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丨如何培养一个“乐学”的孩子(一)

当今,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对于如何让孩子配合,好好学习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也为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自觉自愿的学习而大伤脑筋,甚至出现不提学习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和考试就鸡飞狗跳的现象。如何让孩子乐学是一个系统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在这个系统性的问题中有一个关键是孩子的内驱力问题。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一个对学习充满内驱力的人,就是乐之者吧!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表现为推动个体自主行动起来达成需要的内部动力【1】。如果孩子学习不是因为内驱力,而是为了如获得各种奖励、认可、夸赞等,那么当外界环境一变,如遇到挫折或阻碍,没有了及时反馈,或者时间长了,一个人很容易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出现很多高三学生一旦高考结束,就撕书、扔书等现象,也出现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就失去了动力的现象。

笔者曾在高校担任过辅导员,很多学生都会抱怨,感觉自己一路是被骗来上大学的,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告诉自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解放了,就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结果他们一路被胡萝卜加大棒地“赶进”大学后,发现一切跟自己想象的都不一样:拼搏进了大学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很多艰巨任务的开始,因为大学的学业非但不轻松反而更考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繁重的学业,还有很多需要适应的地方。因此,很多孩子突然失去了动力,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夹杂着心灰意冷,比之大学以前,还有一个“好好学习考大学”的目标的话,现在的自己,突然间在“为什么达到了目标却并不快乐或者快乐稍纵即逝?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又在没有梳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得到答案之前,出现了所谓的“空心症”。而一些个体可能始终能够在比较强的外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追求好的成绩、金钱、权力、外部的认可、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学历、职位等等,才有足够多的动力去奋斗,但或早或晚,可能也会在出现人生中的某个契机,如中年危机时,突然觉得自己追求的这些外部的成就不再点燃自己,或者自己得到这些后也不再有幸福感,从而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什么是能够一直促使人们愿意去做,愿意去探索的不竭动力呢?正是所谓的内驱力。

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会激发人的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经过 40 余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2】,指出人具有先天的自我实现与不断整合的潜能,具有向着活力、整合、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趋向,并假设只要有必要的适宜的心理“营养”,这一有机体的发展趋势就能实现;但是如果这些心理“营养”受到威胁或被剥夺,就会出现不理想的心理发展结果。换句话说,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自主、胜任和联结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是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与最有效地发挥有机体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满足了个体内心对这三种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特别是自主的需求,人们才能产生内驱力以及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及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Deci&Ryan,2000)。即如果家长和教师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孩子的内驱力就会削弱,丧失内在动机,出现厌学,“求”TA学等等现象;相反,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孩子的内驱力就会被唤醒,会自觉自愿地乐学。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我们家长和老师眼中所谓无可救药的“差生”,他们也并非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反而对一些事情非常有兴趣,甚至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比如电子游戏。电子游戏是如何做到如此吸引孩子的?让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完全忘记时间、忽略周围发生的事情,忘记了作业,忘记了外在压力的?虽然游戏有很多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但仔细分析游戏的设计原理,可以看到游戏是如何充分调动了玩家的内驱力的?首先,游戏很多游戏角色、设备的选择等方面的设置让游戏者有他们能够“说了算”的感觉,比起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事情都是老师和家长说了算,自己只能被动接受,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更多自主权;同时,电子游戏要勾起个体的好奇心,一步一步目标明确,由易到难,让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可以胜任的,有能力做好,比起生活和学习中诸多的“太难”和挫败感,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更多的胜任感和我能行,我能做到的感觉;同时,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来自游戏本身及游戏中伙伴的及时正向反馈,他们感觉到被接纳,有联结感觉。对比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和老师只强调成绩、作业,而没有了解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当孩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动辄批评、训斥、唠叨、甚至打骂,孩子在游戏中更容易满足上述所说的自主、胜任、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

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开始,如果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不足够好,孩子的联结感没有满足,孩子很难有学习动力。而自主的感觉又是三种基本需要中最重要的。作为成人,我们可以思考,如果工作上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感觉自己没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力,而是被迫做的,对这件事情没有控制感,我们往往也会很反感甚至很抗拒,同时如果单位的上司只注重效益,而毫不关心我们的身心状况,如果再雪上加霜,我们在工作中一直有挫败感,毫无胜任感和成就感,那我们自然还很排斥反感工作,对于工作敷衍了事。而同样的道理也适应于孩子,甚至孩子还可能腹背受敌,学校学习已经让孩子习得性无助了,挫败而无力了,回家还要面对爸妈的压力。想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孩子,其实日子过得是很痛苦的,他们要耗费很多的生命能量来对抗、逃避家长和老师的指责、批评、监督。

以上我们看到了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利用自我决定论的原理,来指导家长和教师满足孩子的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从而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成为乐学者呢?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注释

【1】Robert M. GagnA. Reviews: Ausubel, David 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685 :[J]. SAGE Publications, 2016,6(2).

【2】爱德华·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作者:佳伲

编辑:史咏钢、早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孩子   作业   亲子   个体   自主   家长   老师   感觉   动力   心理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