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个镇有明清建筑群,规模大,环境美,房子雕刻讲究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原题:《红墙青瓦石板路,旧祠古榕翡翠湖——访南社清明古村 | 宋守娟》

“崇山欲尽见古村,绿瓦青砖旧礼存。借问农家源何处,乌衣巷口谢族孙。”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聚集着珠三角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建筑群,南社明清古村就座落在这里。这个安静的古村极具岭南特色,老旧的建筑,清清的池塘,高大的古榕树……走在古村,彷如穿越。

南社古村始建于南宋,兴于明清,是有着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是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明清古村落典型,人们习惯称之为“南社明清古村”。

这个古村落至今规模宏大,布局协调,环境优美。其中的谢氏大宗祠、百岁坊、家庙、资政第,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

航拍,可以看到村子的整体造型像一条船。中央是个长方形大水塘,水塘上架有桥梁,把水面分割成四块,类似船舱,村民习惯把水塘叫做“水船”,寓意着全村人乘风破浪,驶向兴旺的彼岸。水塘的两边,便是整个村落,以及建在水边的宗祠。按岭南地区的风俗,宗祠的门前一定要有水池,如果没有,建宗祠的同时,就是挖也要挖个水池出来。

村中的古旧建筑特色鲜明,保留了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其中引起我强烈兴趣的有三点:红砂岩条石,“锅耳朵”山墙,谢氏祠堂。

一、红砂岩

南社村整个村落,古建筑的门柱、柱础、墙基、拐角石都是用坚硬的赤红色沙岩雕砌而成,在岭南夏日明媚的阳光照耀下,与参天碧树相映成趣,明艳火红。

资料上说,红砂岩是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特有的沉积岩类的岩石,因含有丰富的氧化物而呈红色、深红色或褐色,故称为红砂岩,东莞民间称之为“红粉石”。

在东莞,使用红粉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明、清时期红粉石作为建筑材料极为盛行,民国时,仍有应用。

我在广州参观南越王墓时,就曾发现红砂岩,在威海荣成的草房子石墙上也见过红砂岩,在我们这儿的山上,也会偶尔见到这种岩石,只不过数量少且不是十分规则罢了。看来,“红砂岩是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特有的沉积岩类的岩石”有点误差,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才会出产红砂岩呢?

这得从红砂岩的形成找答案。原来构成红砂岩的老红砂在成因上应归属海岸风沙堆积;物源主要来自裸露的滨海沙体,堆积后在全新世湿热气候期红化胶结而成。经石英砂热释光年龄测定,得出老红砂系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段堆积物的结论。那么,我就在心里想,是不是只要具备湿热气候和海滨这两个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形成红砂岩呢?只不过不同的地方受大气环境等影响,其胶结物质和风化程度会有差异,有些红砂岩会随着环境变化崩解破碎,甚至泥化,所以我们在许多地方都会发现红砂岩,不过数量和大小等不同。

在古代的东莞,红砂岩主要应用于建筑方面。可能当时只是就地取材,但现代人赋予红砂岩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认为它以优美的艺术形式沉淀了东莞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了数千年来的人文风俗,构成了东莞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的确有道理,祖籍寮步镇的梁先生就曾说,他从小看着红砂岩所建造的屋子长大,和所有东莞人一样,对红砂岩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一看到红砂岩就会觉得亲切和熟悉。因此,红砂岩除了具有文物价值以外,还承载着岭南的一份文化记忆。

东莞,当之无愧为红砂岩的故乡。因为在城乡街道或小巷,江堤、桥涵,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普通民居,甚至官府衙门,都有红粉石娇艳多姿的魅影,成为东莞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东莞元素。

红粉石装修后的建筑表面及墙体,散发着一种文化韵味和自然气息,红粉石还有“绿色”装饰石材之称。它即使乱型,也形乱而神不散,其色泽纹路永保持自然原始的风貌,将石材质感的内涵与艺术性展现无遗,符合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各种建筑有了红粉石做点缀,就显得凝重又奔放,外表粗犷又极富立体感和细腻感,能给人带来怀旧的情愫。

而今红粉石凭借其颜色的热情,不但在建筑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在装饰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防潮的作用,也有吸收噪音的功能,已经变成当今新型装饰材料的首选。

可是,红粉石是最易风化的建筑材料中的一种,酸雨会破坏红粉石内的胶介质,加速红粉石中的盐分析出,导致酥粉现象的加重。温暖潮湿的气候,容易生长地衣、苔藓和其他花草,如果这些植物附着在红粉石表面,也会让红砂岩形成生物病变,极易剥落。

时移世易,而今南社村的墙体上红砂岩上的雕饰已看不出曾经的面貌。平添了一种幽古而沧桑的味道。据说,广州越秀公园的望海楼红砂岩墙体,已缩水1厘米。好在人们已经听到了红砂岩的哀哀哭泣,已经找到侵害它的一些因素,并以着手保护。只要人们真正对红砂岩发出爱意,它就永远以美丽的姿态装点人间。

二、锅耳墙

南社村吸引我的第二大特点,是屋顶上的“锅耳墙”。这种类似大耳朵的墙头,高高伸出屋顶,山墙墙体还刷成黑色,这是取自于五行上的南方属火,黑色属水,水能克火,借用黑色的水来镇南方之火的意象吧。一整排“锅耳墙”连绵在一起时,场面很是震撼。

