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妈妈:阿斯儿子的坏脾气,一步步被我带好了

VOL

2897



Q妈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讲师,家有10岁阿斯男孩Q。

4年前,Q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此后,Q妈以情绪操练为重点,居家干预Q。最后,原本一天情绪崩溃五六次,每次哭闹一两小时的Q状态趋于平稳。问题行为也大幅减少,10岁时顺利读到普校五年级。(6岁诊断阿斯,10岁读5年级,妈妈真庆幸这4年的安排)

在Q妈看来,谱系孩子不懂得用恰当方式表达需求,情绪发作往往在表达他们的诉求和痛苦。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必然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暴力行为,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交和沟通。

那么,如何理解和帮助他们呢?请看下面的分享——




三项前期准备不能少


1.储备和教导情绪词


一般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在教他们认识外在事物,构建对物质的认知。比如,“这是眼睛”、“这是鞋子”、“这是冰箱”。但我们却极少教孩子认识内在,构建情感认知。比如,“你现在感到伤心”“爸爸现在的表情是愤怒”“你似乎有点委屈”“你看上去特别兴奋”等。

其实,和外在世界一样,孩子们也需要理解内在,认识到哪些情绪会导致思想无法集中,哪些会导致我们什么都不想做,哪些情绪会让我们有打人的冲动。

然而,大多谱系孩子无法理解情绪,很多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更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感受。因此,认识和命名情绪对他们更为重要,当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内在时,才不容易钻牛角尖。


Q妈给孩子们讲绘本


2.建立情绪信号


“红绿灯”的规则是,红灯停绿灯行,不同信号代表不同行为。同理,孩子的行为也有对应的情绪信号。

我们可以收集和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其与情绪链接起来,建立孩子的情绪信号库,当他们出现某些行为时,由大人帮助孩子理解当下的感受。

我和Q就建立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情绪信号。

比如,辅导作业时,当Q开始东摸西摸、动来动去,这个信号就是在提醒我,他现在感到紧张。这时我会让Q停一停,给他一个拥抱,让多做几个深呼吸等等,总之就是先放松一下,再来继续面对难题。

沟通时,当Q不停重复某句话或不断挑刺时,也是在提醒我,此前的某个行为或某句话让他不舒服、委屈、愤怒、害羞、受伤等,不管是什么,先暂停再说。

对小龄孩子而言,当情绪信号出现后,家长要及时帮忙喊停。大龄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将这种情绪反馈出来,比如“你现在有点不高兴”“你累了,先休息一下”。


Q的业余生活


3.调整自我的回应方式


跟孩子交流中,很多人会非常本能地蹦出一些话,其中一些,可能会破坏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受,让他们变得迷茫或焦虑。

比如——

A


孩子:“妈妈,打篮球实在太开心了,你知道吗,刚刚我们赢了。”


妈妈:“快和我讲讲你们怎么赢的呀,看到你很开心,我也感到好开心啊,你一定很喜欢打篮球的感觉。



这是共振同频型回应,将事件和情绪联系到一起。会联结起孩子和妈妈,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珍惜,知道自己应该为赢得比赛感到开心。


B



妈妈:“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一定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啊。”


这是以母亲为中心型的回应。虽然每个字每句话都代表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但孩子的感受和事件本身存在割裂——“我赢了感到很开心,怎么又扯到意志力培养了?”

我很理解家长们想要抓住每个时机赋予意义和强化教导,但家长的期待不应该让孩子过多承载。

我接触过很多阿斯孩子,他们会害怕自己做不好,当家长肯定和鼓励他们后,孩子反而非常抗拒。因为成功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压力,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期待,他们又怎能安心享受愉悦呢?

C


妈妈:“打篮球会让你成绩变好吗?”


这属于情感逆转型,孩子感觉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为啥对他而言挺高兴的事,却好像做错了一样。他明明很开心,却又似乎应该感到羞愧。长此以往,孩子更容易迷茫、矛盾和割裂。

D


妈妈:“你作业写完了没?”


这属于无关回应型,事件、回应、感受之间完全割裂。

不同回应方式会带来不同感受,可以觉察和记录下来,调整自己的回应模式。那么,你是哪一种呢?





三种方法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1.描述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不回应他表达的事情和行为,试着替他说出想法和感受。

比如:

有一次,团子(猫的名字)在地上睡觉,Q坐在团子旁边,我拿鸡肉去逗了团子。Q非常激动,表示不要把猫逗起来。

我赶紧拿开食物,但猫咪还是跑开了。于是,Q崩溃了,大哭着把我推到了墙上。

我也开始假装哭,然后转身抱住他说,“哎呀,妈妈是不是破坏了你的想法,你想要团子躺在那里,觉得它应该睡觉,结果妈妈把它搞跑了,真是好难受啊。”

Q停了瞬间,依旧很生气,还拍了我一下。

我发现他哭得比之前更厉害,于是告诉他,“你是不是想自己打妈妈了,就认为自己很不好。”

“是的。”Q继续哭,蹬腿。

“你又觉得控制不了自己,感到很愧疚和难过是不是?”他点点头,在我肩膀上蹭了蹭。

我摸了摸他的头,继续说:“你打了妈妈并不代表你不好,只是这次的反应有一点激烈,人在有情绪时,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行为不好不代表我们不爱对方,或者我们本身不好,你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你能够停下来,就特别棒。”

团子和Q


描述和澄清的前提是

1.抱持和稳定。一个抱持的环境,一份稳定的情绪很重要,不要觉得孩子不该打人,孩子小题大做,孩子不该生气,孩子特别作总是哭闹得没完没了。哪有那么多该与不该,大人知道不该做但还是会做的事情太多了。

2.理解孩子。每个人都不太能察觉脑海中一闪而过,引起情绪变化的想法。当孩子情绪突变时,及时代替他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帮助他们更加理解自我,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也可以帮助自己。

情绪平复后,Q拿IPAD给我看,原来他在拍团子睡觉的视频,而我却破坏了他的计划。但他又无法表达,阿斯对于突发状况的语言表达和解释能力真的非常弱。多觉察,要相信孩子!


