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支宝才: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需扩展到更多产业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2022年绿色低碳金融持续获得监管层释放的红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为绿色金融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2023年,监管层对于绿色金融持续发力,如2023年1月,上海市率先行动,给出行动方案,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

“未来金融支持可以加速扩大到其他的绿色低碳转型领域,例如交通、园区和生态林业等多元化的产业。”在2023年1月12日召开的2022毕马威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毕马威中国金融行业战略和运营咨询主管合伙人支宝才,他认为从企业低碳转型的角度来看,未来实体企业会关注于技术研发,金融机构可以向低碳技术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金融绿色低碳转型集中于国有行及股份行 支持效果和影响相对集中

《中国经营报》:2022年监管层不断完善绿色低碳金融体系建设。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2022年,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

支宝才: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目前全行业整体向着低碳转型,这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我们观察到,2022年在金融行业,监管机构出台了各类政策文件,从行业标准的制定到信息披露及减碳政策激励等,不断鼓励着金融机构助力企业低碳转型。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速为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助力。

仅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推出以来,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都非常积极地进行申请,央行在2022年扩大了适用范围,将两家外资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纳入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从政策工具的推动方的角度扩大政策的影响力。2022年5月,央行又加大了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更好地满足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引导高碳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核算管理机制。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央行分别累计发放资金2469亿元和578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碳减排贷款超过4000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8000多万吨。

《中国经营报》:从毕马威了解到的情况看,在众多利好之下,2022年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金融支持的“空白”或短板?

支宝才:现在的金融支持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减排技术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而贷款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因此支持产生的效果和影响相对比较集中,未来需要扩大到更多的行业和应用场景。

我们期望,未来金融支持可以加速扩大到其他的绿色低碳转型领域,例如交通、园区和生态林业等多元化的产业。除了再贷款等工具的推出以外,央行在未来也考虑逐步探索绿色信贷资产全总的调整等,从根本上大力推动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另外,金融机构在服务企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企业转型带来的额外的信用风险、转型风险和商誉风险等。

满足企业绿色转型技术需求 金融机构可向低碳技术领域加大资金投入

《中国经营报》:2022年,央行会同相关机构深入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标准依据。如何看待转型金融的发展情况?2023年转型金融的发展机遇和难点有哪些?

支宝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转型金融发展要晚于绿色金融,政策完善度和市场成熟度都有所欠缺。

在此基础上,毕马威关注到2022年监管已经开始了围绕转型金融的顶层设计,这意味着2023年转型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践行ESG的关键赛道。在央行和美国财政部任联合主席牵头制定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识基础上,2022年11月的G20峰会已推出了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正转型五大支柱组成的转型金融框架。

展望2023年,毕马威认为,当下转型金融的显著机遇在于市场的资金缺口,高碳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资金需求巨大,而在原本绿色金融框架中,高碳行业的授信被压降,转型需求未得到充分重视,这意味着金融机构正面对着一片蓝海市场,机会广阔。

谈及转型金融发展面临的难点,主要是当前市场缺乏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洗绿”风险依然存在。这需要政策面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丰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地方试点探索,联同金融业与实体产业,共同探索转型金融的中国方案。

《中国经营报》:展望2023年,企业有哪些绿色低碳转型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支持?

支宝才:从企业低碳转型的角度来看,未来实体企业应关注于技术研发。高碳排行业大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如钢铁、交通运输等,在传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发创新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是高效实现低碳转型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也应当向低碳技术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资端做好相应赛道投资策略与风险控制的方案设计,融资端可借鉴海外领先经验,丰富可持续挂钩类贷款等多种产品模式,打造转型金融的“样板间”。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金融   高效   央行   金融机构   实体   需求   资金   领域   未来   政策   产业   标准   工具   更多   行业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