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古院落- 古渠遗址博物馆 展示宿迁古城“下水道”

依水而生的宿迁,有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不仅水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和水有关的城市排水设施也非常完善。在新盛街地下就有一处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渠遗址”,现如今还被建成了博物馆。

近日,在宿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编来到了位于新盛街内正在建设的古渠遗址博物馆。进入馆内,一条砖结构的古渠映入眼帘。其实,关于这条古渠,宿迁民间之前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新盛街运营公司商业运营部经理 许艺腾介绍说:“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就是藏军洞的故事,相传是唐代大将薛仁贵征东的时候,修建的地下藏体,洞内可藏千军万马,考古结果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藏军洞,而是公共排水系统。”

宿迁市博物馆馆员杨蔚说:“古渠遗址它是大量的券顶一个建筑,包括一些拱形的桥梁、平铺的桥梁以及平铺的地下水道组成的。根据我们后期的考古发掘探明,这个古渠应该是在明代晚期的时候建成的。”

2017年,为配合新盛街区改造,在文物保护勘探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地下意外地挖到了这处砖砌的大型管道,被称为“古渠遗址”。

“它是一个从北向南的一个走势,因为它所在的地区北面的地势比较高,南面比较低,符合地下排水的设施一个走向。它北面后期被破坏,南面其实一直是在发挥作用,基本上在新盛街拆迁之前它还是承担着地下排水的一个作用。“宿迁市博物馆馆员 杨蔚说道。

通过考古挖掘,这个古渠位于宿迁古城遗址东北,距宿迁古城直线距离约300米,它的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禅院极乐律院,东部是宿迁城隍神的行宫,水渠向南流经财神庙东街、新盛街等处。其建筑结构分为券顶涵洞、石板桥梁与拱形桥梁、平顶水渠及左右排水支渠,因地势与道路,曲折多变,形制结构复杂,高矮不一,最深点通高达3米,地面以下深达2米,连通支渠的部位,涵洞宽大高厚,容水量增多。

“它的整个古渠遗址保存较好,排水系统因地制宜,在苏北地区非常少见,对研究古代城池制度及宿迁旧城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宿迁市博物馆馆员杨蔚说道。

宿迁文旅集团项目总监 新盛街文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秀清说:“我们保留了遗址的原貌,在上面我们做了一个遗址博物馆,这里面有中国的排水系统的发展,包括我们里面会有一些临展。”

古渠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取自古涵洞的拱券,以科学的数据、朴素的材料,融入自然、天光等要素,打造面向当代,又源于历史的建筑空间。

“我们在文保原真性的基础上,不破坏的基础上,我们建了一个现代的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它其实非常具有未来性,又和我们清水砖墙有着时空上的呼应。”中衡设计总监、新盛街项目设计经理蓝峰说道。

考古专家认为,这条流淌了4百多年的古代“下水道”,其实历代都有增修,可以用“一条水渠半部宿迁史”来形容。因此,设计团队在新盛街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吸纳相关文化,并结合商业街功能,进行了完美融合。目前,博物馆还在紧张建设中。

中衡设计董事长 总建筑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冯正功说:“大家可以从这个地下排水考古设施里面,可以看到当年我们的先辈,他们怎样去处理城市的防洪防涝,怎样利用自然地貌把城市的水怎么去收集,怎么去排出去。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我们中国建城史非常好的地方。” 记者:曹思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宿迁   遗址   宿迁市   苏北   老街   支渠   向南   博物馆   涵洞   馆员   水渠   拱形   平铺   院落   下水道   桥梁   古城   说道   地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