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储蓄”论并不成立,提振楼市要从信心入手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对比2021年末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的数据,这意味着2022年这块存款的增量放大了7.94万亿。数据出炉后,所谓的居民部门“超额储蓄”论突然变得颇为流行。地产学者孟晓苏甚至据此表示,”劝居民拿出1/3存款买房“,更是直接引爆舆论。

2022年居民部门真的有“超额储蓄”吗?单纯从数字来看,去年住户存款增量确实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存款增量”并不等于“超额储蓄”。去年住户存款增量的放大,也不意味着居民部门的收入有大幅增长,这其实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疫情抑制了居民正常的消费行为,叠加预防性储蓄因素,大量居民的收入没能转化为消费,而是停留在银行账户中。据民生证券测算,疫情影响的居民消费节制约有2万亿规模。其次,2022年股市整体的低迷叠加两波理财赎回潮,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理财、股票转化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这意味着居民的资金只是发生了“搬家”,并不是真的增长。据测算,去年居民赎回的理财也贡献了约0.8万亿超额存款。

此外,居民部门在地产消费方面主动“去杠杆”也是存款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每月还贷的现金支出减少了。2022年,居民部门出现二十年来首次连续去杠杆的情况,这导致债务现金流入大幅减少,去杠杆幅度超过居民储蓄存款的多增量。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同比上年少增3.33万亿(2021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6.08万亿)。

因此,将2022年住户存款同比增加7.94万亿武断的等同于居民部门的收入、居民储蓄增加7.94万亿,这是不科学的。片面的认为居民的“超额储蓄”惊人,住户存款可以直接转化为楼市的生力军,逻辑是不成立的。其他不论,如果随着经济复苏居民部门对理财信心逐渐恢复,住户部门存款再度变成同业存款,这能说明居民部门的收入下降了吗?事实上,金融系统信用创造派生出的存款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和反馈机制极其复杂,我们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那么一些人可能要问,如果存款增量并不等于超额储蓄,今年消费的驱动力在哪里?需求端怎么才能够解开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症结?笔者认为,当前的关键仍然在于能否有效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因为经济扩展或者收缩的背后,本质是不同的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在变化。从统计上来讲,住户存款等指标只是社会信用循环的结果。不仅启动经济的关键并不在此,试图从这一点出发去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也是本末倒置的。

从历史来看,唯有当居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自身收入的乐观预期形成一致时,全社会的信用创造和信用循环才能畅通,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早已明确指出这一点:2023年的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本文源自财联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这一点   社会心理   杠杆   央行   住户   增量   疫情   楼市   存款   信心   居民   去年   收入   部门   信用   数据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