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于一博:明朝张璁20年8次会试才中进士,却9年就升首辅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实行内阁制。慢慢地,内阁首辅就成了文官之首,一样位高权重。在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有许多名气很大的首辅,比如早期的三杨,中期的严嵩、张居正等。

因为内阁首辅的权力很大,形如宰相。所以明朝大多数的首辅做到这一位置,从他们中进士时算起都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嘉靖朝早期的首辅张璁。他从中进士到官至首辅,只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时期升官最快的人。

张璁是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张璁自小天资聪颖,且有很高的志向。他13岁就写下了:“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灌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的诗句。不仅如此,张璁最初的科举之路也很顺利,他18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是世人眼中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张璁中进士是指日可待的时候,他却从弘治11年(1498年)第一次参加会试开始,连续失利。从最初赴京时的年少风流到后来时的两鬓渐白,二十多年间,张璁一次次往返浙江与北京之间,他相信以自己的才华一定会考中进士。正德12年(1517年),张璁第七次参加会试,结果又失利了。这一年张璁已经44岁了,他终于想向命运低头了。张璁在这次会试落榜后准备去吏部备案参加“大挑“,捞个小官做做养家算了。可是有一天,张璁在拜访了一个叫萧鸣凤的浙江同乡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再考一次。

萧鸣凤是浙江绍兴府人,他少年时曾跟随大儒王阳明学习。别看萧鸣凤比张璁小十多岁,可人家早已在上一科中了二甲进士,现官授监察御史。虽然萧鸣凤做着风闻奏事的言官,但是他扬名京城得却是“占星术”,人送外号“萧北斗”。萧鸣凤在得知张璁决定不再参加会试转而要到吏部参加“大挑”后,就问了张璁的生辰八字。萧鸣凤在心中推敲了一番后对张璁说:“三年后,你必然会考中,再过三年你将会突然显贵”。张璁听了此话,本就不甘心的他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46岁的张璁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三年前萧鸣凤所说的话真得应验了,这次会试张璁终于考中,成为一位准进士。正德十六年,张璁参加殿试,结果名列二甲。只是钦点他们这些新科进士得已不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而是即将改元嘉靖的朱厚熜。殿试结束后,47岁的张璁分发礼部观政。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明朝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于三月十四日突然驾崩了。由于正德皇帝不但无子且没有亲兄弟,这就产生了由谁继承皇位的大问题。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皇位继承人应优先从正德皇帝父亲弘治皇帝的几个亲侄子中来挑选一位。为了尽早让天下人安心,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与总揽朝政的首辅大臣杨廷和在一天之内就挑选了成化皇帝四子、弘治皇帝的亲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独子朱厚熜。弘治皇帝的亲侄子有好几个,为什么单挑朱厚熜,其实不外乎两点,一,朱厚熜十五岁的年龄正合适,因为继任皇帝年龄太大,张太后与首辅杨廷和不好把持朝政,年龄太小,又恐天下人说他们专权。二,在弘治皇帝几个亲侄子中,只有朱厚熜的父亲已不在世,而其他几人的生父都活得好好的,选朱厚熜就没有新皇帝登基后,生父干政得后患。

既然继任皇帝人选挑好了,张太后与首辅杨廷和等人就以刚驾崩得正德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遗诏。可是在写这道让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的遗诏时,杨廷和等人犯了一个想当然得错误。遗诏是这样写得:“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这其中以“嗣皇帝位”四字最为重要。在首辅杨廷和等朝臣得认知中,“嗣皇帝位”就是表示“入嗣孝宗,继统大位”,两者合一。因为根据儒家礼法,皇位属于孝宗、武宗父子的大宗。来自小宗的朱厚熜只有入嗣孝宗,才能以孝宗嗣子的身份合法继承大统。不然太祖的子孙那么多,大家都有资格继承大统。然而接到“遗诏”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却不是这么理解这四个字得。

