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城市体系的演变具有哪些特征?

一.山东地区各时期文献佐证

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城市体系的演变具有哪些特征?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本文选定《宋史》、《金史》、《元史》三部正史以及《齐乘》、《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古籍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宋史》、《金史》、《元史》内有直接描述山东地区行政区划等级、沿革、户口数量等信息的相关记载。

户口的古籍资料各不相同,需要加以辨析。目前《宋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内的数据涵盖全国范围;宋金元时期山东区域人口相关数据来源较多,数据来源除地理志外,还有吴松弟的《中国人口史》、滕泽之的《山东人口史》、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张熙惟和赵文坦的《山东通史》等。

经过考证,由于宋金元户籍制度不同,导致《宋史》、《金史》、《元史》中记录的人口数据并不准确,因此,本文的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口史》和《山东人口史》。经过对比,山东古代各部人口资料,各代人口数都不准确,普遍存在户均数远低于实际水平的现象。本文采用“户口数*户均”得出的人口数,进而分析宋金元山东地区的城市等级和规模。

为保证城市名称、建制沿革和地理位置的准确性,以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地图集(电子版)》作为研究城市空间位置的底图,对比《齐乘》、《续山东考古录》等多个文献记载的相对位置,并利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CHGIS)进行辅助校正,尽量准确地整理典型时间断面山东地区城市的概况。

二.城市体系等级结构探究

古代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依赖行政区划等级,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特质。城市的经济要素虽然越来越突出,但是城市的政治要素在宋金元时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研究的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完全凭借各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的等级划分。

三.北宋城市等级结构

北宋山东地区的城市等级结构是“路—州(府、军)—县(军、监)”三级结构北宋山东地区没有州级监。北宋的“路”不是位于州之上的行政机构,是代替唐代方镇(“道”)的宋代独创的一种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路以转运使路为主,监察地方,避免地方长期收拢大权。

“府—州—军、监”地位依次降低,四者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只有内部的高低地位的等级关系。府相当于高地位的州;统县(二级)政区的州级军、州级监可以辖县,且可以升为州,所以州级军、州级监的地位低于州,“军”和“监”的区别在于职能不同。

山东地区的“军”设在军事紧要关隘等地区,有统县政区的州级军和县以下的军使。监是主管盐、铁等工矿业、马匹等重要产业并管理其民政的功能性政区。县级(三级)政区以县为主,军使、监与县地位相等,是具有特殊功能意义的县;也有县辖的监,其地位低于县。

北宋山东地区位于都城汴梁(称东京,今开封)之东,遂称“京东”路,为国家一级行政区。京东路于熙宁七年(1074年)分置东、西两路。据文献考证,今山东地区包括北宋的济南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四府之地,北侧包含应天府、大名府、开德府的小部分地区,西侧涉及河北东路的一部分地区。

京东东路的路治是青州,是北宋山东地区的最高行政等级城市。辖区内四府的设置时间分别是:崇宁三年(1104年)曹州升兴仁府、政和六年(1116年)改齐州为济南府、八年(1118年)兖州升袭庆府、宣和元年(1119年)郓州升东平府。

北宋典型时间断面为政和元年(1111年),此时今山东地区涵盖的州有齐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郓州、兖州、济州、单州、濮州、徐州、德州、滨州、博州、棣州、沧州、恩州20个。京东东路的州以青州(望)地位最高,京东西路以应天府、郓州、兖州和徐州地位为高;整个山东地区县的等第大多为“望、紧、上”三个等级,“下”等级的县的数量较少,说明山东地区县级城市的资源条件或经济发展较好。

北宋的“军”分为州级军和军使。公元1111年,山东地区有两个州级军和四个军(使)。州级军为广济军和永静军,永静军因地理位置重要而设;广济军是汴梁漕运“发运务”处理事务的关键地,虽然占地规模小,户口数尚不足一县,但事务之紧足以成为州级军。四个军使为临海军、清平军、宣化军和保顺军,分别置于胶西县、章丘县、高苑县和无棣县的县治。

研究范围内有莱芜监(主铁冶)、东平监(牧马)和宝丰监(铸铜钱),但是具有政区性质的只有莱芜监,是全国较大的冶铁中心。《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京东路的辖区包含莱芜监,足以说明莱芜监是县级政区。

四.金代城市等级结构

金太宗1127年后,改京东路为山东路,“山东”具有了行政区划的意义,元明清则沿用至今。金代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仿北宋的“路—府州—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设转运司、按察司、统军司、盐使司来管理同一路的地方事务,不复宋代的冗制。

