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子到和亲,从和亲到联姻,论古代政治外交的智慧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送和蕃公主》

生存之道,一文一武,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在实力强大的时候以武力威慑他国,在实力不足的时候,便以财色诱惑他国,赢得残喘的时间,这种情况在战乱时期比比皆是。

在弱国向强国臣服(蛰伏)的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三个方面,钱财、美色和人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臣服方式,这就是武力之外的政治。

武力是明面的,是直接的,但政治则是隐藏的,而我国古代的政治外交变化,可以从质子、和亲、联姻三个不同阶段体现。

一、质子的出现到结束

(一)质子的出现

质子,主要形容古代社会被一个国家派遣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质,因为派遣对象多为王子和贵族子女,所以用“子”来形容。

其实质子贯穿了我国的整个封建历史,但因为后续朝代并没有使用质子这个名称,所以质子一般用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质。例如秦国秦始皇的父亲,当年就是秦国派往赵国的质子。

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

其实不仅仅是秦始皇的父亲,在春秋战国时期,质子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不仅弱国会向强国派遣质子,以表达自己的忠心,强国之间也会互相派遣质子,以此表达结盟之意,例如当时的强国赵国,也曾派遣燕太子作为质子。

除了人质的属性之外,质子往往也有外交使者的属性,因为质子本身有非常强大的背景和能力,所以质子在其他国家不仅会受到很大的尊重,同时也作为信息联络员,负责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

二、那么为何质子制度后来会逐渐消失呢?

(一)质子的重要性

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质子的地位非常高,很多质子在回国之后都会继任王位,因此派遣质子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手段。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随着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质子的地位也开始逐渐降低,到了后来处于被抛弃的状态。

这时就又要说到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了,如果不是吕不韦的出现,秦异人的下场只有一个:孤独终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里要从质子的身份开始说起。

最开始的质子多位皇室成员,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背后也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网,他们即使失去皇帝的庇护,也有家族的庇护,这股力量是一个国家也不愿意轻易得罪的。

可这份力量并不是永恒的,为了让国家不因为一个质子受到威胁,有的国家开始派遣一些不够重要的人成为质子。

此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皇位争夺。

有的质子在出发前还有很强的背景,但随着皇位争夺,这些质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影响力,属于可以被抛弃的对象。

在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周郑交质》中曾记载:“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质子渐渐的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只不过是泄愤的对象,这里又要拿出秦异人的例子了,秦异人虽然享有皇位继承权,但在遇到吕不韦前,早已无人在乎他的死活。

(三)质子的消失

在战国结束后,类似质子的制度其实还保留的一段时间。

《后汉书》曾记载:“单于岁尽辄遣奉奏……汉遣谒者送前侍子还单于庭,交会道路。”

说明汉朝在降服匈奴后,依旧在使用着类似质子的手段,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国家的强势,在明显的国家实力面前,质子才有威慑力。

因此除了质子制度外,在政治方面还出现了和亲与联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来说,和亲出现在两个国家实力强弱明显的时候,联姻出现在两个国家实力均衡的时候

就像是在民间,两个大臣之间会进行政治联姻,两个商人家族会出现商业联姻。

三、和亲的效果

(一)和亲的出现

和亲是中原地区专业的名词,特指中原地区与外族势力进行一场有明确目标的婚姻活动,是一种凌驾于质子制度之上,直接以国家形式完成的外交活动。

和亲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最晚出现在清朝,例如吴越时期就曾出现了和亲,《夫差内传》曾记载:“不意颇伤齐师,愿结和亲而去。”

(二)和亲的目标

从目标上来说,和亲作为一场政治外交活动,一共可以实现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个就是维护和平,当中原地区的实力不如外族势力时,就会选择以和亲为主,以进贡为辅的外交活动,其中的代表就是刘邦和冒顿单于的和亲活动。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亲自带兵进攻匈奴,大败而归,为了维护汉朝的和平,刘邦不得不选择和亲,这算是直接承认失败,间接进行臣服的一种方式,这次和亲为汉朝赢得了足够的喘息机会,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汉朝扭转乾坤,打败了匈奴。

