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首,探究萧何的成功之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汉初定鼎天下之时,萧何被誉为“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贤相。汉高祖刘邦对萧何评价极高,常言“吾不如萧何”。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编造谋反罪名先后处死臧荼、韩信、彭越等多个功高震主的诸侯能臣,而萧何却能地位冠绝群臣之上,声名荣誉广播后世。

萧何是怎样的人?又何以在刘邦翦灭功臣时脱身呢?

一、年少不凡

萧何年少时曾在沛县担任主吏掾的职务,主吏掾是秦国时主管群吏进退的官职。平日里勤勉好学,思想机智敏捷,对历朝历代的律令法制很有研究。

他生活节约,性格随和,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即有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还在作屠夫的樊哙等人,他看刘邦与众人不同,谈吐不凡而有大贵之相,对他很关照。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他与夏侯婴、周勃等人密切关注局势,同时与身处异地的刘邦暗中联系。

陈胜、吴广起义对天下局势产生了很大影响,萧何献计让刘邦返回被当时沛县县令拒之门外,刘邦写告沛县父老书使百姓杀掉县令,后百姓与众人一同拥立刘邦为县令。

公元前208年,项氏刘邦约先入咸阳者王,刘邦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帮助下顺利攻破咸阳,大臣将领看到秦宫的繁华都忍不住抢掠,刘邦也不例外,后为张良、樊哙劝阻。

唯独萧何什么也不贪恋,而是赶往丞相御史府清查户籍档案等,以便日后查用。

依秦朝典制,除军权外的各种国家大事都由丞相、御史大夫包揽。

因此丞相御史府关于秦国的资料是最全的,别人不知,为官多年的萧何了解得很清楚,全军上下无不拜服,刘邦也非常惭愧。

萧何将这些档案收容整理,使刘邦对当今天下边塞险关、户籍风俗、国情强弱等等尽在掌握。

后来制定方针政策也是以此为依据,这对西汉以后政权的建立和稳定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可见萧何的远见卓识。

不久后项羽也入关,在萧何、张良劝阻下,刘邦选择弃咸阳入蜀地修生养息。

萧何偶然结识韩信,对他非常欣赏,韩信得不到重用离开汉营时,萧何为举荐他不惜放下公务策马追赶,并劝刘邦大办庆典封韩信作大将军。

后来韩信没有辜负萧何的期望,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与萧何的慧眼识人分不开。

汉元年八月,刘邦采纳张良、韩信的计策率领大军向东进攻,萧何留守巴蜀后方负责征税、供给军粮。

后萧何又坐镇关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咸阳城,萧何一面安抚百姓一面恢复生产,制定律令维持秩序。

在萧何的精明有方的政策下,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战争后方稳定,也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汉二年刘邦顺利进驻彭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后来战役中多次失利,坐镇关中的萧何仍一如既往,运送军用维持后方,刘邦也因此能多次振作。

后来项羽兵尽粮绝时,刘邦仍有萧何这个坚固的后方,所以才能越战越勇,最终逼项羽死于垓下。

这期间刘邦多次弃兵逃走,如果萧何有不臣之心轻而易举便可杀刘邦取而代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心一意为刘邦守在战事后方,不断功功军用,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刘邦称帝后大赞张良、萧何、韩信,一者运筹帷幄,一者镇国抚民,一者屡战屡胜,将三人视为他最得力的功臣,他们也因此并称为“汉初三杰”。

后刘邦论功行赏之时将萧何置于首位,位于众卿之上,时称“开国第一侯”。后刘邦定都咸阳,将咸阳更名长安,其规划建设最早也是出自萧何。

称帝不久后,刘邦就开始清除功高震主之臣的计划,其中用兵如神的韩信最为刘邦所惧,韩信也知道自己早处于危险当中,遇事则称病不朝,一直是刘邦的心病。

吕后得知陈豨筹划谋反,韩信主谋,便急急与萧何商议,百感交集的萧何用既将韩信骗入长乐宫,被吕后杀害,后来吕后又将韩信父母妻子一概除尽。

萧何杀死韩信对刘邦来说是除去心病,于是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

韩信的功成名就离不开萧何,最后灭族也是拜萧何所赐,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后来,由于萧何太得民心,地位已列公卿之首,刘邦再无可封,对他也深为忌惮。

萧何观他人清,对自己所处的危境却没意识到,在东陵瓜召平的劝言下萧丞相猛然惊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使自己免遭祸患,终于还是戴上了枷锁。

