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这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了蓝图,也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努力建设制造强国”,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一是规模巨大。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占GDP比重的28.1%。

虽然前几年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这段时间又在恢复。制造业还是我们的“根”。这些数字说明我们制造业的规模很大,并且还在快速发展。

二是门类齐全。我国目前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在 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相比越南等有些国家,中国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等方面都是最齐全的,产业体系也最完整。

三是发展迅猛。这些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益加快,技术创新成果涌现,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极。

202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性价比高。对比印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我们仍具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产品的性价比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

举例来说,30年前我国的优质水泥装备主要是靠进口,但现在跨国公司也从中国建材购买成套水泥装备,因为质量好、价格低、性价比高。

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积累了发展优势,具备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条件。


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益息息相关。

当年的德国和日本,服务业不如美国发达,当时美国三产占GDP的80%,但德国三产占比不足70%,在这方面德国也颇受诟病,被指制造业很发达,而服务业却跟不上。

对此,德国原总理默克尔曾和英国原首相布莱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我们德国还在造东西。”正是凭着强大的制造业,德国才能度过欧洲债务危机。

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着力发展制造业,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可以说,二产的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制造业,二产也是三产的根,如果没有二产、没有制造业,就不存在制造服务业;如果没有二产,三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我们要把制造业做好,中国才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是国际贸易平衡的保障。我国资源和能源面临新的形势,大宗原燃材料不少靠进口,那用什么去平衡这些外汇?只有用强大的制造业和海量的制造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出口创汇和外汇储备的能力,调节国际收支及国际清偿的能力。通过强大的制造业,有效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制造业也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根本需要。

三是双循环市场的需要。我国有14亿人口,既是一个消费大国,也是一个出口大国,需求潜力很大。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中国的需求,而中国可以供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的长期战略。

国际市场需要我们的产品,国内自身也需要很多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的产品。这个市场体系实际上要靠大力发展制造业,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才能得以巩固。

四是增加就业的保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安置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近两成,为18.1%。

另外,我们要看到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像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都是由制造业拉动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制造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造服务业等服务业在拓宽就业渠道、满足就业需求等方面的贡献。由此看出,制造业是我国增加就业的一个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发展强大的制造业。


如何建设制造强国

一是保持制造业的相对稳定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产业演变规律看,全球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制造业,要让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对稳定的比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部分省份明确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

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强调要“回归实业”,欧洲在主权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日本提出“去空心化”等等,都是想重振制造业。中国现在有这样雄厚的基础,下一步还是要把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将制造业比重稳定在合理区间。

这并不是片面追求制造业规模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制造业发展质量上的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中国要做好制造业,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部分领域已经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不能再简单地靠模仿创新,而要加大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

针对目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同时推动集成创新,把各种创新要素集成起来,加快创新速度。

自主创新需要基础科学的研究,集成创新需要应用科学的研究。

我们要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也要强化产学研的合作。像中国建材旗下的凯盛集团这些年相继推出0.12毫米的超薄电子玻璃和能够实现连续90万次弯折不破损的超薄柔性玻璃,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就得益于它拥有国际一流的玻璃实验室。

在结构调整上,我们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再进入高端。现在部分产业已进入中高端,也有一些产业进入高端。像新能源产业,包括电动车、动力电池,其实已经走在了前列。未来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些指明了制造业转型的方向。

我国制造业企业要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四化转型。过去我在企业提出企业的四化转型,今天看也是不谋而合。

推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几年我们制造业快速发展,大部分处于中高端水平,现在正向着高端挺进。在战略上,要巩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在战术上,要有效调整产品战略。

一方面,加大中高端、高端产品的制造数量,不断提升制造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减少在中低端、低端产品的比重。

智能化的普及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进行中高端升级。智能化不仅使企业减少了用工、降低了成本,关键还能提高作业精准度、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效率,追求“精准、精密、精致”。比如机床加工能力,以前我们讲五轴机床、七轴机床,现在是九轴机床。

绿色化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将引发各个产业的变革,促进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挑战,现在工业生产线大多是中高碳的技术,进行改造需要大量成本;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变化中潜在的巨大商机。

制造业企业首先要从现有的生产入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做到节能减排,节约能源其实也等于生产能源;其次要进行大量的能源替代,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未来制造业必须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服务化是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由单纯提供产品和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实现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构。

目前我国不少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现在我国有145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工业企业有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未来我们要加快建设更多的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不管是世界一流还是专精特新,都是突出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效益,其核心都是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

也就是说,要脚踏实地、夯实根基,心无旁鹜地做强主业,并且要长期做下去,把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

四是强化企业管理

制造业有几点很关键,一是产品能造出来,二是要能有规模地造,三是合格率要高,四是成本要低。

这之中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做企业的基本功。做企业,如果管理做不好,即使有再好的技术和再新的商业模式,产品质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服务做不好,照样可能会出问题。

好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我之前去宁德时代,它的极限制造让我印象深刻。

宁德时代拥有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平均每1.7秒钟产出一个电芯,两分半钟产出一个电池包,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保证它的电池不能过热、不能燃烧爆炸。宁德时代通过超过3600个质量控制点,力求将产品缺陷率从ppm(百万分之一)级别优化到ppb(十亿分之一)级别。

潍柴动力是山东潍坊一家做内燃机的公司,我去看了以后也是很受触动。潍柴动力柴油机的热效率超过52%,是全球最高的。再有,它创立了一整套WOS管理体系。除了过硬的技术,潍柴动力还非常重视弘扬工匠精神,公司的首席技师就是一名大国工匠。

现在讲大国重器比较多,要做大国重器必须要有大国工匠。我常讲,其实企业里需要三种人,一是有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二是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人员,三是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企业要想把产品做到极致,不光需要一流的技术和智能化设备,还需要一流的管理和工匠精神。只有把管理做好,并依靠一支强大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才能够把企业做好。

在管理中要重视三精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精管理是我在企业带领大家长年实践和总结的成果,主要内容是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这两年又进一步归纳成现在的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现在,三精管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以采用和推广。

五是重视品牌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用市场换资本、用市场换技术,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市场的核心是品牌。这些年我国企业在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国际竞争中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企业必须重视品牌工作,产品质量再好,还要在品牌上下大功夫,特别要提倡自主品牌的建设。

据统计,我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这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过去我国的汽车厂基本都经历过合资和打洋品牌的阶段,虽然绝大多数汽车是在中国造的,但街上看到的是万国汽车品牌。

在新能源车这一轮,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明显,今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650万辆,渗透率超30%,明年预测能销售900万辆。现在中国的电动车无论在设计还是质量上都可圈可点,电池、电机、电控这几个核心环节技术都很过关,在品牌建设上要加快实现国产化。

近年来很多国产品牌正在迅速地崛起。像家电行业基本实现自主品牌化,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讲,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次在卡塔尔世界杯中就用了4万多台格力空调。

还有像安踏这家公司,过去是代工做鞋的,后来转型成为有自主品牌的公司,这次冬奥会安踏的产品非常亮眼,品牌效应突出。目前安踏在国内的营收已经超过其他国际知名品牌。

40年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产品质量和管理确实有差距,但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领先优势。下一轮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自主品牌做起来。

我们要树立对国产品牌的自信心,加大自主品牌的投入,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讲好中国企业自己的故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成为真正的品牌强国。

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化和迈进,是从事制造业的每个企业和每位员工的一份责任。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一定要努力建设制造强国,全力以赴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本文根据作者在全球产业发展论坛2022的演讲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强国   宁德   德国   工匠   比重   中国   大国   服务业   制造业   努力   我国   产业   品牌   经济   产品   企业   宋志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