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4:王淩为何不战而降?(淮南一叛后有哪些人事调整?)

251年初,荆州战区统帅王昶上疏请求伐吴,得到司马懿的鼎力支持。详见这篇:江陵、夷陵之战:吴国军二代的集体亮相(曹魏后期的名将是谁?)

与此同时,吴国派兵十万在东线堂邑修筑涂塘,堵塞涂河(三年春,吴贼塞涂水)

吴国更多的目的是进入战略防守,这时候孙权已经开始托孤了,对外必须保守,相关历史详见这篇:孙权选诸葛恪首席托孤大臣的缘由(其它四位辅政大臣背景如何?)

眼看南线王昶出兵,东线因为吴军堵塞涂河导致魏国淮南很多地区淹没,王淩抓住契机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讨伐吴国。只要朝廷一答应,王淩立刻就能拿到兵权(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

但是王淩的底牌司马懿已经看的一清二楚,怎么会批准!(三年春正月,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请发兵以讨之。帝潜知其计,不听

这样一来,王凌慌了,大家都是老狐狸,你同意王昶出兵,却不给我兵权,这不就是开始疑心他了嘛。

王凌派心腹杨弘去说服兖州刺史黄华和他共同举事(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

这是王凌失败的又一大原因。

黄华和他并无深交,造反这种大事怎么能随意告诉别人!

但是王凌没办法,楚王曹彪就在兖州,属于兖州刺史的管辖范围内,是王凌起兵合法性的关键环节,王凌必须要拿下兖州这个环节。

没想到杨弘一到兖州,就和黄华联名上奏司马懿,告知王凌即将叛(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连心腹都看出你不行了!

证据确凿,司马懿不想打也要打了。大魏军神调集数万人马,从水路南下,中央军顺颍河走水路疾行,仅九天就抵达豫州项城,迅速推进到了甘城(颍上县北),距离寿春不到百里。为了稳住王凌,司马懿在进军途中还下令赦免王凌之罪(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内外交困的王淩明白一切都完了。

1、外部没有争取到兖州刺史黄华的支持,就无法联络上曹彪,起兵的合法性都没有!

2、拿不到朝廷授权,就无法调动扬州兵马,下面的将领自然不愿服从,这点十分关键,毌丘俭起兵时,将淮南的大小将领、官吏悉数召集到寿春城内强行压为人质(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於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3、内部亲信背叛,他还能相信谁?

结果三叛中,原本实力最强、资格最老的王淩一枪未发,就带着印绶和节钺,乘船沿颍河溯流而上,亲自拜见司马懿谢罪(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政变的企图已经被对方识破,以司马懿的作风会绕过你嘛?

这时候投降,说实话档次真的降低不少,看看淮南后面的两叛,毌丘俭、诸葛诞是何其的壮烈!

所以咱们这个系列一直说,人性是复杂的,或者说人性本利,之前还一腔热血要为曹家抱不平的王凌,转眼就到司马懿面前乞求他的饶恕。

司马懿派人为王凌解缚,并交还王凌之前交出的官印、仪仗(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

司马懿当然不是想放过王凌,但此时寿春的情况他还不清楚,现在杀了王凌,万一激起城内死党的反弹呢?

司马懿的举动反而误导了王凌,认为自己已被赦免,于是乘小船前去拜见司马懿,却被司马懿派遣的部下阻拦在十余丈外(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

王凌喊:“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

司马懿答:“因为你不是竹简能调回来的人啊!”(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

随后遣步骑六百押王凌回洛阳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王凌至此方知司马懿的决心,他还不死心,派人找司马懿要棺材钉子做试探。结果司马懿送去了一大筐。

王凌彻底失望,走到项县时决定自杀,死前看到好友贾逵的祠堂在岸边,大呼道:“都快八十了,竟然身败名裂了啊,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饮药死)

王凌死后,司马懿把王凌,令狐愚尸体挖出示众三日,所有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

唯一的例外是郭淮的妻子(王凌的妹妹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郭淮最终成功救回了自己的妻子,依靠的是啥呢?

手里的军权!

注意这句: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如果搞大了,司马懿就要面对另一个战区的叛乱,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法度都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太原郭氏后面还有他们的故事,只是太原祁县王氏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两晋时期在政治上备受压抑,无人显贵。

刘宋时车骑将军王玄谟,自称王允从子王宏六世孙(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其自叙云尔

注意最后一句“其自叙云尔”

西魏大将王思政自称太原祁人,汉司徒允之后也。自魏太尉凌诛后,冠冕遂绝。父佑,州主簿其实王思政是随慕容鲜卑入中原的高丽豪酋乐浪王氏后人。

接过太原王氏这支大旗的是另一支:晋阳王氏。

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远放平原郡,借着这个机会,司马懿又把曹氏诸王全都迁到了邺城关押软禁了起来,防止再有实权派以此为由起兵反抗司马师(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就这么落幕了。

王凌死后,司马懿对淮南战区重新做了人事安排。

司马懿安排老部下胡遵担任征东将军,诸葛诞,被提拔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魏国的军职可以移步这篇:征东将军VS镇东将军,哪个官职高?(邓艾钟会为何反目成仇?)

顶替诸葛诞担任扬州刺史的是文钦。

这个人事安排十分精妙:

1、淮南战区最大领导变成了自己在雍凉战区的嫡系胡遵;

2、诸葛诞在王凌叛乱时立场无懈可击,作为榜样必须给予奖励;

3、但司马懿对诸葛诞也不放心,继续提拔和他不对付的文钦,让两人互相牵制,方便自己控制。

干掉王凌两个月,251年八月,司马懿也走了。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司马懿相国、郡公。

之后的淮南虽然再次掀起了两次大规模叛乱,但是司马懿已经提前做了多种预备:

1、曹氏所有宗亲全部软禁关押解决了宗室隐患,这就断了后面起兵的合法性来源,毌丘俭起兵就无法利用曹氏宗亲,甚至不敢反司马氏,仅仅针对的是司马师而已(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以侯就弟。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远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2、将淮南势力最大的王凌干掉。

3、提拔邓艾创建淮南淮北的军屯(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从此淮北仓庾相望,此后每当东南有战事,中央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当地有海量的物资储备供给中央军(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为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围困叛军,平定叛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淮南   兖州   印绶   司马   太傅   太原   刺史   战区   诸葛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