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楼齐良:数字化转型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和行业发展重要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组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中车全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深度融合,致力于提供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系统解决方案,不断的改善人们出行体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思考,以下仅仅是我们目前工作当中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01

一、基于精益管理的数字驱动型企业建设,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我们坚持以“6621”管理平台为趋势,以获取价值为中心,以经济设计为源头,全面推进工艺、供应链两条模拟线的建设,着力构建标准化、流程化、平台系列化的精益体系,推动全产线、全项目、全流程的精益化,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

在深化经营管理基础上,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包括聚焦数字化产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驾驶舱;聚焦大数据管理,建立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聚焦数字化制造,建立生产指挥数据驾驶舱;聚焦产品研发数字化,建立智能产品研发数字化体系;聚焦保障能力建设,打造装备制造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三创一体系一平台是数字化转型基础工程。

02

二、推动实现产品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

产品的智能化是实现两线运营的关键所在,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我们以数字化为源头,构建基于产品构型的数字孪生体系,推动产品研发智造运营、数据闭环运行和数字化管控,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低成本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我们倡导数字化转型,覆盖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等,其中产品数字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当然对于装备制造业是这样的,钢材、钢板等产业不一定适用,这里讲的只是装备制造业的体会。如果不是智能产品,高铁、地铁出去以后,没有数据回来,构不成数字企业。

将来看一个企业是不是数字化,要看它的数字资产有多少。线上运营保证线下运营,这些工作都是靠数字化来实现的。有数据、数字化、智能产品以后,两线运营才能实现。

03

三、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下的系统解决方案,是指导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实施系统+,或者海外叫DLS,D就是数据,L就是全生命周期,S就是系统解决方案。中车积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全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下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数字总包当做工程总包促进全产业链快速向智能化迈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做企业必定会希望扩大业务范围,产品真正智能化、数字化以后,实际上给我们做系统提供了市场机会,增加了业务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产品出去之后,例如冰箱被用户买到家里面,企业可以全生命周期内提供服务。像轨道交通车辆,可以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如果不是智能化、数字化产品,要做系统还是比较困难的。以前做系统都会说到EPC,主要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后来做成PPP,PPP就是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一起合作的模式;到了数字化时代,应该是以数字智能化来牵头,来组织整个工程系统,这样更有说服力,更有领导能力。

因此说到数字化转型,说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要关注整个系统。产品的数字化构成,第一个构成是整个生产构成、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第二要关注产品本身的数字化支撑下的智能化;第三要关注整个产品系统如何做好数字化的工作,真正享受数字化的红利,使我们的企业进入数字社会,真正变成数字经济。

在系统+或者DLS系统推进过程当中,我们倡导的第一个思维叫工业思维,将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位结合精益化的理念,一直到智能交通工程领域,车站、线路都变成智能化、模块化、清洁化生产,这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

第二倡导的是数字思维,推进车辆、线路、轨道、桥梁、站场、通信、信号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第三是绿色思维,统筹双碳指标和能量管控,加快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

我们要大力倡导系统思维,着眼于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大力倡导开放思维,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理念,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合作,携手开创装备制造业美好未来!

特别说明:本文整理自楼齐良先生在第19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上的公开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驾驶舱   产业链   生命周期   思维   关键   数字   引擎   产业   数据   系统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