就在首辅杨廷和等人以为被选中继承皇位的兴献王世子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的时候,没想到他们却是为自己挑选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年少的朱厚熜是个天生的权谋高手,他并没有被突然降临的好事冲昏头脑。而是敏锐得感觉到如果自己按照张太后、杨廷和等人得安排入承大统,以后必将受制于人。于是年仅15岁的朱厚熜在心中谋画好了对策。

当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一行人经过二十多天的跋涉来到北京城外时,朱厚熜发难了。根据礼部安排朱厚熜将以皇太子身份从皇城的东华门进宫,然后举行入嗣孝宗(弘治皇帝)的仪式,最后再在群臣劝进下登基。朱厚熜果断地拒绝了礼部得这一安排,他给出得理由是先帝遗诏中只写着让自己“嗣皇帝位”,并没有说让自己入嗣孝宗,自己是直接来继承皇位得。朱厚熜得不按套路出牌,打了杨廷和等人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杨廷和肯定不能同意朱厚熜得做法,因为那样将让他愧对孝宗、武宗父子。所以杨廷和坚持要朱厚熜以孝宗皇子身份继位。面对首辅杨廷和得再次要求,朱厚熜反将一军,他提出自己要回转封地湖北安陆,不继承皇位了。这时武宗的遗诏早已颁布全国,天下人都已知晓将由兴献王世子接任大统。如果兴献王世子不能顺利继位,必然引起天下人得非议。在此情形下,性格软弱的张太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先让兴献王世子入宫登基,剩下的事情登基后再说。张太后得这一退让,就让杨廷和在与朱厚熜“继嗣”还是“继统”之争中失了先手。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从皇宫正门大明门入宫登基为大明皇帝,同时颁诏明年改元为“嘉靖”。

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几天后,就为如何给自己亲生父亲上封号和首辅杨廷和等朝中大臣产生分岐,至此明史上重要的“大礼议”正式拉开帷幕。起初在“大礼议”中,嘉靖皇帝处于下风。因为在当时人们得普遍认知中,嘉靖皇帝既然继承了孝宗、武宗父子留下的皇位,就应该称伯父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为皇叔考。当然也有一些朝臣想逢迎嘉靖皇帝,只是他们不是拉不下脸面,就是找不出有力的说辞。

这时新科进士张璁正在礼部观政,本来像他四十七岁才中进士步入官场,以后仕途发展空间也不大。但是“大礼议”一起,张璁觉得改变自己命运得机会来了。他敏锐得发现新登基得皇帝虽然年纪小,但是有主见,懂谋略。别看首辅杨廷和等人浸淫官场几十年,其实根本不会是新皇帝得对手。再说张璁自己多次会试失意,他也对杨廷和这些当政者多有怨言,觉得这些人行事浮华,尽是些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现如今嘉靖皇帝要为自己的父亲正名,上尊号,正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于是张璁决定雪中送炭,率先声援皇上,为皇帝得行为找出理论解释。张璁利用自己在礼部观政得便利,通读古今礼法书籍,然后他出手了。

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日,观政进士张璁上疏支持嘉靖皇帝。张璁首先指出杨廷和等人援引得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例子与当今皇上得情形不一样。因为他们二人都是被汉成帝和宋仁宗先立为太子收养在宫中,然后再继承得皇位,而当今圣上又没被孝宗收养过。接下来张璁又模糊概念,强调“伦叙当立”与“兄终弟及”(其实按照当时的叫法嘉靖皇帝朱厚熜只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从弟),最后张璁又另辟蹊径,他从人情入手,大谈嘉靖皇帝所做所为的合法性。张璁指岀礼不外乎人情,圣人也是根据人情来制定得礼。所以皇上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是人之常情,符合礼法。不得不说张璁很有辩材,他提出得说法给了嘉靖皇帝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尊自己母亲为太后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给杨廷和的政敌比如杨一清等人极大的鼓舞。

虽然张璁的上疏让嘉靖皇帝看了后大呼:“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但是也激起了反对派得怒火,他们甚至想派人刺杀张璁。最终首辅杨廷和等人把张璁给赶岀北京城,弄到几千里外的陪都南京任刑部主事。

