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投资者开始冷落中国?现实或许很骨感,找到相处之道更重要

随着中国优化防疫政策并且制定2023年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欧洲一些媒体又开始了新一波的“唱衰风”。

欧洲媒体援引欧盟负责东盟事务的官员Chris Humphrey的话称,欧洲同中国脱钩以及将供应链多样化的决策已经做出,东南亚已感受到直接外资投资的增长,并从中得到好处,而在中国最近以来则没有看到这一变化趋势。

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即便中国调整防疫措施,重新开放,也不会看到大量欧洲投资蜂拥而至的景象。与之相反的是,东南亚国家将在这次供应链转移以及美国对华打压中受益。

诚然,虽然中国当前的防疫措施和经济政策已经做出了很大的优化,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政策措施见成效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欧洲媒体和欧盟官员所描述的情况究竟是否成为现实,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欧盟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确实出现了增长。例如,2021年欧盟成员国在10个东盟国家的投资高达近265亿美元,根据东盟统计署的数字,欧盟的这一投资数额同比增长了14%。

但是,如果就此得出中国经济“崩溃”“衰落”或者中欧脱钩的结论,显然还是西方媒体那一套充满偏见的老旧套路。

一来,欧洲要与中国完全脱钩,恐怕还只能停留在臆想层面。毕竟,连欧洲的“上家”美国尚且不敢说出脱钩的豪言壮语,更不必说美国跺跺脚就颤抖的欧洲。美国《削减通胀法案》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离开巨大的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二来,欧洲企业应该很明显地感受到一点:无论从产业链的完整性、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以及政府效率等各方面来看,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些差距是由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方方面面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交流合作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实现强大,必然建立在自身实力足够强大的基础上,而不是外资跺跺脚、自己抖三抖。这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逻辑所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也是如此。因此,与其说是欧洲在追求与中国脱钩,不如说这是一种减少依赖的双向过程,也是中国谋求发展需要经历的过程。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欧洲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正在发生变化。双方从原来的上下游关系逐步变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一些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中国市场及国际市场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无论何时国际合作与交流都十分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变化,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接受这些变化。#媒体人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欧洲   中国   东盟   中国市场   美国   防疫   欧盟   投资者   现实   措施   关系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