第二个目标则是一种“赏赐”,在中原实力强于外族势力的时候,外族会主动向中原提出和亲的请求,注意这里是“请求”。

他们希望通过和亲的方式获得中原政权的信任和更多的利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这样的情况。

《汉书·元帝记》曾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第三个目标则是分化外族势力,达到对外族的完全控制,在唐朝时期,唐朝皇室曾数次与突厥贵族进行和亲,和亲后的突厥贵族成为了唐朝的“自家人”。

他们不仅在唐朝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同时也获得了唐朝的支持,在突厥拥有很高的权力,唐朝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对突厥皇族的精准控制。

四、联姻制度

(一)联姻的目标

如果说质子、和亲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联姻就是主动出击,因为联姻讲究的是强强联合、门当户对。

在国家层面,中原的国度在遇到无法降服的对手后就会选择联姻,这样不仅可以强强联合,稳固边境,还可以间接提升国力。

在古代的联姻活动中,最出名的就是**公主了,《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赞蒙**公主由噶尔…冬,祭祀赞蒙**公主。”

那么这段记载的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唐太宗时期,经过东征西战,几乎已经征服了周边的所有势力,唯独吐蕃让李世民无可奈何,因为吐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传统的步兵和骑兵很难对吐蕃造成威胁,再加上水土不服和高原反应,唐朝军队在吐蕃面前连十分之一的实力都拿不出来。

反观吐蕃,虽然频繁对唐朝进行骚扰,但获得了战果并不多,因为在平原地区,吐蕃完全不是唐朝军队的对手,虽然两国间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可这样对边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对国力和军队的损耗也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世民主动提出了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不仅帮助唐朝稳定了边境,还获得了吐蕃的强大助力,直接帮助唐朝扩大的经济版图,对周边国家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唐朝本就强大,此时再加上一个吐蕃,别的国家自然不敢造次。

(二)联姻的效果

联姻作为一种收获大于付出,且不会有负面影响的活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政治手段,同时还可以避免大量的战争出现。

不过联姻的前提必须是国家的实力足够强大,就像是民间联姻,比如是“门当户对”才能叫做联姻,反之则是“下嫁”和“赘婿”。

质子、和亲、联姻作为一种以婚姻为媒介的政治外交手段,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原政权对不同敌人的处理方式。

三种方式虽然程序不同、付出不同,却可以得到和平的结果,不过也有朝代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这就是宋朝。

宋朝除了初期,基本上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先后臣服(结盟)与三个势力,这期间宋朝一直都是弱势,但宋朝历史上很少出现和亲与质子的情况,因为宋朝选择全部用钱代替,相比足够数量的钱,和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结语:

无论国家强与弱,政治外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而质子、和亲、联姻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政治智慧,分别代表了隐忍、示人以弱以及拉拢,表面来看,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明哲保身,可从古代学说的角度来看,应当属于“谋定而后动”,套用现代流行语言就是“扮猪吃老虎”。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他的人生就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在越国失败后,勾践的身份就是“质子”,这时的全程隐忍,试图寻找转机,在获取信任回到国内后,勾践常年向吴国进攻粮食、金钱和美女,实际上此时已经进入了和亲的手段,其目的是麻痹对手。

最后就是联姻了,曾有不少学者指出,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乃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地盘,所以越王勾践剑极有可能是他女儿嫁到楚国时的陪嫁,这就是联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从弱到强,就是质子、和亲最后到联姻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史记》司马迁 西汉
  2. 《后汉书》范晔等 南宋
  3. 《汉书·元帝记》班固 西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质子   吐蕃   单于   政治   中原   外族   唐朝   外交   古代   实力   智慧   方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