正如张璁所预料得那样,杨廷和等人最终是斗不过嘉靖皇帝的。到了嘉靖三年,已经掌控朝政的嘉靖皇帝把杨廷和、杨慎父子赶出朝堂。而张璁却被从南京召回,他的所有付出即将得到回报。

张璁重新回到北京后,他的仕途就像开了挂一样,一年一升,或一年数升。嘉靖三年正月张璁升翰林学士,四年进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进左侍郎,六年初,敕掌都察院,至冬,又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七年进少傅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嘉靖八年九月,进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为首辅。至此张璁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授官到嘉靖八年(1529年)官至首辅,位及人臣共用了9年时间。

既从张璁被嘉靖帝召回北京受到重用后,他就一展平生抱负,为大明做了许多实事。张璁执掌都察时,大力整顿吏治。本着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他先从都察院入手,对那些不称职的御史进行罢黜。张璁还规定御史出巡地方时不许讲排场,不准地方官迎送,接待也要从简。张璁把都察院整顿好了后,就让科道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张璁看到各个衙门官员当值时自由散漫、来去由心,就创造性得制定了上下班考勤制度。

张璁执掌礼部后,他又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的素质。

张璁当了首辅后,他就向嘉靖帝提出废除镇守太监。从明初起,宫中就有向地方上派镇守太监的习惯。这些镇守太监平时依靠皇帝,专权乱政,结党营私,大肆搜刮财物。在地方上更是作威作福,不仅渔肉百姓,就是对地方官员也是一样欺压。所以说镇守太监就是大明身上的一颗毒瘤,近百年来,大明的文官集团一直想铲除了它,只是没人能做到。张璁当政后,他利用嘉靖皇帝对自己得信任,极力主张革除镇守太监。张璁在革除这些镇守太监时非常有谋略,他采取了不事声张,和循序渐进的方法。嘉靖十年,张璁派人调查那些分布在各地的镇守太监有没有什么不法之事。很快浙江、两广、福建等地的镇守太监就因“贪纵害事”被革除。在第一步成功后,张璁乘势把一些位置不重要的镇守太监革除。最后,张璁才把权力最大的各边镇镇守太监革除掉。这样,危害大明近百年的镇守太监制度就此被革除。张璁在士林中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变。

张璁整治完宦官后,又把矛头指向皇亲勋贵。大明自开国至嘉靖年间,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这期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皇亲国戚和军功勋贵。这些特权阶级不仅从朝廷手里要来大量庄田,还从老百姓手中强取豪夺土地。这既让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又造成了朝廷税赋得大幅下降,至嘉靖初年能收田税的田地只有洪武年间的一半。一方面百姓贫困,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吃紧,可以说大明到了危险得边缘。张璁正是看到这一点,他大力清理庄田,让那些皇亲勋贵把非法占有得田地吐岀来,还给百姓。清理庄田是个很得罪人的事情,但是张璁无所谓,他早已习惯了。在张璁得强力推行下,清理田庄取得很好的成果,朝廷的收入得到了增加。

张璁从嘉靖八年起至嘉靖十八年他去世为止,他在首辅之位上三进三出。张璁不畏坚难,革除积弊,推行新政,极大得缓和了当时日益加重得社会矛盾。可以说张璁是一位有魄力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也为后来万历年间名相张居正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纵观张璁一生,少年时成名,中、青年时代蹉跎于会试,在四十七岁这个在古代都算一脚踏入老年的岁数才中进士。然而张璁不甘心混几年官场就致仕回乡,他想革除大明多来的积弊,为天下老百姓做一些事情。所以“大礼议”出现时,张璁果断抓住这个机遇,他顶着“希意干进”的骂名,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年少的嘉靖皇帝。结果证明张璁赌对了,嘉靖皇帝掌控朝政后对他大力提拔,使张璁在短短的九年间,由一个从七品的观政进士升到正一品的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内阁首辅。他死后更是获封太师,谥“文忠”,可谓哀荣倍至。同时因为张璁在执政时,廉洁奉公,多有政绩,从而青史留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会试   进士   正德   大明   明朝   世子   礼部   嘉靖   皇位   太监   皇帝   人生   于一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