2.呈现孩子的需要


有些孩子不会主动向父母求助,年龄更小的,言语理解不好的孩子更不懂如何求助。

这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呈现他的需要,在孩子在意的事情上表现得比他更着急。

比如,有段时间Q总喜欢把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再睡觉,但他又总会碰乱被子,之后就容易崩溃。

于是,在看见被子乱之前,我会表现得比Q更担心——“啊,被子怎么乱了,太让人伤心啦,我受不了啦。”

提前呈现孩子可能的状态,让他明白自己的感受妈妈也有,孩子的情绪反会更好一些。

此外,还可以重复孩子的话。

一次,Q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崩溃了,哭着跑出来发脾气,“我太难受了,太难受了,我忍不住要擦掉,但越改越丑字还出格了,还有个墨坨坨,我要把作业撕了,我好气啊......”

我不理解Q为什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人要求他的字一定要写得怎么样,但Q就是纠结横平竖直,也无法接受不能擦掉重写,于是就反复擦掉、重写、发脾气......

无法解释时,重复孩子的话就好——“你很难受,很痛苦。来,妈妈抱一抱。”



3.量化情绪


Q无法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以及行为带来的影响,我想,有什么方法能让他理解改变情绪的因素。

Q喜欢数字,于是我和他商量用数据代表生气指数——“我的生气档是1.2,现在是1.5,如果到了1.10,我就气爆了,就要惩罚你。”

对家长而言,如果我们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绪,也不至于轻易被孩子激怒。对孩子而言,数值变化可以直观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此外,语言和数字本身也是一种提前预设,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昨天Q问我,为什么之前生气揉眉毛我就笑了,现在却不笑。

我回答:“之前妈妈的生气档是1.4,现在生气档是1.7,如果在1.5以下,揉眉毛就有用,但1.5以上,揉眉毛就没有用。”

虽然他仍在继续追问,但谈话过程客观了许多,减少了无休止的争论。





减少不可控事件,避免情绪加码


在Q和其他孩子相处中,我发现有些词语和场景容易引发他的情绪反应,比如:


1.不可以


前段时间我和Q吵架,当我一直拒绝他的需求时,他就更加抓狂。但当我补一句,“你可以等十五分钟再来找我”,他就很容易接受。

“不可以”这句话是一个模糊不可控的事情,众所周知,谱系孩子无法接受不可控的事情,不可以这样做,那应该怎样?附加一两个可以替代的行为和选项,孩子的感受会好很多。

类似的词语还有“等一等”。可以说明等多少分钟。对于小龄孩子,最好直接指出长针从几走到几。


2.快点


Q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任何事情都是慢慢悠悠,完全不考虑是否会影响别人。

此前,我常忍不住催他快点,Q不仅没有加快速度,反而更加缓慢。

怎么办呢?只能温和地提醒,用沙漏、钟表定时,超时再给机会弥补,又超时了再给机会弥补,一步步增强时间观念。



3.意思不一样


和小朋友圆桌讨论时,我发现旁人回应和复述NT话语时,只需要70%准确就足够。而对Q来说,哪怕别人99%表达出他的意思,他都会生气。

就好比颜色分类,我们眼里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Q眼里是红色一号、二号、三号,黄色一号、二号、三号......如果我说这是黄色,他就很愤怒。

后来,当我能表达我体会到他感到愤怒的缘由,也理解这是阿斯孩子的一种特质,同时对他的想法和感受表示些许认同,他的情绪会好很多。


4.不公平


阿斯孩子不太理解人情世故,有时过于理想和纯粹,很容易跟某些规则起冲突,也会因此而受伤。

比如,手工老师说,“男生们会有点手笨,加油哦。”他情绪崩溃,和老师吵起来。

朗诵老师说,“男生读得比女生有情感,很棒。”他还是受不了,再次崩溃。

Q认为夸奖和鼓励应该直接一些,为什么要拿男生和女生比较。这是性别歧视、不公平,也不对。

因此,家长可以收集孩子的情绪反应,提前规避可能让他们情绪加码的事项。比如圆桌会议前,我会告诉Q,这节课会涉及男女性别问题,要沉得住气。




归纳总结不可少


尽可能多地观察记录孩子的社交过程,好的体验用来给孩子讲解、加深感受,坏的体验用于我们思考和干预。

不要沮丧于“唉,今天又彼此很折磨,又打闹别人了”,可以换成“今天哪里失败了?是因为他感官超载了吗?哪句话理解错了吗?不知道怎么应对吗?”

早期,Q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非常多,基本一天要崩溃五六次,每次可以哭闹一两个小时,这样调整以后,现在偶尔有点小情绪,3-10分钟内也能平缓,基本没有行为问题。

很多时候,情绪就是谱系孩子的求助信号,及时找出动机和原因,引导他们表达出来,情绪处理好了,行为自然会消退。

*本文为作者经验分享和观点,不代表大小米立场。


文 | Q妈
编辑 | 皮皮爸
图源:Q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妈妈   谱系   团子   信号   坏脾气   生气   情绪   想法   儿子   家长   事情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