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57)库尔斯克会战(1)

斯大林格勒方向会战结束后,从南到北,苏军各个方向的反击作战也频频告捷,列宁格勒、顿河流域、北高加索等地的德军先后败退。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使德军遭到沉重打击,元气大伤,粉碎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改变了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是苏联卫国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欧洲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苏军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苏德之间战争的进程,开始发生根本转折。

同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引发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深刻政治危机和军事危机。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军在苏德战场的空前失败,德军士气一落千丈,在德军内部,甚至在部分希特勒将领中,对打赢战争的信心产生严重动摇。

在希特勒大本营里,怨声四起,一些纳粹将军还暗中策划了推翻希特勒的政变,德国与附庸国的关系显著恶化,这些国家的离心倾向日趋明显,不愿再听命于德国。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尽管希特勒一再坚持要求增加苏德战场的力量,但附庸国不愿再做出更多的承诺。

日本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向德国表示,无法参加对苏作战,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覆灭,使这些国家的执政者对希特勒的信心产生严重动摇,他们开始寻求退出战争的方法和道路。

1943年3月26日,墨索里尼在给希特勒的信中,建议同苏联单独媾和。

一些中立国家对德国也越来越持慎重态度,1943年,同德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从苏德战争前夕的40多个减少至22个。

德军自1941年6月入侵苏联至1943年初,已经损失了200万以上的兵员,除了历年的征补外,希特勒在1943年1月13日,又发布了“防卫第三帝国”的总动员令,其中把男子征召的范围定在16~65岁。

这样一来,德军此刻仍然能在东线保有198个师,虽然素质不如往昔,但是其整体实力仍旧不可轻视。只是军备的生产一直赶不上作战的损耗,从而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

例如,在1943年1月时,苏德前线全部18个装甲师,只有495辆坦克可用,其困境可想而知。

与德军形成对照的是,苏军方面自从斯大林格勒大胜后,利用潮水般的猛攻解放了许多城市,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兵源。同时,苏联庞大的工业能力也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军备。

1943年初,德军在溃败的同时,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联红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

紧接着,曼施坦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使该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

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军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

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彼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双方出现僵持局面。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他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提出在夏季实施一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

但是,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苏军突出部。

而对于这个退求其次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

其一、放弃邓尼茨河附近的土地以引诱苏军深入,待苏军战斗力衰竭后再予以反击;

其二、趁苏军尚未完成攻势准备前先行发动攻击,借助大规模的包围及歼灭战重创苏军。

对兼任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来说,苏德前线的攻守问题不仅仅是个战略问题,更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希特勒认为,若采取“后攻”,不仅将被迫放弃无数德军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大的土地及资源,更会对巴尔干半岛上的轴心国家产生不良的影响。惟有采取主动攻势,才能重新巩固“德军无敌”的神话,以加强各盟国的向心力。

而且此时,土耳其的问题也很棘手,同盟国及轴心国都想争取土耳其加盟,德军势必要在苏德前线有所表现。

凡此种种因素,迫使希特勒作出了“先攻”的决定,而库尔斯克战线的突出部分正是攻击的最佳目标。

库尔斯克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联红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

德军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了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联红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

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先发制人,以库尔斯克为突破口,发起新一轮攻势,歼灭苏军主力兵团,保住奥寥尔突出部,为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进一步东进创造有利条件。

此时,随着战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苏军在1941年底又研制出了新型T-34型坦克,这种坦克无论在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力方面都比德国坦克优秀。因此,德军对新型坦克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

德军坦克集群

为此,德军也研制开发了新型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其中虎式坦克是搭载88毫米反坦克炮的重装甲坦克,深得希特勒的厚爱。希特勒甚至认为一个虎式坦克营即抵得一个坦克师的战斗力,因此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数量时才能发动攻击。然而此时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月产量不过各只有25辆而已。

不过这种窘状很快便得到改善,1943年2月,德军“装甲部队之父”古德里安将军出任德军装甲兵总监,肩负起重建装甲部队的任务。另外,修贝亚接任军需部长,统一并强化了德国的军需生产。由于这两人不断努力,德军装甲部队又渐渐恢复了元气。

德军士兵正在构筑野战机场工事

1943年4月15日,德军开始拟定第六号作战行动。由中央集团军及南方集团军对库尔斯克一带的突出部分实施南北夹击,企图包围并歼灭其间的大量苏军。

依照曼斯坦因的计划,攻势应当在5月初融雪期结束后发动,只要苏军整补还未完成,德军便有可能重演1941年的大胜,但是许多的因素使得攻击发起日一延再延,结果白白地延误了大好战机。

另外,1943年5月,北非的25万轴心军向英美盟军投降,这对希特勒而言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且,在扫清非洲障碍后,英美联军极可能在近期内进攻意大利,这也是个潜在的威胁。

在东部前线,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出苏军已经加强了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德军的攻势越往后延,苏军的防御工事就越坚固。况且,此时苏联正以每月近千辆的速度生产T-34型坦克。

德军担任北面主攻的第9军团指挥官摩德尔不得不一再请求增加部队,以面对越来越强的苏军。

与德军一筹莫展的境况相比,在红军最高指挥部内,斯大林和以朱可夫为首的将军们也面临着“先攻”或“后攻”的抉择。然而他们借助于“露西”间谍网的帮助,准确而迅速地作出了决定。

