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教育未来如何?教育大咖齐聚探讨

南都讯 记者李梓毅 实习生胡欣妍 近日,由顶思、粤港澳办学团体发展协作会、集思未来联合主办的RAISE2022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以“锐意进取,思深悟远”为主题,聚焦国际教育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新命题。

在过去的2022年,一系列教育新政接踵而来,民办教育行业风云动荡,国际教育不断面临挑战。2023伊始,疫情阴影逐渐散去,面对种种挑战与机遇,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在何方?民办教育应如何在荆棘中前行?学生与教师有什么发展之道?

RAISE2022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图源:顶思

为期两天的大会,聚焦政策方向、学生发展、课程建设、学校发展等主题方向,汇集60余位教育行政领导、高校教授、优秀国际教育研究者从业者、知名中小学校长、优秀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倾情分享。

处于调整期,行业立足本土,走出中国特色

“立足中国本土办学,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和国际特色学校的使命。”在开幕致辞中,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分享道。

他认为,中国国际教育的繁荣总是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腾飞紧密联系,教育国际化在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过去几年受疫情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下,中国国际教育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张东升表示,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教育国际化并非西方化,也非国际趋同化,而是要立足本土,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国际化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苑大勇、顶思联合创始人徐康乐在大会上联合发布《国际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22版)》(以下简称“报告”),为从业者呈现中国国际教育在教育改革新时代下的当下和未来。

总体而言,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国际教育行业仍将处于缓慢调整期,新建校数量进一步减少,存量校需要适应政策和自身运营调整。

从行业发展来看,2022年中国大陆新增38所国际化特色学校,总量达到1379所,新建校增速连续第三年放缓。从各省市的增量分布来看,广东省以12所新建校的增量领跑全国。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粤港澳国际化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粤港澳教育合作办学面临着意识形态、执业资格、课程教材等方面的独特挑战。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早明表示,在教育多样化和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严守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红线,牢牢把握教育主权、话语权。可在港澳子弟学校加强“一国”教育内容,重视其课程教材建设,还可以考虑港澳高校来内地独立法人资格办学等建设性措施推动粤港澳教育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广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国际部主任李理立足大湾区也分享了关于未来大湾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方向的看法。她提到,大湾区中小学未来要关注多语种教学、本国文化、多元课程的建设,打造复合型人才。

“新课标”下,学校改革创新,建设特色课程

大会上,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分析了新时代的教育形势和民办教育新法新政。

他呼吁国际教育从业者要“抬头看天,低头走路”,适应新时代的形势和要求,改变以往不适合新形势的办学思维、模式、习惯和方法。国际学校要尽快实现高质量的本土课程国际化,这是政策与法律的要求。

在民办教育的建设与未来竞争中,国际学校有先发优势。马学雷认为,国际学校要继续高质量发展,并助力基础教育改革,为普通学校输出管理咨询、教师培训、教研产品和委托管理等赋能服务,开拓新的事业领域。

民办教育(学校)的最顶层的战略是教育创新,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校长、粤港澳办学团体协作会执行会长陈峰强调,要以文化立校,人才强校、品牌兴校为战略准则,实施领导、经营、教育、管理、品牌的“五维”创新。

学校能否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李理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是否能形成其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成为一所学校跻身名校行列的必然战略选择。

“新课标”发布以来,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被显著强调。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表示打通课程的双重属性,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角色和任务,加强其体验性,在心中构建一个地图,才能识别外部,“心中装着一个世界,才能拥有一个世界”。

爱文世界学校深圳校区高级顾问邬晓莉说,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国际教育需要抓住教育的规律和共性,做好“新课标”与国际课程的融合,落地国际课程本土化。

聚焦群体,关注学生成长、教师职业发展

面对国际教育发展新态势,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综合素养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等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发力的焦点。

“把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个性化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广州新侨学校助理校长李彦鸿介绍了学校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探索。博实乐广东碧桂园学校十里银滩分校校长袁清晨认为,个性化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那就要识别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

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加重,校园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其中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情绪、人际问题是高频问题。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小学部校长张心一认为,学校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进行心理危机监测、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美中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美中国际爱智学校GIA总校长王寅表示,教师们需要深刻理解国际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学术做改良性变革,敢于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颠覆式创新。

目前各种类型的性格、能力、知识评测工具在不断发展,知识生产的更新迭代也对教师的专业品格、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李希贵表示,在数据时代、智能时代,需要让测试工具成为知识生产的平台,助力教师的职业进阶。

他指出,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上,教师需要关注任务连续体,重视社会情感,善于识别情绪,拉长刺激与反应的距离,不忘本来,寻找规律,以学生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国际教育   未来   教育改革   业者   疫情   中国   本土   民办教育   机遇   校长   课程   教师   学校   粤港澳   学生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