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扎灯笼,编出传统年味,走俏大集

“竹将军筑城自卫,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背。”这是几句关于灯笼的常见谜面,也生动地描绘出灯笼的原始形态。

1月8日,在惠民县何坊街道张大官村,手扎灯笼传承人张洪斌和老伴儿正赶制手扎灯笼。年关将至,年集陆续热闹起来,他们准备多做一些到集上售卖。

张洪斌(左)和老伴儿。

张洪斌今年66岁,从十几岁开始学做灯笼,如今已经坚持了50多年,村里同他一样在制作手扎灯笼的还有300多人。2007年,手扎灯笼被确定为滨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洪斌是该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

手扎灯笼是从东大洼(今垦利、利津一带)传过来的。“以滨州、东营为代表的鲁北地区,土壤盐碱成分高,水塘、沟渠里往往生长着大量芦苇。”张洪斌说,“从老一辈开始,便就地取材制作灯笼。”

“等秋天苇子黄了,就把这苇子割了,剥去叶鞘,露出茎秆,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这是做灯笼的主要材料。”张洪斌介绍,苇子的选择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很细,更不能有霉点和虫眼。“霉点和虫眼会让苇子在破篾时容易折断,就没法编灯笼了。”

破篾有专用的工具。张洪斌拿出一个上窄下宽、顶端带尖的铁陀,中间带有刻好的槽。裁好的苇子顺着尖端往下一按,苇子就顺着槽自然分出几股苇篾。

破篾。

“破好的苇子在水里浸泡到柔软了,就可以用来扎灯笼骨架了。”扎灯笼讲究“压一挑一”,扎出灯笼雏形后,还要在特制的楦子(即灯笼模子)上“整形”,把灯笼压紧压实,统一样式。大约10多分钟,一个手扎灯笼就扎制完成了。“一个小时能做四五个灯笼,一人一天做40来个。”张洪斌说。

雏形灯笼要在特制的楦子(即灯笼模子)上“整形”。

编好灯笼,通常还要在外圈覆一层玻璃纸装饰,上面绘有花鸟图案或者红色的“喜”字,以表达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张洪斌用毛笔蘸取颜料,描摹勾勒着,几十秒后,一副画便轻松完成。

晾干的玻璃纸在灯笼腰部一卷一缠,两头用桃红色彩纸包住,加上铁丝弯成的灯架,里面放上蜡烛,这样就是一套完整的手扎灯笼。数百只灯笼用麻绳串起,拴在一个长长的棍子上,形成一个灯笼环。带到集市上,由手艺人扛着或摆摊售卖。

手扎灯笼在过年期间尤其畅销。

“灯笼的销售主要就是赶现在这个时间。”张洪斌说,他们老两口一年能做4000多只灯笼,过年期间尤其热销。“只要赶上大集,灯笼就不愁卖了。一年下来,能有个1万多元的收入。”

傍晚的村头,几个小孩打着灯笼追来逐去。大人会神秘地对他们说:“你看,灯笼底下有个大蝎子!”好奇的孩子把灯笼一翻,灯笼皮就被烧了个大洞。烧了灯笼皮,按村里古早的说法,孩子就能长命,日子就能红火。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通讯员 刘晓婷 王晓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惠民县   楦子   利津   滨州市   长命   灯笼   大洞   虫眼   苇子   老伴儿   玻璃纸   模子   大众   走俏   雏形   将军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