带锅耳墙的屋子叫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锅耳墙”其实是“镬耳墙”,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铁锅,因其呈锅耳形,故得名。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而镬耳状山墙在江南民居中称为“观音兜”。主要用于传统宗祠建筑、富贵人家民居及古村落。

从物理空间上看,镬耳墙的功能很直观、很现实:能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被称之为“封火墙”。这墙还可防晒、防盗,真的是一墙多用了。

“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从诗中看出,镬耳屋并非是单纯的物理空间和情景塑形,还融合了衣食丰足和独占鳌头的双重涵意,是广府文化独有的价值填充。

“镬耳墙”讲究对称,象征古代的官帽,取意前程远大;镬耳墙形似鳌头,有独占鳌头的心理期待;前高后低,层递而上,是为“步步高升”,是古代官宦世家追求达观显赫的象征。这些显性的语词后,还有大量的隐形义理,表达了祖先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镬耳屋不再只是一种具象的物质再现,也是一种思想结构的呈现,是广府文化抽象思维的具体表征,是组织、表达自我存在的动态构图。是对后代子孙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的心理激励。

最早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享受这种镬耳屋,体现激励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内涵。第一次见到镬耳屋,是在山东荣成的万家村,那里有一个梁氏庄园,庄园里的大多数房子也带有锅儿。这个庄园就是清代道光年间在山西、云南做过巡抚的梁萼涵家族数代营建的宅第。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这种堂皇雄伟的建筑也慢慢平民化起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

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是岭南建筑的一道绮丽风景,是广府人构建的“诗意的栖居”,是自我外在空间的展开。有人说围龙屋承载了客家人坚韧的文化心脉和生存意志,那么镬耳屋则显现了广府人千年来独到的哲学思维与文化隐喻。

三、谢氏宗祠

岭南的古乡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每一个村落几乎都有一座以上、或大或小的宗祠。在南社村有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不到七平方公里的村中,有30座宗祠,其中的29座都是同一个祖先——谢氏。

南社村最吸引我的祠堂是谢氏大宗祠。它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20多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立柱、门框、墙脚石,麻石柱础、台阶、塾台。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头门挂匾“谢氏宗祠”,进门屏风,后堂悬挂“聚顺堂”木匾。后堂神台供奉陈留堂上谢氏历代祖先牌位及明九世祖至民国廿三世谢氏祖先牌位。该祠堂为南社村明代建造最早的祠堂。

古村民居的格局,是宗祠在水塘边上,居民住宅在宗祠的后面,沿着山势,逐一向高处建房。水塘边的路是全村共用的道路,居民家门前的小巷,则是后来建房时,一条一条修建起来的。所以现在去南社,走在那狭窄的小巷内,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每条小巷的进出口,都是通往水塘边上的。

谢氏家族之所以成为南社村的大户,是因为自明代至清朝的数百年间,谢氏家族里共出了9位进士,官衔最高的为清同治四年的“武进士”。一个小村,八百年间,出了九进士,确实在当时是无人敢比肩的。南社村也因此被称为广东进士村。

南社古村人才辈出,到底是因为风水?还是因为奇迹?我认为,除了古村那相当封闭、安宁的环境适合静心耕读外,还与这些祠堂有关。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在一个村落内,以姓氏聚居,通常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这些家族多数在村中建立起自己的家庙来供奉同族人或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用于祭祀祖先、先贤、祈求福祉外,也是族长行使族权和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会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被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也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了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南社村的祠堂都比较高大宽敞,我想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祠堂也曾当作学校供族人的孩子在此读过书吧?在那里,除了私塾先生的教诲,祠堂本身就传达着谢家的家风家训及谢家人对家族自信。在宗祠里,族人们会有一种虔诚的神圣感,在祖先的面前也会默默诉说衷肠,表达愿望。祖先的奋斗历程、优良品质、丰功伟绩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再加上家族的基因,谢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是必然。央视的《记住乡愁》、《家园与根脉》、《家宴》等栏目曾纷纷前来南社明清古村取景拍摄,也说明了根脉对于家族兴旺的重要性。

今天的宗祠,已经不是单纯的“宗族主义”,而是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还可以通过了解村中祠堂布局、建筑细节、聆听祠堂故事,感受祠堂建筑中古人的智慧。而今的祠堂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我去南社古村的时候,正赶上夏末,老天仿佛想把夏日的奥热发挥到极致,让人们明显感受夏秋的区别,室外的温度高达38度以上。当我步入南社古村的小巷时,顿时感觉到有丝丝凉意袭来。大多数小巷的外墙上,都有各种爬藤植物覆盖,民居的房门前,会摆上各种盆栽的花卉。沿着小巷的外墙,有一道明沟,清澈的山泉,就从沟渠内缓缓流淌着,这些泉水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村中央的水塘。

古建筑群保存良好,没太多后期修饰添加,小资情调兼顾,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古旧的深巷,看不见尽头,望不见出处。青砖褐瓦的古老的建筑倒映在村中央的水塘中,池水不起一丝波澜,分外安详。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南社明清古村落隐藏于都市并不热闹,特别适合漫步。

青砖褐瓦,雕花翘檐,栉次鳞比,这里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岭南明清古建筑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中学正高级化学教师,喜欢吟诵中国古典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东莞   明清   宗祠   砂岩   祠堂   水塘   建筑群   岭南   红粉   讲究   房子   家族   规模   环境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