轻巧的机器生产的成品褥子层出不穷,这些褥子虽然还称为“褥子”,但它们在本质上或者是一个薄床垫子,或者是一个带被套的薄被,与农村手工制作的传统棉花褥子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在辽北农村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手工制作棉花褥子,正在快速消失,留给我们这些人的,只剩下“烫绒面褥子”的回忆。

现在的褥子长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褥子   炕席   席梦思   被褥   棉花   被子   炕上   面子   农村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