“露西”是鲁道夫·李斯特的匿名。他在第一次大战时即加入德军,但他却是个彻底反纳粹的人。纳粹兴起后,李斯特偷偷组织了10名反纳粹的军官,这10人都留在战后的国防军中,其中5人升至将官,8人任职于国防军最高司令部,另2人任职于德国空军。

李斯特本人则住在瑞士,随时将手下得到的情报传到苏联,这些情报后来果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连李斯特自己也始料不及。

早在1943年4月,“露西”即对红军提出了警告:德军将在泥泞期结束后立即发动夏季攻势,而库尔斯克的突出部正是德军的攻击目标。由于情报周全,再加上希特勒一再延后开战日期,苏军遂得以从容布置防御阵地,静待着德军的攻击。

对垒双方都深谙空中支援之道,为此都投下了血本,德国空军集结了2000余架飞机,占苏德战场的70%。

其中,有13个大队专门从本土和法国、挪威调来,这当中不乏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包括曾击落近千架敌机的第3战斗联队、第52战斗联队,以及俯冲轰炸航空兵主力——曾在波兰参与维卢尼大屠杀、在海上击沉苏联“玛拉塔”号战列舰的第2俯冲轰炸联队。

苏军的投入也并不逊色,他们投入了中央方面军空军第16集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空军第2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和远程航空兵主力兵团,共有飞机3100架(开战日又投入2000余架),兵力数量远远优于德军。

苏军的主力战斗机是雅克—3、雅克—9和拉—5,性能与德国最新型的Me—109G和FW—190A大体相当,特别是拉—5H型属最新改进型,首次投入战场,该型飞机发动机1850马力,比一般战斗机高出80马力,机动性好,坚固耐用。

苏军兵力部署

在库尔斯克,苏军一带共集结了130万名士兵、超过2万门的火炮和3500辆坦克,它们分属北边洛克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以及南边瓦图丁指挥的佛洛尼兹方面军。

另外,它的北面有帕波夫指挥的白扬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其后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斯帝普方面军。

这些兵力合在一起,总数超过200万,坦克更多达5000辆。

苏军把这项行动取名为“库图佐夫作战”,苏军在德军可能进攻的方向,以层层的地雷、铁丝网、碉堡及战壕构成一个巨大的防御阵地。

据估计,平均每公里正面埋下了1500枚以上的反坦克地雷以及无数的人员杀伤雷,其密度是莫斯科防御战的6倍,斯大林格勒会战的4倍。

与此同时,苏军一道道的壕沟及反坦克阵地也布满了库尔斯克地区。光是中央方面军即挖了大约54公里的战壕。每个阵地有3~5门重型反坦克炮、2~5门迫击炮,并有交通壕互相连结。

苏军还将许多反坦克炮放在改装的农舍中,前线的坦克也开进坦克壕中,仅露出炮塔射击,这种阵地战准备的规模之大,也是历次战争中罕见的。

为了防御德国空军的攻击,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内集结了9个防炮师、40个防空团、17个防空营,甚至还有10列防空装甲列车。

伴着俄罗斯平原的暖风阵阵吹来,数千辆坦克和数千架飞机齐聚库尔斯克地域,一场规模空前的空地大血战即将拉开帷幕。

库尔斯克战役首先在空中打响,还在双方筹备战事阶段,双方空军就竟相以对方航空兵为主要目标展开了一场对攻战,目的都是为即将打响的大决战作准备。

1943年5月6日,苏联空军首先发起空中进攻战役,连续4天猛烈地轰炸库尔斯克及其毗邻地区的德军26个机场,出动飞机总数高达1392架次,在机场上击毁德机373架,击伤51架,令惯于突击敌方机场的德国空军饱尝了被别人攻击之苦。

5月8日开始,苏军又进行了第二次空中进攻战役,继续猛轰德军机场,出动规模竟达到了3360架次。在突击机场的同时,苏联空军还对战区内和敌纵深交通线、仓库、通信指挥中心施加了猛烈打击。

德军也出动大批飞机对苏军机场和铁路线进行突然轰炸。

6月2日,德军287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分多批扑向库尔斯克铁路枢纽,苏军起飞386架歼击机拦截,经过数小时空中对攻,一举击落德军第一梯队轰炸机58架。

但是,德军后续梯队的160架轰炸机乘机突入了库尔斯克,对铁路枢纽投下了数十吨炸弹,致使苏军铁路运输中断了12小时,此役德军总共损失飞机145架,苏军损失则少得多。

苏军这两次空中进攻战役,使德军航空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改善了空中力量对比,为即将打响的大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德军兵力部署

德军担任北面夹击任务的是克鲁格指挥的中央集团军,下辖第2装甲军团及第9军团,担任主攻的第9军团由摩德尔指挥,辖有6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及十多个步兵师。大约有960辆坦克、2400门火炮,第2装甲军团则防守奥廖尔突出部以掩护第9军的侧翼。

在库尔斯克以南,德军的实力也不弱,在那里,主攻的第4装甲军团由霍斯指挥,辖有5个装甲师、1个机机械化师及5个步兵师。右侧是肯夫指挥的肯夫军团,包含3个装甲师及3个步兵师,士兵总数也有20万之众,拥有坦克1500辆。

加上全线的防御及支援兵力,德军在库尔斯克一共投入了90万名士兵、27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以及1万门火炮,其全部兵力占德军总兵力的1/3强。

库尔斯克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库尔斯克   斯大林   希特勒   苏联   战云   方面军   集团军   德国   始末   德军   世界大战   坦克   空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