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了之后才发现,那些“报恩”的孩子都有这项技能

文:大邹

图:网络(非商业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前几天江苏一位妈妈分享的一段监控视频冲上了热搜。

视频中,全家都阳了后,只剩8岁的儿子没有“中招”。

到了中午妈妈打开监控一看,又惊又喜,发现儿子一个人在厨房,给全家又切水果又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家人感动之余,网友纷纷评价,这个孩子是来“报恩”的。

无独有偶,之前还有一个视频记录了1个11岁的小男孩娴熟地做饭过程。

原来这个孩子虽然只有11岁,但是他做饭已经6年,而且色香味俱全。

据妈妈透露,孩子5岁的时候就站在旁边偷偷地看着学,然后妈妈开始慢慢培养他。


孩子还跟妈妈开玩笑说:“等我学会了,以后你们老了,我就可以更好地照顾你们。”

网友纷纷羡慕:“好暖心,好想要个这样的娃”,但是我想说那个放手培养他做饭的妈妈更值得点赞。

还有网友评论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让他做家务了,未免也太让人心疼了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就够了”。

所以他们事无巨细的帮孩子们筹划一切,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甚至连袜子都没让孩子洗。

却忽略了:

一个不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点日常生活技能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心理学家认为:

“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但他们不知的是:

他们放弃了一个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重要项目——那就是做家务

家务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你想象。


01

做家务的孩子,独立自主性更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行动,能收获习惯;播下习惯,能收获性格;播下性格,能收获命运。”

从小就学会独立生活、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慢慢才会养成一种健康独立的人格。长大后的他们,才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一路连续跳级,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再次高分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且硕博连读。

他的母亲也打心眼儿里认定,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路。

为此,她包揽了家中所有家务,包括给儿子洗衣,端饭、洗脸。

殊不知,正是因为母亲的这一举动,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不能独立的“巨婴”。

当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中科院读研时,他就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

他不知冷热,经常大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游荡;

不会打扫卫生,把脏衣服、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

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甚至不记得考试和交论文的时间。

最终,被学校劝退。

惯子如害子,没有独立的能力和人格,即使拥有过高学历,也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正如凯德说过:“人都要独立生活,要学习有用的技艺。”

我身边一个朋友,他女儿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因为独立性太差,经常被叫家长。

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会,还特别爱哭闹,发脾气。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奶奶对孩子过度溺爱导致的,把孩子彻底养成了一个“废人”。

种种事件都说明,在培养孩子成才之前,一定要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指导中心前主任Julie lythcott haims 在《如何养育成人》一书中说:

“家务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自制力和毅力,这些都是成长为成年人的必需能力。”

若一个孩子连家务都干不了,又怎么能拥有这些必需能力,掌控得了未来。

从小参与做家务的孩子,才能更独立,未来才值得期待。


02

做家务的孩子,思维更加活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的发育,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完善。

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他有兄弟三人,均是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

他父母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孩子必须学会做饭。

朱棣文曾说:“做饭如同做实验一样,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冰箱中取出仅有的材料下厨,就能变出一顿美味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所以他坚决主张:“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他认为不会做饭的孩子根本做不好实验!”

其实孩子做家务,表面上看起来是“动手”,其实是在“练习大脑”。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动手(练习精细运动)的机会,记忆、判断、分析、思考等等与智力相关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差。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

哪怕是洗衣刷碗、整理书桌这样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大脑,让孩子“动起来”,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妈妈分享过她女儿的故事。

她的女儿现在在上高三,虽然学习压力大,但却依旧每天笑呵呵的,有时候考的差的时候,情绪也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原来,这位妈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做家务

每当孩子郁闷的时候,她会陪着孩子一起整理和打扫房间,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在劳动中感知情绪的变化,学会释放压力。

这样孩子每当感觉到心情不好,都会去整理自己的书桌或者房间。原本低落的情绪也会释放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人体在体力劳动时,大脑里氧气会很充分,大脑在体力劳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这样劳逸结合,孩子才会更聪明。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爱孩子就让他做点家务,锻炼思维能力。

03

做家务的孩子,共情能力好、懂感恩

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说过:“教育孩子要从做家务开始,要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生活中我们总在和孩子强调要分享,但很多都是实物分享,其实家务也要分享。

比如说你上完班刚回到家后觉得很累,这时你见到孩子,你就要告诉他,现在我很累,想要休息一会,你能不能帮我倒点水。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做家务的必要性,家务是一家人的责任,而不是父母自己的。

作家托尔斯泰说:“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而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最初就来源于家庭教育。”

孩子只有从小就学着做家务,才会把干家务当作既定的事实,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他们切身感受到家务的不易后,也会懂得感恩和尊重。

前几天,听朋友说,她被自己的孩子感动到了。

原因是有一天,她感冒发烧了,没有像往常一样起来做早餐,一直昏昏欲睡,但是还是想着等会就得起来照顾5岁的儿子。

没想到还没起床,儿子就进来就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说自己有点头晕,躺一会就好。孩子也很懂事,轻轻关上门出去了。

10分钟后,又踉踉跄跄的端着牛奶和面包进来,奶声奶气的说让她吃早餐,这样对身体好。

看着孩子身上的牛奶渍和摆的奇形怪状的面包,朋友顿时眼睛红了。

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懂事。

朋友还说,可能因为自己平常比较忙,所以会时不时让孩子参与家务,比如帮忙择菜、帮忙煮早餐、热牛奶,所以孩子也学会了照顾人。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爱是付出,是放手,更是尊重。合格的父母,应该是站在孩子身旁,给予成长的帮助和守望。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是需要一步一步“粘”起来的,帮孩子做得再多,不如教给他一个终身受益的本领。

“做家务”,就是其中最好的一步。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但真正想要做好需要耐心、细致、踏实,不怕麻烦、不怕脏和累。

学习做家务,正是培养孩子勤勉、脚踏实地、坚韧、细心、有条理等品质的好机会。

在家务活中长大的孩子,更能体会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出自身的技能,在未来的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孩子   心理学家   家务   大脑   思维   儿子   父母   技能   独立   能力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