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究竟高在哪儿

莫高窟高悬于敦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其下宕泉河缓缓流淌,滋润出一方远离世俗凡尘的绿洲。其上为莫高原,平沙漠漠,少小时尚能从九层楼攀缘而上,彼时遇到西来的狂风,莫高窟崖上会垂下一道道壮观的沙瀑。儿时的印象中,只记得莫高窟又高又险,总害怕一不留神掉下万丈悬崖。青年时期更觉得莫高窟高不可攀,那是一座充满学问的大山高山,庸庸我辈只有抬头仰望的份。中年后,积蓄了一些学识,总想着选一个适合的角度,好好瞻仰一番萦怀我梦的家乡的莫高窟。

今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我登上东面的三危山之巅,远远地伫望莫高窟,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唯有站在三危山这样的制高点,才能鸟瞰到莫高窟的全貌。我看到鸣沙山上彩霞满天,莫高窟在落日的余晖中熠熠生辉,这让我油然想起了高僧乐尊,或许这就是他眼中的“佛光万道”吧。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这位杖锡西游的行僧路经此地,正是在“佛光”的感召指引下,开始于鸣沙山崖壁上开窟造像,继而法良步其后尘,由此肇始开凿不止,直至元朝,整整历经了十个王朝。历时千年的开凿史,共计造窟735个,其中有内容者492个,共为我们留下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1987年,作为全国唯一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评定标准、首批候选者,莫高窟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认定。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久、保存最为完整、艺术水准最高的佛教艺术宝库,它注定属于全人类。

眺望着大小不一、密如蜂巢的七百余个洞窟,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否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莫高窟北端?那里的洞窟不属于492个之列,里面幽暗而狭窄,空空如也,但却是僧侣、工匠们修行生活的地方,他们才是莫高窟的真正缔造者!想到这里,我似乎聆听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丁丁当当的凿击声,目睹到了塑匠们绑扎抹泥、打磨敷彩的全过程,欣赏到了画匠们颦眉构思、妙手成春的好丹青。在他们一番呕心沥血后,佛陀开始变得慈眉善目,飞天仙子凌空飞舞,九色鹿自由地奔驰于草原……一个个艺术造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不禁要问:他们创造出了那么多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却鲜见题名,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为之殚精竭虑、不计名利?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佛的无限虔诚,对艺术的殉道。

提起这些创造了不朽功勋的无名英雄,倒让我想起了一个大名鼎鼎、同样“不朽”的人物——王道士。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说他是历史面前“错步向前的小丑”。是他,开启了藏经洞——第17窟,一个堆置着50000卷经卷遗书,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宝库;也是他,将珍贵无比的敦煌遗书,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分批出卖给了斯坦因、伯希和、桔瑞超等帝国主义文化强盗,遂使大量国宝流失海外。莫高窟开凿至今一千六百余年,历经风剥雨蚀、兵匪盗乱种种磨难,远不及一个愚昧贪婪的王道士所作之孽。为此,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沉痛言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历史是无情的,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像这样的悲剧注定会不时上演,只有人民的觉醒、国家的强盛才能捍卫民族的尊严!令人欣慰的是,在一记记痛失国宝的重锤敲击下,敦煌人民开始觉醒,1925年,当听到美国人华尔纳提着“不道德的胶水桶”,第二次来敦煌盗宝时,他们奋勇而起,将华尔纳赶了出去。

宕泉河畔,佛塔林立,塔下埋葬着近代僧侣们的遗骸,他们的法号与平生事迹无人得知。而在三危山脚下,也有一座坟茔,却大有名气,因为在此长眠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常书鸿出生于江南水乡杭州,是一个留学法国的大画家,却将大半生交付给了风沙漫扬的敦煌,“铁马叮咚五十年”,为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去世后本可以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却于生前留下遗言,要将自己的骨灰埋于三危山下,一个永远都能看见莫高窟的地方。斯人情怀,感天动地。而其后来者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学人,前赴后继,奋起直追,最终改写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历史,为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事业谱写出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白日的喧嚣悄然隐退。远处的莫高窟影影绰绰,在静谧中弥散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莫高窟有735个洞窟,窟窟都隐藏着秘密,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需要我们去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莫高窟   敦煌   洞窟   僧侣   佛光   工匠   遗书   国宝   艺术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