没过多久,刘邦身边一名卫尉劝说,“丞相在大权在握时没有谋权之心,现在怎会为了蝇头小利断送自己呢?”于是刘邦才赦免萧何,当时他已有60岁了。

不久刘邦病逝,刘盈即位,萧何位居丞相,年事已高的他制作汉律九章,成为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

二、独到的政治眼光

当时陈胜吴广死后,依据当时的“楚怀王之约”,先入关中的人可以称王。

沛公的军队先进入关中后无不为繁华之景迷乱心眼,唯有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件事在当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可见萧何的与众不同,他非好色贪财之徒,深谋远虑,政治眼光独到。

后来刘邦对各种形势的掌握了解,这些资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刘邦称帝之路中非常重要的垫脚石。萧何这一举动也成为后来人的榜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项羽入关中,背弃怀王之约,驻军鸿门,刘邦想借机攻打,萧何为他分析现在汉中称王是寻死之路,“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后来萧何长期在此地驻守,汉中成为刘邦对抗项羽的重要根据地,刘邦称帝后萧何又留守巴蜀,不断为前线提供粮草兵力。

使得刘邦即使多次败仗也能迅速重振旗鼓,后论功行赏时萧何能官居丞相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此外,政权的建立更离不开民心法度,在这两个方面萧何都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在楚汉之争当中,时常留守根据地的萧何安抚百姓发展经济非常有方法,在保证物资充足的情况下还能民心所向,为四处征战的刘邦也赢得了很大支持。

并且在政权建立后也能同百姓保持亲密关系,可见萧何的高人一等之处,但他也是因此后来受到刘邦猜忌。

法令制度上,萧何在贯彻刘邦“约法三章”的同时延伸,制定了更为适合的抚民、发展政策,为汉朝崛起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伯乐般的识人眼光

对汉王朝来说,萧何不仅是能使汉朝长治久安的千里马,还是极具识人眼光的伯乐。他为汉朝举荐的韩信、曹参都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非同小可的贡献。

韩信自不必说,在楚汉之争中任大将军,凭借天才的军事才能,屡战屡胜,为刘邦取下无数城池。

曹参是惠帝刘盈即位后继任萧何之位的汉朝第二位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开辟了道路。

在当时,萧何与曹参多有不和。两人都是刘邦自沛县起就陪伴左右的同乡,本是老战友。

灭秦之后,因为战略的改变,曹参总随刘邦征战四方,萧何或留守蜀地或关中,两人交往便逐渐减少了。

西汉刚刚建立时刘邦论功行赏,萧何被拥为众卿之首,曹参心中不服,两人之间的嫌隙由此而生。

此后文献中再无两人交流的记载,但萧何在临终前仍是举荐曹参作下一任丞相,表现出慧眼识人的风范和顾全大局的气度。

四、从善如流以化险为夷

汉三年时刘邦与项羽在关中交战,此时萧何留守巴蜀,忠心不二作刘邦的坚固后盾,但刘邦多次派使者打探虚实,对萧何有所猜忌。

萧何的门客建议他让自己亲友入军作战以免刘邦猜疑,萧何听从,这也是后来论功行赏时能功居首位的原因之一。

后来,萧何位居相国,为刘邦献计除掉韩信,荣宠更甚,四处来贺,唯独召平悲伤,实际上此时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已经很深了,所谓旁观者清便是如此。

在召平的分析建议下,萧何拿出田产财富以充国库,幸免于难。

后来黥布叛乱,刘邦率兵平定时多次派使者打探萧何有什么动作,萧何入关中十几年自是民心所向,再次派人监视萧何,最后自毁名声才不至于加深刘邦猜忌,也是后来刘邦能听从他人建议赦免萧何的原因。

这三次猜忌可以说越来越严重,如果萧何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建议,必然步韩信之后尘。

作为丞相,萧何不但要忧心百姓,更重要的是得到君王信任,身处高位的萧何更是胆战心惊,正是因为他的从善如流才能多次化险为夷。

结语

萧何独到的政治眼光、伯乐的识人才能使他身居相位,从善如流的性格特点让他多次化险为夷,他秉持着执着而不固执、灵活而不油滑处世哲学,为汉朝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制定的律法政策也成为后世的借鉴,最后临终前举荐与自己不和的曹参作丞相更成为后来人的榜样。

参考文献:《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沛县   关中   项羽   伯乐   从善如流   论功行赏   律令   汉朝   丞相   刘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