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华侨的历史,那是带泪的


古巴街头及美女

在中国普通读者的印象里,古巴就是一个坚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任凭超级大国的美国怎样制裁、封锁,都屹立不倒。特别是其前任领导人卡斯特罗身着军装对美国从不妥协的硬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但除此之外,就对其知之甚少了。当然,可能还有些人听说过古巴的雪茄烟很出名,但也多是听说而已,尝试过的恐怕少之又少。

《远在古巴》一书 作者雷竞璇曾在香港做教师,他与这个仿如远在天尽头的岛国古巴渊源不浅,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古巴谋生。曾有很长的一个时段他们的家庭开销,以及全家从广东台山移民香港和在香港的置业,都是靠着在古巴赚取的银两。但滋润的生活在古巴革命成功之后的1959年便戛然而止。那一年,他祖父及父亲回港探亲,因祖父年近七旬,就留下了。而父亲返古巴六年后,还需家里汇钱去买机票回港。他父亲回港之前的几个月,祖父病逝,一年后父亲也忧郁而终。古巴也就成了他们家的一块伤心之地。

但在古巴伤心的哪又何止他们一家呢?作者前后三次到访古巴,最初的目的是寻访当年他祖父及父亲在古巴生活的足迹,后来转而对古巴的社会、民情、风俗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古巴的老华侨接触后,期待能记录他们的经历,因此也间接揭示了古巴华侨血泪斑斑的历史。

据作者从相关资料查证,华人到达古巴,最早在1847年,也就是道光27年。当时是被以“卖猪仔”的方式贩卖到古巴的。替代非洲黑奴,被称作华工,多在矿山、甘蔗地、烟叶田从事低下的苦力劳动。在长约三十年的时间里,累计人数达十四万之多。以来自广东四邑为主,都是青壮年。其中又大部分都是从澳门离岸登船的。因为鸦片战争后,澳门就取代了厦门成为中国苦力贩卖的中心。

运载华工的船只,经印度洋,再绕过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航程一般为期四个月。就是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由于船上卫生、饮食诸条件的恶劣,也有十分之一的人员死亡。即便活着到达古巴的,还要经受水土不服、繁重劳作的难关。有半数人在抵埠五年内死去。清政府在同治末年派人前往调查,之后才停止这种人口贩卖。到清政府开始在古巴设立领事馆保护侨民时,存活下来的华工仅剩四万余人。

在厦湾拿(老华侨对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习惯叫法)有片中华总义山坟地,由第一任驻古巴总领事刘亮沅筹设,于1893年启用。作者前去凭吊时,看到的墓位倒不多,而在寒冷、潮湿、幽暗的地下室里,却是密密麻麻一层层垒起的装有骨殖的铁皮箱。铁皮箱的表面有墨书,写着死者的名字和比较详细的籍贯,他们生前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归葬故土,但大多数人的愿望都落空了。特别是在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连生者都难以回归故土,何况死者乎?就如作者的父亲,要绕道瑞士又经曼谷才回到香港,然后又要过澳门,再从澳门偷渡回港。亦如作者所感叹:(早期的华工)“能够活着回到家乡的,千中无一。”

在厦湾拿的一个半岛上,还有另一片华人的墓地,就是在作者访问古巴期间刚刚被发现的。据相关资料证实,那片墓地是华工刚抵达古巴时,接受检疫时死去的埋葬之地。后来也有华人葬在那里,还有民国时立的碑石。因为经费的原因,古巴有关部门的发掘进展不太。至今仍杂草丛生,与乱坟岗无异。

古巴革命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华侨店铺被充公,生活越发困难,能走的都走。厦湾拿的唐人街,曾是拉美最繁华的,但作者所见,却满是残破颓败,华侨都垂垂老矣,只剩三百余人。

现今整个古巴,有华裔血统的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大约有十万人。但大部分都不会讲华语,也没有到过中国。虽然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但中国于他们而言,是既陌生又遥远。在前苏联解体之前,古巴依赖苏联,现在的古巴,更多的依靠中国,也学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据作者观察,中国人到古巴留学、投资、经商,有越发增长之势。当一拔又一拔的中国人踏上那片远在天边岛国的土地时,可曾想到早期华工的斑斑血泪?对他们漂洋过海的艰幸困苦是否能理解、同情?对他们葬身他乡的无奈、无助,可否有悲悯、缅怀的一面?

古巴华侨悲惨的一页,其实只是早期海外谋生的众多华侨、华人的一个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古巴   华侨   澳门   华工   香港   祖父   中国   父亲   华人   作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