天会十五年(1137年)在山东设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作为地方高层政区都总管路;路治所在的府称为总管府,山东东路治益都府,西路治东平府,二者皆为总管府。统县政区的府州分为总管府、散府、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五个等级。今山东地区在金代分属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和大名府路、河北东路、南京路管理。

路共辖五个府,益都府(山东东路路治)、东平府(山东西路路治)、大名府为总管府,济南府、归德府为散府,多为“上”等级。路辖25州,下辖97个县。

州有四个节镇州(密州、莱州、兖州、沧州),四个防御州(棣州、沂州、德州、博州),十七个刺史州(淄州、滨州、潍州、莒州、莱州、登州、宁海州、济州、滕州、泰安州、曹州、邳州、恩州、开州、濮州、景州、单州)。金代1207年山东地区城市与北宋1111年相比,有9个新置县,为齐河县、济阳县、利津县、蒲台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嘉祥县、日照县;废1县,为巨野县。

五.元代城市等级结构

在元代今山东地区直接归属中书省,原东平、益都等行省临时机构废除,改为路,如东平行省改为东平路。为方便管理汉地和原女真族地混合的中书省政区,离中都远的地区设立监司道来监察地方的路州县。山东地区设立山东东西道(监司道),公元1290年在今山东政区内有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宣慰司。

山东东西道的宣慰司和肃政廉访司的政区边界划分与“画境之制”调整后的汉人世侯严实、张荣、李璮父子的辖区范围有着直接的关系。《经世大典·站赤三》中记载公元1288年,“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一十二路”,包含东平、济宁、益都、济南、东昌、般阳、濮州、高唐州、德州、曹州、泰安州、宁海州,宣慰司的辖州其地位相当于路。公元1309年以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仅剩益都、济南和般阳府三路,其余各路、州均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宣慰司存在的时间范围在1286年至1292年六年间,辖区包含恩州、冠州和大名路,河间路直接隶属中书省。

经过考证,公元1290年山东地区含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燕南河北道(宣慰司)和直隶中书省的路三个二级政区。此时范围内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东平、东昌﹑济宁﹑益都、济南、般阳六路,道辖曹州、濮州﹑高唐州、泰安州、德州、宁海州六个直隶州,路辖州为济州、兖州、单州、潍州、胶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博兴州、棣州、滨州、莱州、登州,共十五个散州;燕南河北道宣慰司辖河间路一路,道辖恩州、冠州两个州,路辖沧州、陵州两个散州;直隶中书省为大名路,下辖开州。

元代城市的等级和区划隶属关系复杂且多变,政区经过1265年的罢世侯、置留守和省并州县的调整,各地行政区划制度发生重大改变。“我朝为路,路则今制”,元代路的数量增多,也不再是地方的一级政区。元代路的名称不变,但是实际的辖区发生变化,如益都路、济南路、大名路、河间路等。地方混乱的隶属关系使元代产生很多飞地,路所辖的州县城市不一定相邻接,隔着其他路州隶属。

元代1290年山东地区飞地情况如下:般阳路隔益都路领登莱二州及其辖县;濮州隔冠州领馆陶县、临清县;德州领齐河县、清平县两块飞地;曹州领飞地禹城县;河间路隔德州领临邑县,又隔济南路领青城、齐东两县。元代山东地区城市等级是多层复合结构,可多至五层级“中书省—道(宣慰司)—路—散州—县”。中书省为一级行政区,可做二级行政区的为监司道(宣慰司)、直隶州和路。监司道(宣慰司)下级的路和直隶州,路可辖县或辖散州及其县;直隶宣慰司的州辖县。

直隶中书省管辖的州为统县政区,下辖县,直隶省的路可辖县或辖散州及其县。一级、二级政区为高层政区,路、直隶州,可为二级(高层)政区也可以作为三级(统县)政区,散州为三级或四级的统县政区。元代“路”的地位下降不仅可作为高层政区,也可与州的地位相当;州的地位也略有下降,有部分州不领县的情况存在,峄州、博兴州、恩州和冠州都不领县。

与金代1207年山东地区城市建置比,新置县有八个,为齐东县、新城县、丘县、任城、青城县、肥城县、蒙阴县、巨野县;废或省并县有四个,昌乐县、新泰县、即墨县、泗水县;升四县为州,历亭县、冠县、兰陵县、博兴县分别升为恩州、冠州、峄州、博兴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宋史   山东   东平   中书省   地区   城市   政区   元代   北宋   特征   时期   等级   体系   宋金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