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交信息,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会如何进行解释?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被拒绝,有的人认为被他人拒绝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并不会感到很在意。他们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失落,但并不会因为他人的拒绝而对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产生怀疑。

但对于有的人来讲,被他人拒绝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们往往会会因为别人的拒绝甚至只是些许的拒绝线索而感到极其愤怒、悲伤、痛苦,引起很多负面情绪,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会产生过度的不良行为反应。

比如众所周知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复旦投毒事件,就是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使他们越来越敏感,甚至于别人的玩笑话可能也会使他们感受到恶意的嘲笑、拒绝和排斥。

他们负面情绪和过度的行为反应越来越多,再加一点导火索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个体将之前被拒绝的经历储存在记忆系统中,随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会变得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

在社交过程中总是自动化生成焦虑预期,担心和惧怕在社会交往中遭遇到拒绝,从而导致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并伴随过度行为反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拒绝敏感性。

以往研究表明,过高的拒绝敏感性会严重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因此深入开展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研究以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从解释过程层面来研究大学生的拒绝敏感性,从而揭示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所具有的解释偏向特点。

一、拒绝敏感性组在词汇判断时的错误率比较

分析呈现模糊情境后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的错误率,发现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无论是在积极词汇还是消极词汇中的反应时,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低拒绝敏感组对词汇性质判断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之所以比较两组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上的差异,原本是想把被试的错误反应率也作为因变量,如果高拒绝敏感组对积极词汇判断错误率,比低拒绝敏感组组显著要高,而对消极词汇进行判断时的错误率,比拒绝敏感性水平低的组显著要低。

这表示高拒绝敏感性组对于消极词汇有事先预期,所以更多的做出消极词汇的按键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高拒绝敏感性组存在消极解释偏向。

同样如果拒绝敏感性水平低的组,对消极目标词语判断错误率明显比拒绝敏感性水平高的组高,而对积极词汇判断错误率明显比低拒绝敏感组小。

表示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于积极词汇有事先预期,所以更多的做出积极词汇的按键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低拒绝敏感性组存在积极解释偏向。

而从实际实验研究结果来看,并没有发现高拒绝敏感组和低拒绝敏感组在词汇性质判断中的错误率存在明显差别,因此不把反映错误率作为被试解释偏向的指标,只把被试判断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上的反应时作为因变量,考察被试的解释偏向特点。

二、拒绝敏感性组别在基线条件下产生的解释偏向

加入“基线反应时”作为一个自变量,是指在不提供任何模糊社交情境信息,而是呈现空白刺激的情况下,让被试对随机呈现的积极或消极词汇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词性判断,从而测得被试基线反应时。

通过分别对比高拒绝敏感性和低拒绝敏感性这两组被试,在积极词汇判断和消极词汇判断时的速度,并把两者判断速度之差作为个体解释偏向指标。

结果发现,在500ms间隔条件下,高低拒绝敏感性被试,无论是判断积极词汇还是判断消极词汇,其反应速度都与低拒绝敏感性组的被试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不同拒绝敏感大学生即时解释偏向特点

根据之前研究的实验逻辑,实验对比被试在基线条件下的反应时和“呈现模糊社交情境”后的反应时差异,以此来明确被试是不是存在即时的解释偏向以及即时解释偏向的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时间间隔为500ms时,高拒绝敏感组和低拒绝敏感组在呈现模糊社交信息后,无论判断积极目标词语还是消极目标词语时,都显著要比基线条件下的速度快。

这说明当时间间隔为500ms时,高拒绝敏感性和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同时产生了积极解释偏向和消极解释偏向,并且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时间间隔为1250s的情况下,高分组在基线条件下和呈现模糊情境下,对消极词汇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呈现模糊情境后,判断目标词语的速度,明显比基线条件下的速度快。但是判断积极词汇的速度差异不显著。

低分组在基线条件下和呈现模糊情境下,在对积极词汇进行判断时有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呈现模糊情境后,被试的判断时间明显要比基线情况下的时间短,而在判断消极词汇时则没有明显差异。

Hirsch在对社交焦虑这的研究中,采用了反应时任务中,并在该任务中设置了基线条件,以此研究不同组别对不同效价解释的激活水平。

研究表明,社交焦虑高的个体,无论判断积极目标词语还是判断消极目标词语,速度均明显比基线情况中要慢。

当个体对模糊信息进行信息加工之初,该刺激信息会同时激活被试的消极与积极解释。所以本研究做出同以往不同的推测,即拒绝敏感性高的组对目前提供的模糊社交情境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同时提取了该情境信息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但是在1250ms的时间间隔下,拒绝敏感性水平高的大学生在基线水平下判断消极词汇的速度,显著高于呈现模糊社交情境下的速度。而在对呈现的积极目标词汇进行判断时,在基线水平和呈现模糊情境下则不存在显著的反应时差异。

拒绝敏感性水平低的大学生在对积极目标词汇进行判断时,在基线水平的速度显著快于呈现了模糊社交情境以后的速度。而在判断消极目标词汇时,在基线水平和呈现模糊社交情境下的速度则没有显著的差异。

高拒绝敏感组大学生同低拒绝敏感组大学生相比,在对消极词汇进行判断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对积极词汇进行判断时,其判断速度则显著比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要慢。

该结果表明,在信息加工的延迟的意义选择阶段,拒绝敏感性高的大学生更多的采用消极的方式来解释模糊的社交情境信息,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积极解释的产生;而拒绝敏感性低的大学生则表现出积极解释偏向。

四、呈现模糊社交信息下拒绝敏感性大学生的解释偏向

已往对于具有高社交焦虑个体解释偏向特点的研究普遍认为,具有更多社交焦虑症状的人处于模糊社交情境中的时候,并没有因此产生更多消极解释,而仅是因为缺少积极解释。

研究发现,在对积极目标词汇进行判断时,拒绝敏感性具有显著主效应,拒绝敏感性组别和时间间隔存在十分显著的交互作用,高拒绝敏感性组在对积极词汇进行判断时的速度显著比拒绝敏感性低的组慢,而时间间隔的主效应不显著。

对消极目标词进行判断时,拒绝敏感性组别不存在显著主效应,拒绝敏感性组别和时间间隔具有显著交互作用,高拒绝敏感组对消极词汇上的判断速度显著快于低拒绝敏感组,而呈现模糊社交信息与目标词汇的时间间隔的主效应依然是不显著。

然后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在500ms的时间间隔下,高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都存在消极解释偏向,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该结果可推断,在最初进行信息加工时,模糊的社交信息不仅激活了两组大学生的积极解释,也激活了他们的消极解释。

而时间间隔为1250ms时,高拒绝敏感组的大学生对消极词汇反应速度比低拒绝敏感组的大学生快,产生了消极解释偏向,并表现出对于积极解释的缺失。

而拒绝敏感性水平低的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解释偏向,同时抑制了消极解释,这与杨剑英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杨剑英认为,信息加工中对于情境意义的延迟选择阶段,具有更多社交焦虑症状的被试,对模糊信息做出更多消极解释,并且阻碍其积极解释产生。

而低社交焦虑被试并没有对模糊的社交情境信息做出更多的消极解释,而且他们的积极解释也降低到没有呈现情境材料之前的水平。

可能是由于两个研究选取的社交情境材料不同,因此对于被试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唤醒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完全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社交   错误率   敏感   基线   敏感性   情境   学生会   消极   词汇   模糊   大学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