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必须让民营资本重建信心

  民间资本是一只巨大的隐形翅膀。

  社会上总是在谈论如何让民营重建信心,其实,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大而化之。中国有1.5亿民营市场主体,他们每天都在打拼,有没有信心也要生存下去,如江水在奔流,不舍昼夜。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鼓励的不是这些劳作中的个体工商户们,而是高净值家庭。

  高净值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全国共207万家,却坐拥了96万亿的净资产,这个数据可以说是震撼级的,我们说让民营建立信心,还不如说更直接针对的是这个高净值群体,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净资产,的确是经济巨大的推力。不妨比较一下,金融危机时,我们不过是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就成了一个震撼级的举措;去年为了支撑5.5%的GDP增速,可以说是全力一搏,也只有十四亿的投资。

  去年,老胡曾经很开心地说:高净值家族中有55%的人看好中国的未来。当然,那种官方的调研多半是一种应付,看好与投入完全是两回事,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看好,也可以有无数的版本,而实际上的情况是,民间投资的增速在飞快地下滑,2021年后,已经为负值。

  如何才能让民间资本重建信心呢?

  向松祚教授说需要一个震撼级的举措。什么叫震撼级的举措?向教授说了很多,还是在谈市场平等,无非是市场准入、信贷支持一类的执行中的问题。总结起来,都是归结到民企与国企的市场不平等关系,仿佛是民企与国企在竞争拼生存。这种视角,还是一种理念偏差,中国经济的问题不能归结为国企与民企的对立,民企特别是高净值群体的退却,不是因为在经营中与国企的不平行的关系,而是因为经济问题的处理政治化了,我们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对私有经济的终极否定。

  《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政策的态度是明确的,不谈理论,一切让现实说了算,不管你是私企还是国企,合法纳税,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好企业;直白地说,是用经济发展的尺度去衡量经济事务,企业主们不用操心自己的政治命运;而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开始用经典的理论去重新定义现实的经济现象,从而有了这样那样的批判:资本家血淋淋的剥削提出了,民营完成了辅助国有经济的使命应该离场提出来了,资本的野蛮扩张提出来了,私有经济的垄断提出来了,所以这些批判,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政策的选择,而是阶级意识的重现。

  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选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会选择退场。


  但是,中国经济的实践证明,口号代替不了经济,就业的问题、物价的问题、经济增速的问题、扩大内需的问题,这不是搬出经典理论,把民营企业家都教育一遍就一切向好了。经济有它自身的规律,你不尊重它,它也不尊重你。我们的经济开始承受巨大的下行压力。去年十二月的数据已经滑向底部。

  经济的问题只能用经济的方式去解决,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可以说是对去年经济的一个重要调整。我们不再强调投资拉动经济,而是代之以扩大内需,这从经济的角度说,可以说是再一次认可了民营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一个对民营,对民间资本的政治批判结束了。

  民营能重建信心吗?

  向松祚教授说需要一个震撼级的举措,我说,不需要什么震撼级的举措,只需要尊重事实,用经济发展的标准定义政策的指向,而不是用批判的方式去给经济现象下定义,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划出政治上的分界线?这种划分,真的有利于民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信心   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   民企   净值   国企   举措   资本   民间   理论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